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璘 尹巧芝
1.四川省人口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610041);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不孕癥作為一種特殊的疾病,影響到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育齡夫婦家庭。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國雖然經(jīng)濟、社會意識都在不斷進步,但傳統(tǒng)的觀念仍普遍存在,認為生育是女性的基本義務,總將生育的責任歸于女方。所以女性歷來就承受著社會、家庭以及個人等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壓力不斷累積,導致心理波動;心理的變化影響體內激素水平,干擾排卵,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不孕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治療。因此,了解和熟悉不孕婦女心理因素的變化和特征,對安撫患者、促進家庭和諧以及預防和治療不孕癥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不孕癥定義為婚后同居一年以上,有正常的性生活且均未采取避孕措施,仍未能受孕的情況[1]。我國對不孕癥的定義是以2年為標準,即婚后2年未避孕而未孕[2]。隨著人們的居住環(huán)境、飲食構成以及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因素的改變,不孕癥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02年,WHO統(tǒng)計,不育夫婦已占育齡夫婦的7% ~15%[2]。我國近年來的調查同樣顯示,不孕癥所占比例呈逐步升高趨勢,不育婦女比例占6% ~11%[3]。WHO預測,21世紀不孕癥將成為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
研究顯示,不孕婦女往往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當心理負重持續(xù)存在時,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副反應?;颊叩那榫w、態(tài)度、喜好、人際相處方式,甚至性格都受到一定影響,發(fā)生變化。這些心理表現(xiàn)主要歸為情感和性格兩類。表1顯示的是我國不同年代和地區(qū)不孕婦女心理現(xiàn)狀調查結果,顯示不孕癥婦女大多數(shù)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表1 我國不同年代和地區(qū)不孕婦女心理因素調查結果
2.1.1 抑郁和焦躁抑郁和焦躁是不孕癥患者最常見的心理表現(xiàn)[26],會導致乏力、失眠、心悸等一系列軀體癥狀。國內調查研究均顯示不孕婦女抑郁和焦躁的患病率較正常人群大大增加。祁秀娟等[9]對213例不孕婦女的調查中,69例(35.5%)患者出現(xiàn)焦慮癥狀,52例(23.1%)患者出現(xiàn)抑郁癥狀,焦慮伴抑郁患者39例(18.31%)。
2.1.2 自卑和恐懼當同齡人提及孩子或者議論家庭時,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自卑心理。多項研究顯示[6,10,15,16],在對不孕婦女的癥狀自評調查過程中,一部分患者明顯表現(xiàn)為缺乏自信,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治療缺乏信心。由于不孕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該心理甚至影響到其他方面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患者在其他方便也逐漸陷入自卑陰影。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孕患者會變得敏感,甚至恐懼。比如害怕身邊的人談及此話題,害怕接觸該方面的信息,也害怕面對未來的生活,對治療結果有著深深擔憂之感,對醫(yī)院所需要做的各種檢查充滿恐懼、疑惑、擔憂,精神時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
2.1.3 其他調查顯示[4,7,8,11~13,17],不孕婦女會出現(xiàn)很多心理副反應,如內疚、悲觀、無助、孤獨、求醫(yī)心切等系列的心理反應。由于不能生育,患者不得不承受來自社會輿論和家庭責任等方面的壓力,會因此感到內疚、自責,且無法傾訴,導致情緒消極、悲觀,長期處在沉悶、壓抑的狀態(tài),不利于工作、家庭和自身健康。
孟筱蓉等[7]、侯倩等[13]采用 EPQ 量表對不孕患者的性格特征做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不孕患者的性格特征由于受社會、環(huán)境、生理、心理等綜合影響導致的長期負面的重壓下,往往傾向于內向、多疑、沮喪、焦慮、神經(jīng)質、內疚、自責感等,對生活中的其他活動興趣降低,與社會的接觸出現(xiàn)障礙,人際關系緊張或淡漠,自尊心下降,挫折感、孤獨感、負罪感增加。資料顯示,不孕婦女較正常人群明顯表現(xiàn)出憂郁、偏執(zhí)、易緊張、敵對、情緒不穩(wěn)定、具有強迫癥狀等性格傾向。顯然,這種性格的偏向對整個不孕婦女人群都是不利的,易使她們遠離原來的生活軌跡,從而影響生活質量。
除了不孕癥本身帶給患者的壓力會影響其心理表現(xiàn)外,不孕婦女群體內部也存在一定差異,亞組人群不同,心理壓力的表現(xiàn)也各異。
多項調查[4,10,11]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越大的患者,其心理壓力越大。而年齡偏小的患者則會表現(xiàn)出害羞、不安等一些情緒。其原因顯而易見,女性最佳生育年齡為23~28歲,所以年齡大的患者越擔心治療效果,心理上會表現(xiàn)為越緊張,心理壓力隨之增大。
研究顯示[9,13,16,18],文化程度低的不孕婦女較文化程度高的心理壓力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的了解度相對較低,在某些觀點、治療措施上存在一定的偏執(zhí),或不能完全理智、科學地看待未來的治療過程。同時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或家庭經(jīng)濟水平相對較低,因而承受著因社會輿論、周圍鄰里固有傳統(tǒng)觀念、家庭條件、未來不確定的恐懼所產(chǎn)生的各種壓力。同時劉凱等[21]的調查也顯示農(nóng)村不孕婦女的心理壓力明顯較城市嚴重。
陳玲玲等[18]調查顯示,不孕婦女的心理壓力與家庭關系和睦與否有著明顯的關聯(lián)。家庭內部關系越和諧的,不孕婦女心理壓力相對越小,因為整個過程中家人都給予支持和安慰。而家庭關系原本就不和諧的,不孕婦女得到的理解更少,除了社會和疾病本身帶來的壓力,不得不承受家庭所帶來的煩惱,擔心家庭關系由此惡化、甚至破裂,所以心理壓力明顯加大。
