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劉振良
(1.山東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2.青島理工大學 體育部,山東 青島 266520)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對現(xiàn)前社會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具體落實到高校就是“構建和諧校園”.近年來,由于國學的興起,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沉睡百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希望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找到構建和諧校園的切入點.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三家文化具有極其豐富的和諧思想,其“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和諧觀,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人際和諧觀,及“修身內省”的身心和諧觀對當前和諧校園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然而,當全國各大高校掀起“國學熱”,蓬勃開展讀誦經典活動之時,我們發(fā)現(xiàn)高校師生更多的是從學術的角度去研究、欣賞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對儒家四書五經的和諧思想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不可否認,這些討論為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帶來了新的契機,但由于缺少根基的教育,這些討論落實到學校的管理、學生的教育就難免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成為一種理想、一種口號,高校校園的不和諧現(xiàn)象并沒有因為傳統(tǒng)文化的滲入而有所改善.學生自殺,師生關系緊張,管理部門與教師沖突不斷,這些不和諧因素仍是困擾高校領導的主要方面.是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真的過時了嗎?筆者認為,中華文化作為祖先留下的經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她的價值是穿越時空的,但我們必須明白中華文化好比是大樹,四書五經等是她的枝葉花果,構建和諧校園,落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離不開根基的教育,高校只有先讓學生扎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打好做人的基礎,才能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就是《弟子規(guī)》.筆者認為,高校只有從博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學”角度轉向“學儒”(即落實儒家教誨,學做圣賢人)的“扎根”教育,推廣《弟子規(guī)》,將《弟子規(guī)》的教義落實在學習與生活中,才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唯一出路.
《大學》上講,“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當今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沒有遵循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搞錯了.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從根基學起,而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規(guī)》.作為中華文化的具體落實,《弟子規(guī)》是中國傳統(tǒng)家規(guī)、家訓、家教的集大成者.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以學文”.從內容上看,《弟子規(guī)》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對待父母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tài)度和禮儀,概括得淋漓盡致.當代高僧大德凈空法師對《弟子規(gu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指出:“孔孟學說之根本落實于《弟子規(guī)》,四書五經、十三經是其枝葉花果也”.如果沒有根基的教育,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只能是空中樓閣,讀的書愈多會跟生活愈脫節(jié),最后非但不能將傳統(tǒng)文化落實在生活中,有的甚至會利用經典與人爭理,把經典當做賣弄學問的工具.高校利用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資源構建和諧校園關鍵在于“扎根”教育,《弟子規(guī)》就是這種教育的依止.
《弟子規(guī)》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特別強調了教育的先后次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就是符合先培養(yǎng)德行,后學習知識、技能的教育規(guī)律,是對黨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方針的最好詮釋;其次,《弟子規(guī)》,還強調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那就是“首孝悌”,孝悌是人之根本,一個人只有先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才能逐漸將愛擴展到鄰里鄉(xiāng)黨,培養(yǎng)“泛愛眾”的能力.
《弟子規(guī)》是古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總綱.它教我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倫常大道;教我們做學問道德的功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教我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教我們處世態(tài)度: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教我們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弟子規(guī)》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恩欲報,怨欲忘”,“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等教誨不僅能和諧人際關系,更能夠促進身心和諧.高校師生身心和諧才是高校校園和諧的基礎.
高校和諧校園應是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全局,學校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依法治校,章法有序,利益協(xié)調,安定祥和,充滿活力,師生和衷共濟,員工各盡所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種教育要素協(xié)調發(fā)展的校園,實現(xiàn)人才發(fā)展和學校發(fā)展的和諧,學生與教師的和諧,服務與管理的和諧,學生自律與他律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2]要實現(xiàn)這些方面的和諧必須從我做起,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人都應該回歸自己的本分,定在自己的本位上,校園和諧才有希望.近些年來,高校校園頻繁發(fā)生的自殺、暴力事件顯示,高校師生已經忘記自己的本分,扭曲、錯誤的價值觀使得很多師生唯利是圖、我行我素、勾心斗角.在這樣的校園背景下,《弟子規(guī)》作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華,是高校師生修身養(yǎng)性的必修課,必能開啟人善良的本性,成為高校不和諧病癥的特效藥.
