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榮
(漳州師范學院 外語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我們國家十分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來,黨中央多次強調(diào)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早在2000年,江澤民就提出:黨的思想工作不是可有可無的,無所作為的,而是必不可少、大有作為的.同時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內(nèi)容、形式、機制、手段等方面努力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要不斷的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學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的地方,而高素質(zhì)人才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又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要保證施教方和被教方達到平衡,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接受.但是,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過分的重視施教活動,把教育者放在了主體地位,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從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的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了現(xiàn)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對思想政治接受教育進行一次探索.
接受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常見和普遍的現(xiàn)象,也是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任何一種教育活動都包含了施教和受教兩個方面,是教育者主動地向受教育者傳輸知識、觀念、規(guī)范和技能的施教活動與受教育者能動地對教育內(nèi)容進行選擇、吸納的接受活動的聯(lián)結和統(tǒng)一.一般來說,現(xiàn)有教育才有接受,離開教育就談不上接受;而沒有接受,一切教育活動就成為無效勞動而失去意義.因此,研究接受活動,揭示接受規(guī)律,是教育科學的重要內(nèi)容,對改進教學,優(yōu)化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帶有鮮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動,就起本質(zhì)而言,就是要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幫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一般來說,個體的思想品德現(xiàn)狀與一定的社會發(fā)展要求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與差距,由此產(chǎn)生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特殊矛盾.在這一矛盾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社會意識轉化為個體意識,還是個體思想品德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fā)展,都內(nèi)在地、邏輯地包含著一個中介轉化層次,這個中介轉化層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接受是實現(xiàn)社會意識轉化為個體思想品德的中介,是實現(xiàn)觀念到行為轉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育活動只是引發(fā)受教育者覺悟、促進個體思想品德發(fā)展的外在條件,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的最終實現(xiàn),取決于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教育,并將教育要求內(nèi)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外化為自身的自覺行動.
接受活動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這一特殊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從活動對象上看,認識活動的對象必將寬泛,自然、社會、人自身的客觀存在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都可以進入認識領域,成為認識的對象.而接受活動的對象則主要是人類的認識成果,是各種思想文化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接受是一種在認識過程.(2)從活動目的看,認識活動的直接目的是探索未知領域,獲得規(guī)律性知識,它包括真理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體現(xiàn)的是一種認識關系.而接受活動的直接目的則是運用對這些認識成果的再認識成果,指導自己的行為,體現(xiàn)的是一種實踐關系.(3)從活動本質(zhì)看,認識活動的本質(zhì)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它包括對客觀真理性知識的反映和主觀價值性知識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作為一種文化傳遞現(xiàn)象,即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又包含了實踐的涵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與其他領域中的接受相比,既有共同之處,也有自己的獨特之性.其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從本質(zhì)上看,是接受主體出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zhì)、更好地適應社會、追求更好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境界的需求,而對教育傳遞的思想道德文化信息的則取、接受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與教育所傳遞的思想文化信息的關系,不是消極地、原封不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有選擇的接受,所以,這個過程具有鮮明的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不是一種自發(fā)的活動,而始終是在教育的引導和影響下進行的.一個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展開,除了要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接受前提以外,還要充分考慮教育的目的性和接受主體素質(zhì)的提高.教育所傳遞的思想文化信息,都是經(jīng)過篩選的反映社會主流文化和主導價值觀的,帶有鮮明導向性的信息.同時,這些教育信息也也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被接受,而是以其自身蘊含的科學性、價值性和感召力參與接受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接受特性進行改善與提升,以適應優(yōu)秀的、先進的思想道德文化客體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具有主導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屬于價值活動的范疇,具有鮮明的價值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活動,在接受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主體的價值判斷、需求目的、情感意志等,其接受活動的結果最終是主體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的價值導向共同作用而產(chǎn)生的.這一過程充滿了價值性.