不孕婦女的心理變化還與治療費用相關。治療費用越貴,患者心理壓力越大,治療過程中會更加關注和緊張,反而不利于治療。換言之,即與患者的經(jīng)濟水平息息相關。研究顯示[4],不孕婦女的治療信心與年齡、經(jīng)濟狀況、治療時間等有明顯關系。治療時間較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她們相信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能幫助受孕。如果反復檢查、治療,時間增長,花費也增大,給患者身體和精神上帶來巨大痛苦,致使這部分婦女將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
俄國生理學家巴普洛夫曾說:“一切頑固的、沉重的憂郁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打開方便之門。”心理影響人的生理機能,消極悲觀的心理因素則能引起精神疾病,甚至引發(fā)生理疾病;而生理機能發(fā)生改變時,心理狀態(tài)也隨之變化;這兩者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由于女性特殊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一旦確診為不孕癥,她們會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不孕癥的治療,甚至導致治療無效,更加重心理負擔,行成惡性循環(huán)。臨床醫(yī)生在治療不孕癥婦女的同時應注重心理治療,關注其心理變化,還應該善于區(qū)分不孕癥婦女心理狀態(tài)的差異,通過各種干預措施或輔助治療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荷,從而提高臨床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 Montoya JM,Bernal A,Borrero C.Diagnostics in assisted human reproduction[J].Reprod Biomed Online,2002,5:198 -210.
2 曹澤毅.中華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313.
3 顧煒,李小妹,李雪玲.可孕婦女與不孕婦女自尊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0,1(17):21.
4 黃紅玉,陳建紅.不孕婦女社會心理的調查分析[J].湘南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4):47 -48.
5 孫愛軍,孫巖,周遠征.住院治療的不孕患者心理健康調查[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6,10(29):12-14.
6 鄭彤彤,楊伯泉,陳麗君.不孕對婦女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6,18(5):61.
7 孟筱蓉,王麗,徐蕾.繼發(fā)性不孕患者個性心理調查與護理[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6,10(35):1334,1345.
8 顏朝暉,曾亞榮,盧光.門診不孕婦女的心理狀況調查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07,7:102-103.
9 祁秀娟,呂映頻,王春蓮,等.女性不孕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19(34):3713-3714,3719.
10 陳艷春.不孕夫婦的心理狀況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5):1256-1257.
11 楊麗,董悅芝.不孕癥患者心理情況調查及護理干預措施[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3(43):600-602.
12 楊麗,董悅芝.河南省不孕癥婦女的家庭主要成員心理健康調查[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8,5(29):40-41.
13 侯倩,黃紹芳,何曉.女性不孕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9,12(24):1656-1658.
14 武秀芳,呂玉珍.女性不孕患者心理因素與干預措施的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26(251):221.
15 肖青,葉明,董訓蘭,等.69對不孕夫婦心理狀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0,1(25):57-59.
16 張小平.30對不孕不育夫婦的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2011,3:137-138.
17 張鴻.女性不孕不育患者社會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及干預措施[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3:116-117.
18 陳玲玲,鄭彤彤.影響不孕婦女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49):142-143.
19 鐘艷娟,季布.不孕癥女性的心理狀況、家庭功能和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1,24(5):503-506.
20 劉素琴,楊小玲.59例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1,8(4):31.
21 劉凱,朱詩白,李秀敏,等.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護理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0(4):296-299.
22 歐雙玲.不孕不育病人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8):371 -372.
23 王斌,韓瑞剛,鐘志勝,等.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1):19-21.
24 李雪梅,唐細容.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狀態(tài)-特質焦慮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1):56-58.
25 安麗紅,楊曉娜,鐵新琴.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措施[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55-56.
26 Wischmann T,Stammer H,Scherg H,et al.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ertile couples:a study by t he Heidelberg fertility consultation service[J].Hum Reprod,2001,16(8):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