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似琛
縱觀薇拉·凱瑟早期的作品,包括她的書信,她在作品中所表達的觀念和為此而設(shè)計的不同階層、民族、種族、性別、信仰的人物,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美國民眾自人與自然的對話中開始的娛樂方式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藝術(shù)、人與宗教、人與科技工業(yè)革命的對話中娛樂方式的發(fā)展:從某一個特定區(qū)域特有的娛樂活動到全國性、全民化的深入;以及從上流社會階層到中產(chǎn)階級乃至娛樂普遍化的演變過程。
娛樂活動像是血液一樣被注入到了凱瑟作品的各個角落。各種娛樂方式充斥著各類人物的生活方方面面,包括周日《圣經(jīng)》和名著的朗讀、野餐、馬戲團巡演、步行、運動會和義賣會、園藝、藝術(shù)活動(尤其是欣賞音樂會)和旅行(特別是利用火車這種新興的交通工具)。再細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凱瑟著重描寫的娛樂方式都強調(diào)某個或大或小的社群集體參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這種強調(diào)體現(xiàn)了美國社會價值體系的精髓,表現(xiàn)了美國社會階層、美國民眾生活場地和方式的可遷移性以及宗教、科技發(fā)展在美國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在凱瑟作品中提到的各項娛樂方式。凱瑟的早期作品是從描寫美國中西部的拓荒者開始的。當人類還處在單純的人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時,早期的拓荒行動就只能被看成一種本能的勞動過程。凱瑟在《啊!拓荒者》中描寫亞歷山德拉的父親的篇幅中沒有提到任何集體形式的娛樂活動,提到的只是無盡的荒野、父親的無助和孤獨。當亞歷山德拉慢慢地征服了土地,那片土地開始洋溢著快活、青春的氣息時,生存的目標不僅僅是與殘忍的動物、惡劣的自然條件的抗爭時,拓荒者們休閑的時間也隨之增加。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慢慢地從個人的、家庭式的轉(zhuǎn)向了集體的、社群式的。
這期間的許多娛樂方式雖然是早先存在的,但是之前并沒有被冠以休閑的名義而存在。與此同時,許多個人或組織意識到要讓背負沉重生活壓力的民眾得到身心的釋放,就需要強調(diào)娛樂活動的全民化和普及化。關(guān)于1916年的國際休閑大會(International Recreation Congress)的報告中也提到:“娛樂使得休閑的時間從責任轉(zhuǎn)變?yōu)閭€人所擁有的資產(chǎn)”(Robison 164)①。也就是說,在此期間人們更崇尚的是一些由日常生活工作轉(zhuǎn)換而來的娛樂游戲。恰好這些思想發(fā)表的時間軸與凱瑟早期的一些重要的作品的時間是吻合的,如《啊!拓荒者》、《云雀之歌》以及短篇小說集《輪唱花園》等。
以上提到的娛樂活動除了旅游美洲大陸所要使用到作為交通工具的火車外,大都不是靠機器而使人娛樂?!段覀冎械囊粏T》中克勞德在描述埃希利一家的生活狀態(tài)時,提到:“……發(fā)現(xiàn)他們完全懂得怎樣生活,他們把錢花在自己身上,而不去買什么替人干活或使人娛樂的機器?!雹凇6野O@患覠嶂缘膴蕵贩绞秸镁褪切⌒鸵魳窌妥x書會。
音樂演奏會及朗讀作為一種主要的家庭式的娛樂活動在凱瑟的其它作品中也屢見不鮮。我們先來聊聊音樂,或者說藝術(shù)活動,如《云雀之歌》中的女主人公西婭就是一位熱愛音樂的代表。西婭參加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會就使得西婭“這樣用一雙幾乎聽而不聞的倦怠的耳朵第一次聽了那段激蕩人心的音樂,那段永遠舒緩、永遠明快的音樂,那段在她生命中的許多年里將不斷在她耳邊回響的音樂”(522)。正襟危坐在豪華的音樂廳中聽著高雅的歌劇雖然是凱瑟的最愛,但是我們在那些作品中只能看到普通人的自尊受到了傷害,并沒有感受到一種娛樂的心情。弗拉維亞的藝術(shù)家們把交響曲當作了牡蠣、西婭差一點為此葬送了她的音樂天才。因此,只有當凱瑟筆下的那個時代的美國普通民眾能夠從身體上、精神上和在社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娛樂中去,他們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放松,從而更高效地投入到隨后的工作與生活中去。