《孝經》上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之根.《弟子規(guī)》強調“首孝弟(悌)”,“愛人”首先從愛父母做起,而后才能愛其族人、鄰里鄉(xiāng)黨、國家、乃至世界.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3]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如果說他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祖國,你會信嗎?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即孝為百善之首,孝為先導,百善皆隨之.學習《弟子規(guī)》讓大學生明白“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一個有孝心的學生,一定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因為他明白“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能積極應對,絕不會自殺、自殘.孝在心中,他會守住做學生的本分,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不逃課、不上網(wǎng)吧,不打架斗毆,努力做到養(yǎng)父母之心.他也一定會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因為他知道自己違法亂紀,會讓父母蒙羞.一個心中有父母,有族人,有祖宗的人時刻都會檢點自己的行為,正如《論語》所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同理,學校老師、領導學習《弟子規(guī)》的“孝親”思想,也必能守住教學、管理校園的本分,面對學生,他們會拿出“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精神,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去愛護、去教導.所以,孝的教育是維持良好倫理秩序的根本,是高校校園和諧的源泉.
高校校園和諧離不開人際關系的和諧.當代高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對立、教師關系利益化、師生關系淡漠已將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學習殿堂變成了勾心斗角、唯利是圖的社會染缸.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與自己和諧相處,卻很少反觀內省,不知道和諧關系須得從我做起,《大學》里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得人際關系和諧必以修身為本,身修是改善人際關系的關鍵,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弟子規(guī)》中“謹、信、仁”的理念就告訴了我們如何修身、如何通過改變自身來和諧人際關系.謹,就是要我們養(yǎng)成嚴謹?shù)纳顟B(tài)度.《弟子規(guī)》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告誡我們要恭謹、謹慎,所謂“朝起早,夜眠遲;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懼緊切;年方少,勿飲酒;揖深圓,拜恭敬;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入虛室,如有人;斗鬧場,絕勿近”,這些表面看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實際上是讓我們從謹慎當中蓄養(yǎng)圣賢的品德,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慎獨”的功夫,長養(yǎng)一顆誠敬之心.其次,《弟子規(guī)》關于信的理念值得高校師生終身奉行.孔子講,“民無信不立”,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很難在社會立足.今天,很多高校師生無視做人的根本原則,人前溜須拍馬,花言巧語,人后兩舌惡語,搬弄是非,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結果造成領導與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系淡漠、情緒對立、相互詆毀等不健康的局面.應對這種情形,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對別人坦誠相待,銘記《弟子規(guī)》的教導“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信還有一個重要的意思,那就是信念,即人生必須有一個志向.人貴在立志,不同的目標決定不同的人生.在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讀書人早已忘記了“讀書志在圣賢”的遠大志向,大多數(shù)高校師生將“評職稱、掙大錢、找高薪工作”等視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連學生也都在為得到各種各樣的獎學金而不擇手段.他們以為這些就應該是人生目標,殊不知這些都是欲望,古人講“欲壑難填”,高校師生為達這些目的而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甚至身敗名裂的很多.這都是因為他們選錯了人生目標.《弟子規(guī)》講“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是告訴我們心存高遠的志向,人生在世不能只圖享受,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弟子規(guī)“仁”的思想告訴我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實際上是教我們拓寬心量,一個只顧追求個人利益而遺忘整個天下和蕓蕓眾生的人不會有什么驚天動地成就,所謂“量大福大”,高校師生只有拓寬自己的心量,培養(yǎng)舍小我、為大家的精神,才能從個人的得失中走出來.正如《大學》里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師生就應該把目標定在恢復自己的性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做一個至善之人,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才是當代高校和諧之所需.
