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梅
在臨床上使用呼吸機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通氣、換氣功能,糾正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呼吸機患者的護理直接影響機械通氣的療效,是機械通氣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如果護理不當,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從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引起脫機困難。通過18例患者的臨床觀察,及時給予護理診斷和措施,患者沒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 臨床資料
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齡是19~75歲,其中呼吸衰竭10例,腦損傷2例,燒傷患者2例,嚴重復合傷4例。本組機械通過時間是2~30 d。其中輔助通氣8例,控制通氣4例,輔助控制通氣4例,有2例家屬放棄治療。
2 呼吸機的應用
我科有呼吸機20臺,本組患者均使用有創(chuàng)PB840,無創(chuàng)BITACP。一般患者采用A/C模式控制,通過(VCV)或壓力控制通氣(PCV),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節(jié)呼吸機參數,一般呼吸頻率11~17次/min,氧濃度40=60%,呼吸比是1∶1.5,潮氣量10~20 ml/kg,濕化溫度30℃ ~35℃。
3 護理要點
3.1 密切觀察病情 觀察面部、口唇、甲床的顏色,判斷有無缺氧維持血氧飽和度大于95%,觀察呼吸節(jié)律,有無自主呼吸,根據病情調節(jié)呼吸方式,檢查血氣分析結果判斷通氣狀況,以正確調節(jié)呼吸機各項工作參數,心電,呼吸,血氧飽和度,每小時監(jiān)測并記錄意識,瞳孔,尿量,液體輸入量和輸出量,吸入氧濃度,潮氣量,每分通氣量,呼吸時間比氣道。呼吸機患者要連續(xù)監(jiān)測心率壓力,血氣分析等。監(jiān)測呼吸機性能,隨時觀察患者胸腹起伏。
3.2 心理護理 對初次使用呼吸機的患者,給患者講解呼吸機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療過程中的配合,實行人性化護理,減輕患者的恐懼、緊張等心理壓力,達到主動配合的目的。
與患者建立非語言交流渠道由于在使用呼吸機治療中,患者需戴上面罩而影響語言交流,教會患者與醫(yī)務人員交流的具體方法,如擊掌、打手勢、點頭、搖頭或傳呼器呼喚醫(yī)務人員來描述不適或需要,使患者感到安全。
做好生理舒適護理在吸氧的狀態(tài)下,以五點的固定方式戴好面罩,要松緊合適,并墊好額墊。滿足治療過程中的生理需要,如更換體位、咳痰、飲水、排便等。
做好治療中的心理護理,患者大多數存在有焦慮、悲觀、急躁、恐懼等心理狀態(tài),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給予理解、同情、關心體貼患者,鼓勵其家屬配合,盡量降低患者的內心苦悶,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根據患者情況在床旁備氣管插管包、吸痰包、急救車;注意觀察患者呼吸情況,如呼吸困難、發(fā)紺加重、煩躁等。
3.3 幫助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 根據患者的需要,選擇高枕臥位、半臥位、側臥位、坐位等,在呼吸機治療的過程中,應根據治療的需要采取相應的體位。
3.4 舒適的環(huán)境 病房保持整潔安靜,空氣流通,保持室溫22℃ ~25℃,溫度60% ~70%,提高空氣濕化效果。
3.5 氣管插管的護理 患者頭部稍向后仰以減輕導管對咽喉的壓迫,可通過X線攝片了解插管的深度,也可仔細聽診雙肺呼吸音是否對稱。如聽診發(fā)現一側呼吸機音消失,則提示氣管插管過深,適當回撥,重新固定,隨時檢查氣管導管插入的深度。成人男性22~24 cm,女性20~22 cm,可用膠布和寸帶固定,固定要牢靠。定時測量外露末端距門齒的距離,并準確記錄做好交班。
3.6 吸痰護理 吸痰指征為聽診氣道或胸部可聞及痰鳴音。護理人員每1~2 h聽診呼吸音,若患者無咳嗽反射,出現口唇紫紺,SpO2下降或氣道壓力上升,呼吸機高壓報警,提 示氣道阻塞,應立即吸痰。吸痰前,先將吸痰管系統(tǒng)連接好,對深部粘稠痰液插入下方3~5 cm處,戴無菌手套后,一手始終持吸痰管,另一手打開吸引器,以輕柔手法左右旋轉向上提拉退出。吸痰時避免負壓過重,造成黏膜損傷水腫出血,吸引時間不能超過15 s,避免困吸痰時間過長而造成患者低氧血癥。盡量減少吸痰次數,每次充分吸盡痰液,以延長吸痰的間隔時間,每次吸痰前后凈化氣道,濕化氣道一次,濕化液用100 ml鹽水加入沐舒坦注射液2 ml,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口腔氣道內吸痰管要分開,先吸凈氣道內痰液,后吸口腔內分泌物,減少感染的機率。
3.7 加強基礎護理,做好皮膚護理,預防褥瘡。機械通氣期間,應給予營養(yǎng)支持,及時補充營養(yǎng)能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減少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
3.8 氣囊壓力判斷
3.8.1 將聽診器放置頸部,喉及氣囊部位,給氣囊充氣,直到氣囊周圍完全不漏氣。
3.8.2 正壓機械通氣時,逐漸從氣囊充氣,每次抽氣0.25~0.5 ml,直至吸氣壓力到達峰值時出現少量漏氣為止,在注入0.25~0.5 ml氣體。氣囊注氣達到鼻尖硬度即可。每日氣囊放氣1~2次,目的是消除停留在氣囊上的呼吸道分泌物。一是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對氣囊黏膜的刺激。二是減少氣囊上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引起通氣相關性肺炎,如在MV過程中,氣道壓過低,在排除體外段氣道漏氣后即應考慮氣囊破裂。此時患者往往有喉鳴,嚴密觀察病情,經常檢查患者的口鼻有無氣流,發(fā)現氣囊破裂后應及時通知醫(yī)生予以更換。
4 加強呼吸道濕化,呼吸機濕化裝置,氣管內直接滴注鹽水或蒸餾水,每次不超過3~5 ml,每日濕化量400~500 ml,以患者分泌物稀薄,痰液易吸出為目標,濕化溫度為氣道口氣體溫度30℃ ~37℃,所以濕化氣內水溫要達到50℃左右,以防氣道灼傷和氣道痙攣。
5 控制感染
機械通氣患者肺部防御功能受損,氣管黏膜失去屏障作用,極易細菌生長。呼吸道感染大多數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往往以多種細菌并真菌混合感染,難以控制。定期做痰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條件的每天更換呼吸管道。濕化器等物品,最長不易超過3 d,保護昏迷患者眼睛,防止角膜干燥潰瘍,做好口腔護理,及時發(fā)現并處理真菌等感染。
6 胸部護理
為防止分泌物聚積、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6.1 叩擊胸背部 以雙手掌均勻交替叩擊胸背部,傳導震動使粘附于支氣管的黏性堵塞物松馳,便于吸出。
6.2 體位引流 利用體位的變換,使分泌物滯留在肺底部,經常變換體位可減少分泌物滯留,通常是2 h翻身一次,經常保持患側在上。
7 結論
機械通氣患者護理的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通氣效果。護理人員必須有精湛的技術和高度的責任心,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痛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呼吸機使用的成功率。
[1]楊春蓉,張衛(wèi)霞,張華麗.病人因素對呼吸機應用影響及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7-8.
[2]馮小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進展.護理學雜志,2002,17(1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