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 張國旭 吳銳先
(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核醫(yī)學科,110840)
目前,使用放射性核素99m锝(99mTc)顯像檢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經成為公認的有效手段之一[1-2]。然而,采集方法的不同會導致顯像結果出現(xiàn)顯著差異。本研究探討了兩種不同采集參數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核素顯像的影響,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5-01—2011-03收治的45例進行放射性核素顯像擬診為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齡9~84歲。全部患者臨床上均表現(xiàn)為反復便血,25例患者病程在1個月內,其余20例為反復發(fā)作患者,病程遷延數月至9年不等。45例患者中23例做過胃鏡檢查,15例做過結腸鏡檢查,9例做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2例因消化性潰瘍行胃切除手術(3/4),均無陽性發(fā)現(xiàn)。接受核素檢查前患者無需特殊準備。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體內法99mTc-標記紅細胞(99mTc-RBC)[3-4]:靜脈注射亞錫焦磷酸鈉(PYP,北京欣科思達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按0.1~0.2 mg/kg計算),20 min后靜脈注射740 MBq高锝酸鈉(分子式:Na99mTcO4,中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體積均不超過1 mL。
1.2.2 顯像方法 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雙探頭Hawkeye SPECT/CT儀,低能通用平行孔準直器,矩陣64×64,放大倍數為1.0倍,窗寬20%,能峰140 keV?;颊呷⊙雠P位,探頭盡量貼近腹部,視野包括劍突至恥骨聯(lián)合。
1.2.3 采集方法 本研究45例患者分兩組,均采取先動態(tài),后靜態(tài)的方法。前21例為A組,采用方法1采集方式;后24例為B組,采用方法2采集方式。方法1:注射藥物后立即以1 min/幀的速度采集,共采集60 min。方法2:注射藥物后立即以5 min/幀的速度采集,采集30 min;之后再以10 min/幀的速度采集,采集30 min,共60 min。
動態(tài)采集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出血點即停止采集,并開始靜態(tài)掃描,同時配合本儀器所配備的CT進行定位,最終找到較為精確的出血點;若未發(fā)現(xiàn)出血點即在4 h、24 h進行延遲顯像。
1.3 顯像評價標準 劍突至恥骨聯(lián)合腹部區(qū)域內出現(xiàn)局限性放射性異常濃聚影為陽性,腹部未見局限性異常濃聚影為陰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出血部位 在檢測陽性的34例患者中,出血部位在升結腸者14例,降結腸者8例,胃者9例,腎上極者3例。
2.2 兩種采集方法陽性率比較 A組的陽性率為61.9%(13/21),B組的陽性率為87.5%(21/24),B組的陽性率高于A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種采集方法的陽性率比較[n(%)]
99mTc標記紅細胞進行消化道出血顯像檢測是一種比較敏感和特異性比較強的診斷方法[5-6]。本文探討的不同動態(tài)采集方法對發(fā)現(xiàn)消化道出血點的影響即是基于此法。在動態(tài)采集過程中,A組的21例患者使用的1 min/幀動態(tài)采集的圖像由于時間過短而不能清晰地顯示出血點;而以5 min/幀動態(tài)采集的B組24例患者由于有足夠的時間積累,更加有利于圖像上出血點的辨認。為了彌補在前30 min采集中未能很好地發(fā)現(xiàn)出血點的不足,后30 min使用10 min/幀的方式來采集,從而有了足夠的時間來積累清晰的圖像。但是整個顯像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這就要求患者的配合。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進行此類長時間仰臥位檢查時,可能會產生各種不適,因此,在延長掃描時間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患者的承受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研究中第2種采集方法的應用。本研究在掃描前均征得了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并得到了患者很好的配合。
從顯像效果來看,99mTc標記紅細胞進行消化道出血顯像在動態(tài)采集時先使用5 min/幀,再使用10 min/幀的采集方式更加實用,應該在選擇動態(tài)采集方式的時候作為首選。
本次研究并未對消化道出血點的大小作出比較,主要原因在于SPECT的分辨率有限,盡管融合了CT掃描,然而放射性核素的顯像范圍受多種因素影響,隨著顯像技術與設備的逐步完善與成熟,有待在這一領域進行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適當延長每幀圖像采集時間,調整采集步驟,可以大大提高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點的檢出率,可以為臨床提供更有意義的參考,有望成為消化道出血核素顯像的主導方法。
[1]鮮于劍波,向春華,王鴻志.SPECT/CT和術中內鏡聯(lián)合應用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中的定位診斷作用[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13(5):573-575.
[2]Peura DA,Lanza FL,Goustout CJ,et al.The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bleeding registry:preliminary findings[J].Am J Gastroenterol,1997,92(6):924-928.
[3]Karanicolas PJ,Colquhoun PH,Dahlke E,etal.Mesenteric angiography for the localiz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Can J Surg,2008,51(6):437-441.
[4]邢宏偉,孔繁振,趙德善,等.放射性核素顯像在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臨床應用[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0,22(2):130-132.
[5]陸漢魁,陳維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放射性核素顯像診斷[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6):403-404.
[6]胡暉,鄧豪余,李新輝,等.單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在下消化道出血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2,11(12):72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