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杰,黃 瑋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競技體校,上海 200438)
我國職業(yè)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
鞠 杰1,黃 瑋2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競技體校,上海 200438)
從對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特征的思考出發(fā),通過分析我國足球運動發(fā)展的現狀,整理我國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思路,為我國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提出參考性依據。
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特征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檢索和收集與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及現代訓練理論等相關方面的文獻資料,掌握目前足球體能訓練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1.2 專家訪談法
通過和國內高級足球教練員、體能訓練專家等專業(yè)人士進行訪談,獲取權威、客觀的認知和見解,以更好地掌握當前我國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發(fā)展的動態(tài)和規(guī)律。
1.3 邏輯分析法
運用系統(tǒng)的理論對我國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進行全面分析,揭示其現狀及問題。對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解析,在此基礎上,發(fā)掘我國能促進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發(fā)展的理念和思路。
2.1 對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特征的認識
現代足球運動的高速發(fā)展對體能和體能訓練的要求已不是傳統(tǒng)常識所理解的程度,現代體能的概念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寬泛。
足球運動員的體能系統(tǒng)由身體形態(tài)、運動機能和身體素質3個方面構成,其中身體素質又劃分為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5個部分,各組成部分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
足球比賽常規(guī)時長在90min以上,加上附加賽時間30min以上,從時間特征上看,隸屬于長時間運動項目。有研究證明,足球比賽中球員的移動距離或長或短,其中不同距離的移動則分為走動、慢跑、中速跑、沖刺跑、帶球跑、后退跑6種基本形式,其平均值約為10 000m左右,從比賽距離上看,應歸于長距離比賽項目。根據比賽中運動員表現出不同的參賽強度,但比賽強度大致可分為極限強度、亞極限強度、中等強度和低強度。磷酸元系統(tǒng)供能、糖酵解系統(tǒng)供能和有氧代謝供能都參與其中。從能量系統(tǒng)供應特點看,運動員大部分運動時間和跑動距離是以有氧代謝供能系統(tǒng)為主,磷酸元和糖酵解供能多在短、中距離加速、沖刺,身體對抗、射門等關鍵性技術動作上雖然不是主要的,但卻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對比賽場上的局勢產生決定性影響。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強度有氧代謝為主的體能訓練是基礎,中高強度無氧為主的磷酸元和糖酵解代謝為主的體能訓練是關鍵。
2.2 我國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現狀
由于種族特點和地理區(qū)域差別,中國球員在身體形態(tài)上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從國家隊球員組成來看,球員平均身高同各國球員相比具有明顯優(yōu)勢,不僅在亞洲區(qū)域球隊對抗時,而且在與歐美的一些強隊對抗時,都占據一定身高優(yōu)勢,但是一味追求球員高度,高瘦單薄、充實度不足的身體,在與對手對抗過程中明顯處于劣勢。身高與體重比例不協(xié)調,是中國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存在的問題之一,反映了在體能訓練過程中任務、目的針對性不強的頑疾。
