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浩 季加忠
(南京江北人民醫(yī)院兒科 210048)
新生兒疼痛是近年來才受到新生兒科醫(yī)護人員關注的一種隱性癥狀,大量研究證實,疼痛對新生兒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產兒和危重兒,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遠期不良影響,在新生兒使用各種操作時應以最簡短的辦法達到減輕、控制、乃至消除疼痛的目的。而腹脹是新生兒常見的癥狀,常與嘔吐并存,嚴重而頑固的腹脹常表示患兒伴有疼痛且病情危重。胃腸減壓對于改善新生兒腹脹、嘔吐是一種有效措施。我科自2009年2月以來,用自制改良后的胃腸減壓器 ,收效滿意,并與傳統(tǒng)的胃腸減壓方法在新生兒腹脹的緩解及疼痛的減輕度進行了分析。
1.1 臨床資料 我科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進行胃腸減壓的49例住院新生兒,按照不同的胃腸減壓方式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胎齡29~40周,平均日齡1~10 d ,出生體重 1.65 ~3.40kg。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予呼吸機輔助通氣10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4例,胎糞性便秘4例,先天性巨結腸1例,幽門肥厚性狹窄1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實驗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胎齡30~40周,平均日齡1~9 d,出生體重1.8~3.30kg。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予呼吸機輔助通氣13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5例,胎糞性便秘2例,先天性巨結腸1例,幽門肥厚性狹窄3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兩組患兒的胎齡、性別、日齡、出生體重、疾病種類等均相似,同時為避免術者的操作因素等對本研究的影響,入選者均為同一醫(yī)療組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胃腸減壓法:F5的一次性塑料胃管,外界負壓引流器。實驗組采用自制的胃腸減壓器進行胃腸減壓:自制的引流容器用1副50ml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針頭并抽出針栓,將其針栓上的橡皮取下套入針筒內50 ml刻度處,再將針頭從橡皮中間插入,注射器乳頭連接F5胃管即可。臨床常規(guī)操作保持環(huán)境穩(wěn)定(主要是室溫和聲音),保持患兒皮膚溫暖,肛溫在正常范圍,應用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采用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進行評分,NIPS由加拿大安大略兒童醫(yī)院制定,用于評估早產兒和足月兒操作性疼痛[1],它包括面部表情、哭鬧、呼吸形式、上肢、腿部和覺醒狀態(tài)6項(見表1)。NIPS總分為6項之和,最低為0分,最高為7分,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重。本實驗分別對兩組患兒插管前,插管后1小時,插管后4小時,插管后8小時進行評分。為避免評分時客觀因素的影響,評分均由另一醫(yī)療組醫(yī)生采集各時間點數據。
表1 NIPS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
?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均以±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插管前及插管時兩組患兒均有明顯的呼吸增快,心率加速,血壓上升,插管后兩組患兒呼吸、心率及血壓漸恢復正常,且兩種方法均改善了患兒的腹脹,減少患兒嘔吐。同時NIPS評分結果顯示兩組插管前評分值較高,疼痛較重,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插管后隨著胃腸減壓時間的延長評分值較插管前逐漸降低,且實驗組評分較對照組低,兩種胃腸減壓方法均緩解了患兒疼痛程度,但插管后1小時兩組差別仍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插管后4小時及8小時兩組差別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胃腸減壓方法NIPS評分值比較(±s)
表2 不同胃腸減壓方法NIPS評分值比較(±s)
?
3.1 長期以來對于無法用語言表述自我感受的新生兒的疼痛認識不足,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兒的神經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不能感受疼痛,并且認為新生兒無法回憶起出生后早期的經歷,早期的疼痛不會對其以后的行為和生長發(fā)育產生影響。實際研究表明,從孕中期胎兒就具有處理疼痛所必需的解剖結構和功能,足月兒和嬰兒有同樣的疼痛敏感度。近年甚至認為疼痛是除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外的第五個生命體征[2]。國際疼痛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伴有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的情緒體驗,屬主觀感覺。無交流能力卻不能否定一個個體有疼痛體驗和需要適當緩解疼痛的可能性[3]?!碧弁磳π律鷥憾允且环N最復雜的感受,處理不當會使這些脆弱的生命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能引起新生兒近期的生理、行為、激素和代謝紊亂等不良影響,并導致嚴重的遠期后果[4]。
3.2 在新生兒病房,早產兒和患病新生兒在治療護理過程中,侵入性操作較多,包括鼻飼管置入胃腸減壓等。但是有效的胃腸減壓可隨時引流出腸道內的積氣、積液,減少胃食管反流,明顯減輕腹脹,減少嘔吐,改善胃腸道血供,使胃腸功能盡快恢復功能,減輕患兒疼痛,利于患兒早期康復。早期施行胃腸減壓有利于胃腸功能緩沖,降低腹脹發(fā)生率,緩解胃食管反流,防止嘔吐、窒息[5]。但是胃腸減壓在緩解新生兒疼痛時也會造成新生兒疼痛,那么尋找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并能有效減輕患兒疼痛的方法是必要的。臨床中一般進行胃腸減壓時,常使用一次性胃腸減壓器外接患者的胃管,壓縮減壓器內的空氣后即可達到減壓的目的,但對新生兒來說,由于其容量大,負壓不宜掌握,易引起繼發(fā)胃黏膜損傷,且不便準確計算引流量,不適用于新生兒。
3.3 我科采用自制改良后的胃腸減壓器后發(fā)現,傳統(tǒng)的負壓引流器和改良后的胃腸減壓器均能改善患兒的腹脹,減少嘔吐,患兒呼吸、心率及血壓漸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漸趨平穩(wěn),兩組均有顯著效果。采用NIPS新生兒疼痛評估發(fā)現,兩種減壓方法在插管時都會增加患兒疼痛評分,且在胃腸減壓短時間內兩者在改善患兒腹脹及疼痛中未出現明顯差異,但是在胃腸減壓過程中漸表現出其優(yōu)勢,改良后的胃腸減壓對新生患兒的疼痛緩解較傳統(tǒng)的負壓引流器改善更明顯,可能與改良胃腸減壓對新生兒口腔及食管和胃刺激性較小、患兒胃粘膜損害小有關。傳統(tǒng)的減壓裝置容量較大,適合成人患者引流、記錄引流量,而新生兒胃容量小,引流量少,傳統(tǒng)的胃腸加壓器不便準確記錄新生兒引流量,由于注射器的視野清晰,刻度標準便于隨時觀察,可準確記錄引流液的性質及出量,減化操作程序,減少護士因測量引流量時造成的污染。由此可見改良胃腸減壓法取材便利,制作簡單,使用方便。另外,護士每天只需更換注射器裝置,而無需更換胃腸減壓器,從而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節(jié)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
[1]Fernandez M Blass EM Hernandez- ReifM etal.Sucroseattenuates a neg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response to anaversive stimulus for newborns[J].JDev Behav Pediatr 2003,24(4):261 -266.
[2]Merboth MK Barnason S.Managing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 Clin North Am 2000,35(2):375 -383.
[3]Anand KJ 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Group for Neonatal Pain.Consensus stat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in in the newborn[J].Archives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2001,155(2):173 -180.
[4]莫麗萍,李夢妮.新生兒疼痛干預措施研究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0,69(2):131 -132.
[5]廉德花,方詠梅,張秀萍,等.早期胃腸減壓及胃腸內營養(yǎng)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存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9):652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