在Leisure in America:a Social Inquiry一書中提到了1929-1952年間美國人在休閑中消費比例,如1929年的個人娛樂方式占全部娛樂方式的63.9%,而在這個比例中,花在閱讀雜志和報紙上的費用又占了23%③,說明閱讀作為一種消遣方式的地位在凱瑟的作品表現(xiàn)的年代是很重要的。在凱瑟的作品中,更多描寫的是朗讀的部分,朗讀《圣經(jīng)》,朗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在星期日的教徒們應(yīng)該休息的日子進行朗讀。不管是亞歷山德拉還是伊瓦爾,朗讀之后的感受都是回應(yīng)了之前提到過的國際休閑大會倡導的精神,通過這種消遣方式,他們在艱辛的工作中找回了寧靜與堅定。
接下來,讓我們來談?wù)剤@藝或廚藝。在凱瑟早期作品中特別是對于拓荒女性來說園藝或廚藝可以同時作為工作和娛樂。對于她們來說,這是比高雅的藝術(shù)活動更能讓她們感到安寧的放松方式,并且能夠給予她們成就感,而且也是一個幫助她們逃離都市現(xiàn)實生活映照的方式。凱瑟曾經(jīng)在1921的一次采訪中表述了家庭主婦的創(chuàng)造能力:“一個農(nóng)民的妻子要支撐一個家庭,做飯、洗衣、打掃房間……而且還樂此不疲,力求盡善盡美,這正好表現(xiàn)出他們優(yōu)于其它所有藝術(shù)形式和對藝術(shù)的貢獻”(Cather47)。安東妮婭及亞歷山德拉在她們所辛勤耕耘并熱愛的土地上展示著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把一片片不毛之地變成了富饒肥沃的耕地和花園,與其她女性一起分享取得的勞動成果就是她們的平凡而又富足的休閑方式?!霸趤啔v山德拉的房子里有兩間最令人愜意的屋子:一間是廚房,……另一間是起居室……”(204)。這是兩個可以供給女性拓荒者們聚會聊天和分享的場所。在廚房,亞歷山德拉所雇擁的姑娘們在那里聊天、做飯;在起居室,女主人和鄰居女主人們分享來自于故鄉(xiāng)的美味和見聞:在這里,從世界各地移民來的女性們逐漸打破了民族、種族、階層的隔閡。亞歷山德拉、伯格森太太的那些看似簡單的家務(wù),如烹調(diào)、講故事等在凱瑟的眼中都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shù)活動。起居室這樣一個小小的空間恰恰是美國社會和民族特征之一的縮影,反映了美國時間和空間的轉(zhuǎn)移、民族的遷移、階層的浮動的多樣化的流動性和機動性。這些女性在進行諸如此類的藝術(shù)活動時,進則可以與其她女性進行交流學習,如亞歷山德拉就是特意將三位瑞典姑娘留在廚房,為了傾聽彼此的故事,聽她們的笑聲,這為她“帶來了極大的樂趣”(205);退則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在她的房間里閱讀詩集和其它文學名著。這正符合了麥克斯(Max Kaplan)在他的書中提到的娛樂的本質(zhì):“休閑的自由度最主要的是要取決于個人和參與社群的關(guān)系和參與者是否能夠自主地決定參與與否”(138)。這樣形式的藝術(shù)休閑方式也常常能夠“沖破出身、信仰、教義、膚色以及物質(zhì)條件”(Kaplan 202)。在凱瑟的作品中,特別是早期作品中,主要的女性角色更多地展現(xiàn)了堅強的一面。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分享的喜悅在她們所耕耘的花園及農(nóng)場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她們把農(nóng)場和花園都收拾得格外細致,那里有“隨處可見的井然有序和精心安排”。這是女性角色共同的領(lǐng)地,是地球上的伊甸園,是她們“最能表現(xiàn)自己的那片土地”(204)。此時她們的工作已然成為了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她們以此成功為樂,這一部分生活也已升華成了娛樂活動的一部分。
另外以馬戲表演、運動、義賣等活動形式存在的聚會也是凱瑟作品中常見的娛樂方式,并且也是以一種階層、民族、性別大融合的休閑方式而存在,與美國社會的構(gòu)成相符合。宗教當然在美國社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許多休閑活動的進行也與宗教儀式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栋?拓荒者》中的第四部《白桑樹》就是以教堂的義賣晚餐會開頭。同樣的情境在《我們中的一員》的開頭部分也可以讀到??藙诘逻M城觀看馬戲表演的同時,也與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男青年們聚會、野餐、交談,徜徉在“一種精神自由的氛圍之中”(1071)。在這些游戲的過程中,由于游戲本身就倡導了公平競爭的準則,所以游戲的過程也是社會構(gòu)成的縮影。如果游戲中的美國普通民眾在規(guī)則上達成公平一致,那么在現(xiàn)實中他們也會崇尚這一原則。