有氧、無氧混合代謝供能是足球運動員運動技能適應性的表現,其中有氧代謝訓練是基礎,無氧代謝訓練是關鍵,沒有有氧體能訓練為基礎,無氧體能訓練沒有根基。在國際大賽上,屢屢出現的后半場或后半程比賽體能儲備不足的問題,是制約我國足球運動員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取得成績突破的重要因素,而加大有氧訓練比例,強化無氧訓練的力度是提高我國足球運動員身體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運動素質是運動員體能的外在表現形式,最直接體現運動員體能水平的因素,劃分為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2類。其中,一般體能訓練是專項體能訓練的基礎,專項體能訓練是一般體能訓練的升華,強調結合項目特點和規(guī)律,有針對性實施體能訓練。從國家隊參加的國際大賽中,可以看出,處在高強度、快節(jié)奏的跑動過程中,即使在對己方有利條件下,也會被對方的身體沖撞失去原有優(yōu)勢,在對球權的爭奪上往往處于劣勢,說明合理利用身體力量能力欠缺。在比賽快速攻防轉換、上前拼搶、回追過程中,我國運動員沖刺跑、高速跑的能力也遜色于亞洲強隊,被斷球后對方快速反擊是中國隊失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后場球員速度能力的短板體現較為明顯。跑動距離從側面反映比賽的激烈程度和球員在場上的積極活躍度,在整場比賽活動距離上,我國球員聯(lián)賽中的跑動距離明顯低于國外球員的跑動距離,從運動素質上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球員有氧耐力的不足。
2.3 現階段我國足球體能訓練思路
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要根據足球項目的專項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可行的訓練計劃,發(fā)展同項目適應的供能系統(tǒng)能力,確定足球比賽所需求的訓練內容,選擇實效的訓練方法手段,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
2.3.1根據現代職業(yè)足球運動的特點,足球運動員體能年度訓練計劃可分為準備期體能訓練計劃、賽季小周期體能訓練計劃與恢復性體能計劃3種不同的訓練計劃。體能訓練計劃要根據階段訓練目標、競技水平以及參賽需要體現出間歇性、持續(xù)性、多樣性和序列性的特點,各種階段的訓練計劃融會貫通,前后照應,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是體能訓練計劃的關鍵。因此,可以把整體一個賽季視為一個體能系統(tǒng)平衡態(tài)的漲落過程,“漲落導致有序”。這種秩序就是體能訓練過程中體能狀態(tài)的周期性變化。就整個賽季的體能訓練計劃安排來看,準備期體能訓練的比重、量、強度要明顯高于賽季中的安排,起到積累、儲備基礎體能的作用;而在賽季小周期體能訓練中,負荷量與強度的安排因為高密度賽事的影響和損耗要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并不是忽視或者忽略體能訓練的作用,要適量地、恰當地刺激運動員的機體需要,保證運動員賽季中對體能的需求,要做到“賽中有練,練中促賽”的體能訓練目的。
2.3.2足球項目的能量代謝系統(tǒng)以6~8s的無氧磷酸元系統(tǒng)供能為主,在跑動中供能系統(tǒng)所占比例大約在16%,供能比例占整個能量代謝系統(tǒng)的40%,主要的運動形式體現在起動、短沖、射門、帶球、頭球等關鍵性技術動作上。在比賽中,快速傳球、突破、跳起爭頂球、鏟球、合理沖撞、射門、快速退防,完成這些運動大都在8s以內。優(yōu)秀的足球運動員在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中3s以內的沖刺高達200次,主要是靠磷酸原系統(tǒng)提供能量;其次為8s到30min的乳酸供能系統(tǒng),在跑動中供能系統(tǒng)所占比例為20%,供能比例占整個能量系統(tǒng)的30%,主要的運動形式體現在長距離沖刺與往返快跑等以耐力為主的運動素質上。隨著比賽時間延長,運動員機體乳酸堆積,乳酸供能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趨勢,乳酸供能是運動員持久快速運動的保障。最后是大約24小時的有氧代謝系統(tǒng),在跑動中供能系統(tǒng)所占比例為64%,供能比例占整個能量系統(tǒng)的30%,主要的運動形式體現在慢跑、搶位、行走、攻防中的中等強度的技術動作上。有氧代謝供能是運動員在場上的絕大數供能形式,而磷酸元和乳酸供能的能力與有氧工作能力密切相關,是兩者發(fā)展和提高的基礎。根據以上的數據分析得知,足球運動對3大供能系統(tǒng)的要求有所側重,是以有氧代謝供能為基礎,乳酸供能為保障,磷酸原供能為主的運動項目。所以在訓練中,注重3個能量代謝系統(tǒng)的訓練比例,合理安排體能訓練計劃中各練習內容的比重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2.3.3足球體能訓練所選用的訓練內容、方法手段要具有專項化的特點,在足球體能訓練過程中,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的訓練都應該結合比賽中的實戰(zhàn)情況。以足球運動員最基礎的跑動為例,對足球比賽中的低中高3種不同強度水平的跑動分析研究表明,中高強度的奔跑對比賽結果影響最大,所以中高強度運動是跑動訓練的主旋律。