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國錦
(師宗縣畜牧局,云南 師宗 655700)
黃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并且危害嚴重的一種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黃曲霉毒素目前已發(fā)現有20種,其中以B1、B2、G1、G2毒素毒力最強,尤其是 B1更突出。所以,目前的黃曲霉毒素均指B1,由于該毒素可致癌,動物飼喂后其產品如奶對人的健康有影響。黃曲霉毒素在體內吸收后,微量進入血液,肌肉中基本沒有,移行于肝、奶中較多,奶牛采食含該毒素的飼料,奶中含有黃曲霉毒素產物黃曲霉毒素M1,其毒性與黃曲霉毒素B1近似。
由于幼小動物對該毒素最敏感,乳又是大多數嬰兒的重要食品,因此,對乳中黃曲霉毒素M1含量問題人們十分關注。
奶牛采食含有黃曲霉毒素的花生、花生餅、玉米、豆餅、豆粕等飼料而發(fā)生中毒,黃曲霉毒素是由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產生的。
奶牛多呈慢性經過。犢牛生長發(fā)育緩慢,被毛粗糙逆立,食欲不振,磨牙,鼻鏡干裂,無目的地徘徊。常一側或雙側角膜混濁,有間歇性腹瀉,有的可導致里急后重和脫肛,犢牛對該毒素較敏感,個別牛還呈現驚恐或轉圈運動等神經癥狀,后期陷入昏迷而死亡,死亡率高于成年牛。
成年奶牛對黃曲霉毒素敏感性較高,容易中毒,當出現中毒時,心跳亢進,食欲廢絕,精神萎頓,脈搏90次/min,呼吸頻數為13次/min以上。體溫正常,全身衰弱,行走搖擺,步伐不穩(wěn),胃腸膨脹,消化紊亂,初期便秘,后變?yōu)橄铝?,蠕動音消失,可視黏膜蒼白,排綠色水樣糞便或糞便常伴有腸黏膜。糞便呈灰色,無治療效果。妊娠??砂l(fā)生早產或流產。
通過病史和對現場飼料樣品進行檢查,方可作出診斷。
首先調查飼料品種和來源,黃曲霉菌易感染花生、玉米、黃豆、棉籽等植物種子,它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4~30℃,在5℃以下,40℃以上即不能繁殖,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80%以上,本地區(qū)所產玉米如在雨季收獲未曬干收藏或含水量高也能含有黃曲霉毒素。發(fā)病奶牛與采食這類飼料有關,奶牛產奶量下降,有腹瀉等癥狀,用一般抗菌素等治療無效或不顯著,如停止飼喂可疑飼料,不用治療,經一段時間后,發(fā)病率降低或停止發(fā)病。發(fā)病的牛癥狀減輕或消失,可懷疑為黃曲霉菌毒素中毒。有條件時結合尸檢,大多病死奶牛消瘦,最明顯的變化是肝臟質地變硬,表面有灰白色區(qū),呈退行性變化,膽管上皮增生,膽囊擴張為一般的數倍,膽汁稠,大多數病例有腹水,腸系膜、皺胃、結腸出現水腫,腎淡黃染或有黃色區(qū)。據此綜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經有關單位測定飼料中黃曲霉毒素和對飼料黃曲霉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
(1)飼料在收獲到脫粒收藏過程中,避免雨淋,要通風晾曬,保持干燥,防止霉菌的生長繁殖。為防止飼料的霉變可用化學熏蒸劑,如有黃曲霉菌輕度污染,要用福爾馬林熏蒸(每立方米用福爾馬林25mL、高錳酸鉀25 g、水12.5mL混合)或者用過氧乙酸噴霧法(每立方米用5%過氧乙酸液2.5mL噴霧);或用氨處理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在40磅氣壓下,72~82℃,使去毒效果達到98% ~100%,并且使飼料中含氮量增高,也不破壞賴氨酸,牛食用此法去毒的飼料,日糧安全又增加營養(yǎng)。
(2)早發(fā)現,早治療,效果較好。農作物收獲時必須充分曬干,不喂發(fā)霉變質的飼料。發(fā)現有輕微黃曲霉毒素中毒要立刻停喂霉變飼料,給予含碳水化合物多的易于消化的青綠飼料,減少或不喂含有脂肪過多的飼料。
(3)對中毒奶牛應立即停喂霉變飼料或可疑飼料,多給易消化的青綠飼料。一般輕癥病牛不治療過幾天即能康復,對重癥病牛,應及時投服硫酸鎂、硫酸鈉、人工鹽等鹽類瀉劑,靜脈注射保護肝臟、制止出血、強心解毒藥物,大多數病例可收到良好效果。
(4)5%葡萄糖1 500mL、生理鹽水1 000mL、氨芐西林鈉15 g、氫化可的松 100mL、維生素 C 100mL、強爾心15mL,一次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注2 d即可痊愈。
(5)內服瀉藥,植物油(豆油)1 000mL,熬開候溫一次內服。
(6)用綠豆300 g、鹽20 g、水2 500mL,煮成綠豆湯后讓病牛自飲。
(7)用防風18 g、甘草35 g,煎汁后加綠豆湯600mL,白糖100 g,一次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