李權靈
肝細胞癌和海綿狀血管瘤都是肝臟最常見的腫瘤,但前者是惡性腫瘤,后者屬于良性腫瘤,所以鑒別它們意義重大,兩者在CT平掃時都表現(xiàn)為低密度灶,僅憑平掃鑒別它們難度較大。螺旋CT掃描速度快,能在一次注藥的情況下完成多期動態(tài)掃描,從而獲取更多的血管、肝實質及病灶在增強各期的動態(tài)變化特點,從而為肝細胞癌和肝海綿狀血管瘤的鑒別診斷提供了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例已確診的30例肝細胞癌和26例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其中肝細胞癌30例共35個病灶,男21例,女9例;血管瘤26例共38個病灶,男8例,女18例。56例患者均經手術或穿刺取檢病理確診。
1.2 掃描方法 患者空腹,于掃描前20 min口服3%泛影葡胺充盈胃腸道,利用西門子公司的VOLUME ZOOM多排螺旋CT掃描機,行全肝容積掃描,然后行增強掃描,用高壓注射器經前臂靜脈注入80~100 ml優(yōu)維顯(300 mgI/ml)行螺旋CT三期掃描,注射速度4 ml/s。18~28S行全肝動脈期掃描,60~70 s行門脈期的全肝掃描,120~300 s行延遲期的全肝掃描。
1.3 強化分期標準[2]判斷肝動脈期標準:①主動脈呈高密度影均勻明顯強化。②肝實質無強化或輕度強化。③腹主動脈的分支(肝動脈、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脾動脈等)明顯強化。④腎皮質均勻強化,髓質無強化或輕微強化,皮、髓質分界十分清晰。⑤胰腺明顯強化。⑥脾臟不均勻明顯強化。判斷門靜脈期標準:①肝實質明顯強化。②下腔靜脈、肝靜脈、門靜脈及分支、脾靜脈明顯強化。③脾臟均勻強化。④腎實質均勻濃密強化。判斷延遲期標準:①肝脾密度下降。②下腔靜脈、門靜脈及分支輕度強化。③腎盂、輸尿管有濃密造影劑充盈。
2.1 平掃 56例患者共檢出病灶73個,病灶多呈圓形或類圓形的低密度,部分呈分葉狀改變,其中有3例血管瘤患者的4個病灶伴有高密度鈣化灶,8例肝癌患者中8個低密度灶中可見更低密度的變性、壞死病灶;單發(fā)病灶43例,多發(fā)病灶13例;病灶直徑1~3 cm的有18個,3~5 cm的有35個,5 cm以上的20個。
2.2 增強掃描 肝海綿狀血管瘤在動脈期18%(7/38)強化為均勻高密度,74%(28/38)表現(xiàn)為強化不均勻的高密度或周邊結節(jié)樣增強,8%(3/38)無明顯強化改變;門靜脈期42%(16/38)表現(xiàn)為均勻高密度,47%(18/38)表現(xiàn)為不均勻高密度或周邊高密度,5%(2/38)表現(xiàn)為等密度,6%(2/38)無明顯強化改變;延遲期71%(27/38)高或等密度,26%(10/38)為周邊高或等密度,3%(1/38)無明顯強化改變。肝癌35個病灶在動脈期有94%(33/35)出現(xiàn)強化改變,其中49%(17/35)病灶表現(xiàn)為高密度,46%(16/35)表現(xiàn)為等密度,6%(2/35)表現(xiàn)為低密度;門靜脈期、延遲期時掃描全部病灶均表現(xiàn)為低密度。
螺旋CT掃描速度極快,能在肝動脈期和門靜脈期分別行2次或3次全肝掃描,肝臟供血是由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雙重供血,肝動脈占20% ~30%,門靜脈占75% ~80%。利用肝臟雙重血供和肝細胞癌主要由肝固有動脈供血的特點在增強的不同時期獲取肝臟和病灶強化表現(xiàn)的圖像信息,來分析肝細胞癌的強化特點。肝細胞癌主要是由肝固有動脈血滋養(yǎng),且大多為富血供型,因此在增強動脈期,CT值快速升至峰值,并超過肝實質,出現(xiàn)早期高密度強化征象,病灶的峰值停留時間很短,隨后迅速下降,而門脈期時肝實質的強化才到達峰值,此時肝細胞癌病灶的密度開始下降,兩者密度相等時出現(xiàn)等密度交叉,延時掃描病灶的密度進一步下降,與明顯強化的腹主動脈下降速度相當,隨著肝實質的CT值繼續(xù)上升,病灶表現(xiàn)為低密度,肝細胞癌強化的特點為“快進快出”,這是肝細胞癌的CT多期增強掃描的典型特征。肝細胞癌在動脈期表現(xiàn)為顯著強化表現(xiàn)為高密度或等密度,而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則表現(xiàn)為低密度。本組病例35個病灶中動脈期出現(xiàn)強化改變達94%(33/35),而門脈期及延時期掃描全部表現(xiàn)為低密度,與肝細胞癌的血液供應特點相吻合并符合肝細胞癌“快進快出”的典型動態(tài)增強特點。