從接受學角度看,對精神客體的接受活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對科學認識成果的接受,如對科學命題、科學概念、科學知識、科學理論等的接受;二是對價值認識成果的接受.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第二個方面,及價值認識成果的接受,其主要目的是是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某種理想和信念.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實現(xiàn)價值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價值觀念形成的基礎是人的需要及利益,其實質(zhì)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內(nèi)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一個不斷深化、充滿矛盾的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事實信息的接受是較淺層次的接受,對思想政治理論和道德規(guī)范的系統(tǒng)接受屬于較深層次的接受.當人們從社會生活實踐中獲得對社會政治、道德觀念的體驗而形成信念時,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就達到深層次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僅是一種個人的心理過程,而且與社會文化信息背景密切相關,并受人們社會交往實踐的支配,是多種因素與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必然充滿著復雜性和艱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不僅是一個認知領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活實踐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實踐對象的活動,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都只能是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同樣離不開實踐,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一大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與德育接受過程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本文對此進行簡單的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要經(jīng)歷反映、選擇、整合、內(nèi)化、外化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
反映是指接受主體在社會化過程中以其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統(tǒng)對外來信息造成的刺激做出的反應.
選擇是接受主體運用一定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依據(jù)主觀的或客觀的評價標準,對進入認識領域的各種教育信息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從而確定取舍的態(tài)度,容納或排斥教育信息的過程.經(jīng)過反映與選擇進入認識場的思想信息,大腦還要進行加工,使之與原有思想品德結構發(fā)生對接,這個過程就是整合.
內(nèi)化是接受主體通過反復多次的實踐活動,對建構或重構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觀點進行檢驗,使之最終能指導主體的社會行為并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主體意識的積淀過程.一般說來,內(nèi)化完成后,就形成了自己的主體意識,接受過程也就完成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不能僅僅停留在麗江認同的水平上,內(nèi)化必然要最終必須由能動的主體意識轉化為自覺的社會行為,即外化.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一個不斷進行思想斗爭和思維整合的復雜過程.一般而言,都要經(jīng)過上述幾個環(huán)節(jié).有些思想觀念的接受肯能還要在相鄰或相間的認識環(huán)節(jié)反復運行后才能繼續(xù)向前推進.從宏觀上講,人們對外來教育必須經(jīng)過認識——實踐——在認識——再實踐這樣的過程,才能最終實習意義上的接受、內(nèi)化和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白紙上作畫,接受主體在接受任何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是,都已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學習經(jīng)歷,形成了一定的認知結構、思維習慣、價值觀念等行為傾向.這些都是影響接受的前提.這些也影響其接受教育的初始態(tài)度,以及對教育的選擇性和接受教育的深刻程度.
接受能力從本質(zhì)上說,是接受主體對教育及社會傳導的思想文化信息的接納、加工和決策能力的總稱,是接受主體思想自組織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直接影響人們順利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的主觀條件.人的思想并不是一塊沒有印記的白紙,而是具有內(nèi)在結構并具有特定功能的能動的系統(tǒng).人是有思想的,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思想不斷的復雜,接受信息要經(jīng)過大腦的加工然后進行取舍.而不同的文化水平、經(jīng)驗的學生氣接受能力也不同.
接受差異指的是不同個體或群體在同一接受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傳播學受眾理論中的個體差異論揭示了不同個體對大眾傳媒信息的不同反映.這也就說,受眾的心理背景都是獨特的,以各自獨特的心理背景去接受大致相同的信息,就必然導致對信息不同的理解和接受.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來看,不僅個體獨特的心理背景會導致他們在接受教育時的原則性差異,而且他們新浪背景中不同因素的差異,也會對教育的接受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障礙主要來自接受者自身或來自接受者之外.前者可稱為接受教育的內(nèi)障礙,后者可稱為接受教育的外障礙.從接受者自身來看,其接受教育的障礙還可以分為若干類型,如價值取向障礙,知識信息障礙、思維定勢障礙、情緒情感障礙以及人格障礙等.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只有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優(yōu)化才能實現(xiàn).
〔1〕黃世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機制[J].求實,2001(5).
〔2〕馮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規(guī)律[J].思想教育研究,2004(02).
〔3〕黃世虎,趙建梅.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機制[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5).
〔4〕千保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礙成因分析[J].魅力中國,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