在凱瑟的作品中,如果我們要探討娛樂活動的話,我們顯然不能忽視旅行這種娛樂方式。從拓荒者自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國中西部,到像吉姆這樣的人物徘徊于東西部之間;從西婭到外闖蕩,學習歌唱到克勞德一路游歷上戰(zhàn)場;從馬車到有軌電車到火車的旅行方式;從歐洲各部民眾為了生存,逃避政治、宗教迫害,到波西米亞人式的旅行的生活方式,凱瑟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她和她作為一個作家所生活的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好奇心。
作品中的人物在旅行的同時,回顧了美國社會歷史的變遷,特別是移民歷史的興衰。吉姆的故地重游和西婭的回歸自然都展現(xiàn)了回憶與旅行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貞浀谋匾源龠M了旅行的重要性,而旅行的變化和戲劇性又生成了回憶的可追溯性,旅行使得作品中的這些人物回到了記憶深處,重新對性別、階級、民族、價值觀、社會構(gòu)成等問題進行深思,所以吉姆回憶式的敘事方式就好像帶領(lǐng)讀者進行了一次有象征意義的旅行。旅行交通工具的發(fā)展使得更多的美國普通民眾能夠坐得起火車進行長途的跨州際的旅行。這在《云雀之歌》中也有具體的描寫,各色人等、各種姿勢、各種旅行目的,但在旅行過程中乘坐著新興的交通工具都使他們感受到了冒險的開始。這種旅行、冒險的精神也使得凱瑟在她的作品中總是為波西米亞人留下一席之地。
從以上我們列舉的娛樂方式,不難看出凱瑟的作品中到處都彌漫著娛樂全民化與普遍化的氛圍。首先我們要介紹一下凱瑟自身的經(jīng)歷。她本身就是一位娛樂休閑的倡導者和執(zhí)行者。對于凱瑟來說,寫作就是旅行的寫照,而旅行也是為了寫作的付諸實踐。終其一生,凱瑟游歷和生活過了許多城市和國家:林肯、紅云鎮(zhèn)、匹茲堡、紐約、巴黎、倫敦、魁北克、芝加哥、長灘等等。每一年她都會或乘火車或坐船游歷新英格蘭或法國南部的小村莊。由于此原因,她的作品中也印上了各地旅行的足跡。一位旅行家就是在旅行的過程中將風景地、審美價值和文化傳統(tǒng)貫穿起來發(fā)現(xiàn)那片土地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價值。而在凱瑟描述的娛樂活動中,它們也總是能夠表現(xiàn)出超出活動本身的價值,幫助讀者更好地透過娛樂了解那個時期的美國和由此傳承下來的美國社會價值體系。
克拉倫斯(Rainwater)教授提出了作為集體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的娛樂這一觀點,集體行為是指“一個群體的成員對本集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和傳統(tǒng)規(guī)則的反應(yīng)”(218)。它是與個人行為形成鮮明對照的。集體化了的娛樂活動與個人玩耍的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集體化的娛樂具有一定的控制性,或是由當時的游戲規(guī)則、社會慣例、宗教習俗、文化特征、權(quán)利所屬者決定;或是因為這些娛樂活動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代代相傳,演化出了各種新的或傳承的方式。
娛樂活動的形式是一種文化的表征。它們是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娛樂與群體性格、娛樂與工作、娛樂與家庭、娛樂與社會階層、娛樂與社群、娛樂與宗教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些不同層面的聯(lián)系都會涉及到集體行為,例如我們在上文提到的娛樂休閑與工作的關(guān)系。以工作形式存在的娛樂活動釋放和消解了執(zhí)行者對工作本身的焦慮和成見。特別是對于凱瑟早期作品中的拓荒者們的家庭來說,這會幫助他們更積極地看待在土地上長時間的勞作,加深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凱瑟早期作品中的娛樂活動作為集體行為符合了以下這些特征:1.