肝海綿狀血管瘤在肝血管瘤中的所占比例極高,可以說發(fā)生在肝臟的血管瘤幾乎都是海綿狀血管瘤[3],尤其是女性發(fā)病率較高。病理上見瘤體大多1~10 cm,瘤體直徑大于5 cm以上者有潛在出血的危險,瘤體外觀呈紫紅色,質地柔軟,可壓陷,一般無包膜[4]。光鏡下見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血竇和纖維間隔組成,血竇腔內襯單層扁平內皮細胞,腔內充滿血液,血竇內有時可見血栓形成、血栓鈣化,這是部分病灶中心始終不強化的病理基礎。由于肝血管瘤是一團先天性發(fā)育分化不完全的異常血管,其發(fā)育進程往往與正常肝實質同步,發(fā)育成熟后生長速度極慢或停止。肝海綿狀血管瘤CT平掃圖像上表現(xiàn)為輪廓清楚的圓形、卵圓形的低密度影,部分密度不均勻,這可能與其瘤體內存在瘢痕纖維或血栓形成有關。肝海綿狀血管瘤典型的動態(tài)CT增強掃描特征表現(xiàn)為動脈期腫瘤邊緣出現(xiàn)與腹主動脈密度接近的斑片狀、結節(jié)狀強化,門脈期上述強化灶互相融合,同時向腫瘤中央擴展,延遲期掃描時整個瘤體均勻強化,密度高于或等于肝實質密度,部分瘤體中心可見無強化改變的不規(guī)則低密度區(qū),提示為纖維化或血栓化的部分。本組38個病灶在動脈期18%(7/38)強化為均勻高密度,74%(28/38)表現(xiàn)為強化不均勻的高密度或周邊結節(jié)樣增強,8%(3/38)無明顯強化改變;門靜脈期42%(16/38)表現(xiàn)為均勻高密度,47%(18/38)表現(xiàn)為不均勻高密度或周邊高密度,5%(2/38)表現(xiàn)為等密度,6%(2/38)無明顯強化改變;延遲期71%(27/38)高或等密度,26%(10/38)為周邊高或等密度,3%(1/38)無明顯強化改變??梢姳窘M病例的強化特點與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病理基礎相符合,具有典型的動態(tài)強化特點,即“快進慢出”或稱“早出晚歸”的特點。
肝細胞癌與海綿狀血管瘤二者鑒別的關鍵在于動態(tài)增強掃描,掃描時抓住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時相,動脈期出現(xiàn)明顯增強,而門靜脈期呈低密度者,強化特點為“快進快出”則高度提示肝癌的可能,強化特點表現(xiàn)為早期邊緣斑片狀、結節(jié)狀強化,而后逐漸向中央充填呈均勻的高密度或等密度為肝海綿狀血管瘤的動態(tài)增強特征,具定性診斷的意義。
[1]劉國榮,程傳虎,藍博文,黃堯生.探討多層螺旋CT對動脈期對肝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價值.實用醫(yī)技雜志,2006,10:187-188.
[2]周康榮.螺旋CT.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8:104.
[3]宮德星.螺旋CT增強掃描診斷肝海綿狀血管瘤的價值.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5,18(13):1528-1529.
[4]田轉明.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在肝血管瘤診斷中的價值.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6(22):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