足球運動員根據場上變化莫測的形勢,要及時、迅速調整運動姿勢、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相應的運動員會向各個方向移動,跑動的距離、速度和方向發(fā)生著動態(tài)的變化。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應從實戰(zhàn)角度出發(fā),不能只是一味的重復做固定的、常速的、穩(wěn)定的跑動練習,而應該將各種跑動練習融合到一起,讓運動員根據教練員的意圖隨時變更跑動的距離、方向、姿勢和速度等因素,綜合發(fā)展、鍛煉運動員的跑動能力。符合足球項目技、戰(zhàn)術特點的專項化體能訓練是足球體能訓練的必然選擇,在一般體能的基礎上,專項體能的功能和作用體現得更為突出、明顯。我國足球運動員基礎力量素質相較于日、韓兩國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但在每次交鋒過程中,力量的優(yōu)勢不但沒有充分展現出來,反而在對抗中屢屢失利,說明已經具備的力量素質并沒有充分轉化為專項所需的力量能力,力量訓練專項化的訓練有待進一步深入提高。
2.3.4不同位置的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應有所差異,體現個性化的訓練特點。根據運動員在球隊中的位置角色和功能分工不同,不同位置的運動員的體能特征要滿足比賽需求才能在實戰(zhàn)中充分發(fā)揮。不同位置的球員其跑動強度是不一樣的,有氧能力是足球專項的基礎,無氧能力則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對不同位置球員的體能要求不同,所包涵的要素也不盡相同。前鋒位置的運動員在形態(tài)方面,表現出身材高大、肌肉壯實的特征;在運動機能方面,要求在具備良好的有氧能力基礎上,著重發(fā)展無氧代謝供能為關鍵的能量代謝系統(tǒng);在運動素質方面,核心運動素質表現為速度、爆發(fā)力、靈敏。前衛(wèi)球員身體形態(tài)有所差異,呈現多種發(fā)展態(tài)勢;運動機能方面,有氧、無氧混合代謝,無氧為主,有氧為輔,對心肺功能要求最高;核心運動素質表現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協(xié)調性。后衛(wèi)隊員在形態(tài)方面,要求身材高大、肌肉強壯;在運動機能方面,以發(fā)展有氧代謝能力為基礎,突出關鍵的無氧能力;在運動素質方面,邊后衛(wèi)運動員核心運動素質表現為速度耐力、靈敏、力量,而中后衛(wèi)運動員核心運動素質表現出彈跳力、最大力量、協(xié)調性。守門員在身體形態(tài)方面表現為身材高大、臂展長;身體機能方面表現為關鍵性技術動作的無氧能力為主,有氧代謝能力為輔的特點;在運動素質方面,守門員核心運動素質表現為靈敏、協(xié)調、彈跳、力量、柔韌。
專項體能訓練是制約我國足球項目快速向前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通過分析我國足球的整體發(fā)展現狀,把握我國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實效性的體能訓練,對提高我國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 1 ] 龔波.我國職業(yè)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 J ].體育科學,2005,25(10).
[ 2 ] 趙剛,劉丹,嚴小虎.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過程特征的研究[ J ].體育科學,2006(26).
[ 3 ] 王潤平,孫伯樂.論我國職業(yè)足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的訓練[ 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2).
[ 4 ] 李雷,張綽庵,劉麗萍.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分析研究[ 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7(3).
[ 5 ] 耿建華. 現階段我國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結構的分析與訓練對策[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
[ 6 ]劉俊一,隋力.我國優(yōu)秀速度滑冰短距離女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結構特征統(tǒng)計分析[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177-180.
[ 7 ] 袁輝明,劉志華.足球運動員的競技體能結構與訓練要素[ J ].浙江體育科學,2006(6).
G843
A
1674-151X(2012)08-02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8.010
投稿日期:2012-05-26
鞠杰(1983 ~),助教。研究方向:專項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