《弟子規(guī)》上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這是告誡我們時刻親近有德行的人,向他們學習,因為跟他們在一起,自己的德行、學問才能提升.“仁”不僅是有仁德之人,還包括圣賢文化,比如《弟子規(guī)》,這些典籍都是圣賢之人智慧的結晶,學習這些文化,就是“親仁”.相反,遠離仁德之人,遠離圣賢教育,我們就容易受到社會的熏染,搞自私自利,最后感召無窮的禍害,乃至失敗的人生.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應該從兩個方面落實這種“親仁”的思想.首先,高校人才錄用要兼顧道德修養(yǎng).高學歷、強科研固然重要,但不應成為招聘人才、選拔干部、教師晉職的唯一標準.自古以來,中國選拔官員的標準都是“舉孝廉”,因為“忠臣出于孝子之門”.中國人講“德才兼?zhèn)洹保略谇?,才在后,德比才更重?只有真正仁德的領導或老師才能落實中國文化的心法“君,親,師”,即“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做學生的領導,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親人,關心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老師,教導學生成才.其次,高校課程的設置也應該遵循“親仁”的指導原則.《禮記·學記》講“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兩大核心就是開啟學生善良的本性并使之增長,挽救有過失的學生使之回歸本善.因此,學校的課程不能只重視技能的培養(yǎng),要鼓勵老師開設諸如《弟子規(guī)》《朱子治家格言》《孝經》等開啟學生善心、教導學生做人的課程或講座,讓學生能時刻親近圣賢文化,洗滌自己的心靈,努力做善事、做好事,積德行善,成善良之人,營造“六和”(即心平氣和、家庭祥和、親愛朋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內諧外和)的校園氛圍.[4]
落實《弟子規(guī)》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讀誦或研究的層面,高等院校是高素質人才濟濟的地方,《弟子規(guī)》的學習很容易就成了搞學問、搞研究,因此,落實《弟子規(guī)》首先就是擺正觀念.高校師生必須明白,《弟子規(guī)》是拿來做的,不是拿來背的,要解行相應.[5]“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一條就要做一條,只有將《弟子規(guī)》落實在生活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受益,才能夠更深刻地感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有多么深遠.
古人講,“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孔夫子也說“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所以,力行《弟子規(guī)》首先要從領導者做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讓大家知道領導是在真干,沒有欺騙大家,以此影響學校老師,老師而后言傳身教,再影響學生.領導要先做到《弟子規(guī)》,先把《弟子規(guī)》表演出來,讓廣大師生看到《弟子規(guī)》帶來的真正利益,這樣才能激起學習《弟子規(guī)》的熱情.
將《弟子規(guī)》作為必修內容編入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程,師生共同學習并落實《弟子規(guī)》,寫出學習心得,時刻不離開《弟子規(guī)》的教誨.在全校開展“孝子”、“師德標兵”等評選活動,鼓勵師生見賢思齊.近年來,關于《弟子規(guī)》的傳統(tǒng)文化論壇遍布大江南北,鼓勵大家參加這些論壇,適當時候,邀請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分享學習心得體會,讓大家找到可以效仿的對象,增強自己的信心.
《弟子規(guī)》要一天兩遍讀誦,早晨讀一遍,提醒自己今天要按《弟子規(guī)》的教誨去力行,晚上讀一遍,及時反省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哪些跟經典相應,自我鼓勵;哪些還沒做到的,趕快提醒自己去修正.[6]無論干什么都用《弟子規(guī)》檢點自己,把《弟子規(guī)》當做生活中的照妖鏡.
用《弟子規(guī)》的教學構建和諧校園并非空想,在我國早有成功的案例.《弟子規(guī)》的教學最早落實在安徽廬江縣湯池鎮(zhèn),通過全民學習《弟子規(guī)》,不到半年,一個擁有十二個村莊、四萬八千人的鄉(xiāng)鎮(zhèn)民風顯著改善,建成了“路不拾遺”的和諧鄉(xiāng)鎮(zhèn),該成功案例后來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宣講,反響很大,很多國家派代表前來參觀.隨后,南京德國獨資企業(yè)——菲尼克斯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匯通匯利有限公司等企業(yè)也將《弟子規(guī)》的教學引入到企業(yè)管理并取得顯著成就,為我們提供了運用《弟子規(guī)》創(chuàng)建“中國式管理”的最佳案例.這些成果案例向我們說明,人民是可以教好的,同時也讓我們堅信,高校落實《弟子規(guī)》也必定能達到和諧的效果.
〔1〕〔3〕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學弟子規(guī)(修訂版)[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7-8.
〔2〕金宇.傳統(tǒng)文化與構建和諧校園[J].蘭州學刊,2007(7):204-206.
〔4〕柴焰.一部系統(tǒng)研討和諧校園建設的創(chuàng)新之作——評劉向信《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理論和實踐》[J].山東社會科學,2008(3):159.
〔5〕鐘茂森.細讀弟子規(guī)[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2.
〔6〕蔡禮旭.細講弟子規(guī)[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