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釗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美國和平隊成立于肯尼迪政府時期,該項目以志愿者的形式派送接受過某個領域內專項訓練的美國工作人員,前往發(fā)展中國家開展志愿服務.志愿者在上崗前須接受當?shù)卣Z言文化的短期培訓.以2012年為例,志愿者在成都接受了53天的漢語訓練,培訓教師來自高校英語教師、對外漢語教師以及語言培訓的相關教師.相比于一般的對外漢語教學,美國和平隊的對外漢語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從整個項目上來說,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動機明確.美國和平隊的官方宗旨可總結為三條[1]:
(1)幫助有興趣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滿足其人力訓練的需要;
(2)促進美國人對他們所服務的國家的人民有更好的了解;
(3)促進其他國家的人民對美國更好的了解.
其次,從教學對象上分析:
(1)文化背景.相比于國內高校的漢語學習者來自五湖四海的情況而言,和平隊所有成員均來自美國各州,他們擁有相對而言比較相似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塑造了學習者的方方面面,表現(xiàn)的較為明顯的是課堂氣氛和師生關系.
(2)年齡.志愿者年齡均為成年,以四川大學教學點為例,他們的年齡均在22至28歲之間,屬于成年人的二語教學.
筆者認為和平隊教學存在以下基本矛盾:
受美國文化影響,美國教學呈現(xiàn)出完全不一樣的特征.馬炳光指出,中國的師生關系有以下特點:單向性,等級性,秩序性.[2]老師往往站在講臺上發(fā)布信息,學生被要求正襟危坐,聽課、做筆記、回答老師規(guī)定問題.美國師生關系有以下特點:一是師生合作,二是平等討論,三是無序中有序.表現(xiàn)在教室的布置、老師的授課語氣、教學體態(tài)和師生的互動模式上.美國的課堂的布置則較為隨意,多采用小班教學,老師并不固定于講臺之上.教師的肢體語言豐富,學生有較大自由度,有問題的話可隨時提問.另外,美國課堂多采用小組討論、游戲等活動,學生也樂于在小組中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
在進行口語練習的過程中,由于上文說的成年人二語習得的特點,學生必然會提出語法講解的要求,因為成年人并不是單純地模仿,而是運用擁有的推理能力和語言材料進行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出運用語法表達自己的渴望.對于在中國長期進修的漢語學習者而言,語法項目的講解是語言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是從項目的要求來看,和平隊必須是以口語為主的.實際上,培訓期間,教師只使用拼音而不使用漢字.口語練習和語法講解之間的矛盾就會顯得異常突出,如何解決好二者之間的矛盾,制定好二者之間比例,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
語法項目的選擇和編排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部分.根據(jù)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機制假說”以及Krashen提出的“自然習得順序”假說,[3]人們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會遵循特定習得順序.受此理論啟發(fā),編寫教材的編寫者在編寫的時候不得不考慮:語法教學的次序有沒有必要參考習得次序假說研究成果?蔣祖康認為,“盡管在這個問題上有爭議,絕大多數(shù)的研究者和研究結論都指出了,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存在著一種具有次序性質的規(guī)律.這一點足以引起外語教育界的注意,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教材編寫和語法教學應該參考目前在語法習得次序方面的研究成果”.[4]
而和平隊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生存漢語”,本文參考楊寄洲[5]主編的《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教學大綱》,將和平隊涉及的語言功能項目歸納為:表達社交活動(打招呼、自我介紹、感謝、拒絕、關心、邀請)、表達主觀情感(喜歡不喜歡)、表達使令(要求、呼救、求助)、社交技巧(要求對方重復).涉及到的情景項目有:講價、點菜、催菜、問路、借物、買票、訂房、就醫(yī)、理發(fā)、銀行業(yè)務、打電話等.鑒于以上二者的矛盾,就必須要思考:“語法”和“功能”誰輕誰重?如何平衡?
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很多語言教學法: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交際法、認知法、全身反映法、沉默法等.產生于美國的包括聽說法、認知法、全身反映法和自然法.而中國的外語教學受班級規(guī)模、應試壓力等影響,更加側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運用對比法以及語法翻譯法.因此在以美國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我們發(fā)現(xiàn),新教師在從事教學時最突出的問題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6]下文我們將結合和平隊課堂的具體操作來探討和平隊的對策.
沉默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特點是采用一系列彩色棒、彩色圖表來進行語言教學.[7]和平隊的對外漢語將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在了漢語拼音的教學中.每一位老師都有一張巨大的彩色拼音表,分別用三種不同的顏色表示聲母、韻母以及聲韻母中發(fā)音難度較大的音比如“j”“q”“x”“r”.沉默法認為,通過顏色提供了一種實物性質的聚焦.我們也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認為,當他們看到彩色的發(fā)音圖表時,就會去猜測不同顏色代表的含義,并聚焦在那些色彩較為強烈醒目的音素上.教師不必去強調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學生自己已經(jīng)能夠明白顏色所傳達的訊息.這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盡量保持沉默,特別是避免過度使用目的語.