“集體回應(yīng)的優(yōu)先權(quán)”(Rainwater 219)。比如上文提到的野餐、歌唱活動,最先可以從個人的放松目的開始,但是慢慢地擴大到一個家庭、幾個家庭甚至是整個社區(qū)的活動范圍,甚至將簡單的活動目的也擴大為一種作為宗教儀式一部分的慶祝,成為了一種儀式感很強的定期要舉行的娛樂方式,這時這些原本只是一些玩耍的形式的娛樂活動就上升成為了一種集體行為,也更廣泛和普遍地被民眾所接受。2.“基于集體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的娛樂”(Rainwater 219)。凱瑟作品中描寫的娛樂活動的場景都是她本人或她的國人們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非常熟悉的,有相當多的是他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_@些娛樂形式都富有傳承性和易操作性,來源于生活和歷史沿襲,也是由個人的行為繁衍而成,成為了一種社會習俗,一種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普遍的娛樂活動。3.“傳統(tǒng)娛樂活動的興起”(Rainwater 220)。旅行顯然是一種傳統(tǒng)的娛樂方式。而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隨著新的交通工具的發(fā)明和演變,具有了新的內(nèi)容和含義。從步行到推車到馬車到電車到輪船到火車,凱瑟的作品中的人物們經(jīng)歷了不同距離、不同時間、不同視角的旅行過程,長途旅行變得更加容易。而由于旅行的交通工具所能承載的旅客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更多普通人加入到這項娛樂方式中來,更多來自于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人融合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中,共同來感受和賦予旅行新的意義。
美好的生活催生了快樂的娛樂活動。當凱瑟筆下的拓荒者們漸漸地從開荒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的時候,他們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集體的娛樂活動中去。從各種娛樂活動中,美國社會的民族、階層、文化、宗教信仰與道德準則等方面都可窺見一斑。在這樣一個娛樂至上的社會中,娛樂可以提示我們這是一個有著怎樣歷史的社會,它的價值體系是怎樣構(gòu)成的,而它的普通民眾又是如何參與到其中并展現(xiàn)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這也形成了美國人獨特的身份歸屬感。
注解【Notes】
①本文所引除凱瑟作品以外,外文文獻資料的引文及人名均由本文作者翻譯。
②本文凱瑟作品引文均引自威拉·凱瑟:《威拉·凱瑟集:早期長篇及短篇小說(上卷)、(下卷)》曹明倫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1097。下文只標明頁碼,不再一一做注。
③Max Kaplan.,Leisure in America:A Social Inquiry(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60)6.
Cather,Willa.Willa Cather in Person:Interviews,Speeches,and Letters.Ed.Bohlke,L.Brent.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6.
Kaplan,Max.Leisure in America:A Social Inquir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60.
Rainwater,Clarence R.“Play as Collective Behavior.”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8(1923):217-222.
Robison,Mark A.“Recreation in World WarⅠ and the Practice of Play in One of Ours.”Cather Studies 6(2006):16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