聽說法產生于二戰(zhàn)期間,由于美國軍方對語言人才的需求猛增,因此急需一種高效的語言培訓方法.它的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觀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教學中對學習者進行語音和句型強化訓練”,[8]形成了三個教學原則:(1)注重口語;(2)注重情景;(3)注重教師控制.和平隊中對此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三下方面:口語的重視、句型的操練、以及和學生生活場景的高度契合.國內的研究者如趙金銘,將漢語教學分成三個階段并指出了初級階段的句型的重要性,“學習語法最基礎的部分應該是句法平面分出來的句型,只有把句型掌握好了才會說話”.[9]可見國內外初級教學均十分重視句型操練.
和平隊課堂中,教師的操作步驟是:單詞展示—句型展示—句型操練—段落操練.語法部分要求學生課前自學,上課不花時間解釋,對學生關于語法方面的提問也采取放到課后講解的策略.在操作步驟中,遵循“教師展示學生跟讀—教師學生對話—學生之間對話”的原則,采取的教學技巧有鎖鏈練習(Chain Drill)、小組練習(Group Work)等方式.其次,“聽說法”還注重對情景的模擬.在和平隊的教學中,“情景”的思想被應用到了課堂內外.在課堂上,老師通過語言工具(例如圖片、實物、情景漫畫)的展示,加強學生的視覺刺激.在課堂外,開展了“語言田野練習”(Language Field Trip).通過形式多樣的情景練習真正把所學句型用到情景中.
全身反應法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阿舍爾倡導的,主張通過說話和動作的協(xié)調來教授目的語.[10]美國的課堂本身較為寬松,全身反應法只是這種課堂的自然延伸,但中國的課堂不是這樣.中國的課堂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要想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課堂氛圍,全身反應法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全身反應法的主要教學活動是祈使性聽令活動.[11]具體到和平隊的教學內容來說,適用于全身反應法的包括數(shù)字、購買、點菜、問路、方向等話題.就具體的漢語語法點來說,適用于adj+“一點兒”、連動句、把字句、被字句等具有動作意味的詞語和句型.以連動句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準備好卡片,上面寫上已經(jīng)學過的動詞或動詞短語如“在學校”“去成都”“打球”等,然后叫學生利用卡片進行造句,造出來的句子可能是不合邏輯的,比如“在警察局跳舞”,但是這樣的句子反而會讓學生在一種不合邏輯中記憶得更加深刻.
交際法又稱為功能法,交際法的產生得益于20世紀60年代韓禮德的功能語法以及美國的社會語言學.和平隊的漢語教學帶有很強的任務性.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學生必須掌握一些基本語言功能.但是在重視語言的交際性的同時,語言結構的安排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總得來說,和平隊是以交際法為導向,更加注重學生實際需求,語法和結構安排方面的考慮則處于第二位,主要表現(xiàn)在話題的選擇以及語法的安排.
從話題來說,我們對比了《博雅漢語》起步篇上冊[12]、《新實用漢語課本》[13].《博雅》前五課標題分別是“你好”“你是哪國人”“那是你的書嗎”“圖書館在那兒”“在東方大學的東邊”;《實用》是“你好”“你忙嗎”“她是哪國人”“認識你很高興”“餐廳在哪兒”;和平隊的是“你好”“買東西”“得到食物”“緊急情況”“初次見面”.這其中的差異是值得深究的.外國人來中國后,必然要在商店購物、在飯店吃飯,因此和平隊的教材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的.考慮到安全問題,又安排了“緊急情況”一課.這樣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將一些難度較大的語法提前,比如“緊急情況”中的句子“幫幫我”,涉及到動詞的重疊.而以《博雅》《實用》為代表的教材的對象是長期進修的,更加注重語法的難易和系統(tǒng)性,比如和平隊的語法點“地點狀語”,在《博雅》中到了第十六課才出現(xiàn).
對于二者不同的取舍是有爭議性的,丁崇明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把語法、詞匯與功能相結合”,[14]但是在實際上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語法和功能或多或少都是有所側重的.但對于短期漢語培訓來說,楊惠元指出,“速成教材提供的信息應該是常用的交際模式,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便于模仿和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活用,而且還要生動有趣,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愿望”.[15]因此,在語法和功能中,和平隊是偏向了功能的,這符合和平隊的教學目標.
目前在我國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短期漢語培訓,而和平隊的教學是具有代表性的,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三大基本矛盾在其他短期項目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平隊從教材編寫、教師培訓、教學管理、課堂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模式.本文探討了它的教學方法,對國內短期漢語培訓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周琪.作為軟實力資源的和平隊重受美國政府重視[J].美國研究,2011(2).
〔2〕馬炳光.淺析中美師生關系特點之差異[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8(1).
〔3〕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ergamon Pres,1981.
〔4〕蔣祖康.語法習得次序與語法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
〔5〕楊寄洲.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教學大綱[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6〕魯洲.對外漢語新教師如何適應以美國學生為對象的課堂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
〔7〕〔8〕〔10〕〔11〕朱志平.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理論概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趙金銘.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三個階段及其教學主旨[J].世界漢語教學,1996(3).
〔12〕李曉琪.博雅漢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3〕劉珣.新實用漢語課本[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14〕丁崇明.語法、詞匯與功能結合的教學模式芻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2).
〔15〕楊惠元.論速成教學的四個基本要素[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