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義,姜 燕,龍精華,王云鳳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土地與環(huán)境學院,沈陽110866)
銅礦尾礦中重金屬的含量較高,堆放后將與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反應,導致重金屬元素發(fā)生遷移和再分配,并且可能使其存在形式和遷移性發(fā)生重要改變[1]。重金屬離子溶出的危害大小與南北地域、季節(jié)、積水深度、面積及其積存厚度有關[2-3]。深入研究重金屬元素在尾礦中化學行為及分布特征,對于評價礦山尾礦的環(huán)境效應和選擇有效的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以紅透山銅礦尾礦為研究對象,通過0—255cm較大深度實地采樣,測定其污染元素的含量和化學形態(tài),并分析尾礦典型剖面上重金屬含量及其遷移、富集規(guī)律,為制定尾礦庫土地復墾與水土保持方案,采取適當?shù)募夹g措施有效控制尾礦庫環(huán)境污染提供依據(jù)。
紅透山銅礦位于遼寧省清原縣紅透山鎮(zhèn),是遼寧省大型有色金屬礦山之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春季較短,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多風沙,冬季嚴寒,年平均降雨量710mm,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30℃,無霜期150d。礦區(qū)始建于1939年,至今有70多年的開采歷史,主要產(chǎn)品有粗銅、硫酸、銅、鋅、硫精礦及伴生金、銀,是東北地區(qū)最大的銅礦山?,F(xiàn)有尾礦庫3座,存量300萬t以上。尾礦是銅礦石在磨碎選礦后經(jīng)水力排放的,其Cu,Zn,Cd等污染元素含量較高,表層較大深度的尾礦顆粒會與空氣接觸發(fā)生氧化和水解作用,特別是該礦山尾礦中含有的大量硫元素,在氧化過程中產(chǎn)生酸,很可能會導致尾礦庫中重金屬活性增強,從而加速重金屬向周圍環(huán)境的釋放和遷移,對礦山周圍土壤與水體等環(huán)境質量產(chǎn)生較大的威脅[4]。
對尾礦庫及其周邊環(huán)境進行調查,選取典型剖面。采樣時間為2011年7月14日,采樣深度0—225cm,每隔15cm采集一個樣品,并按層次將尾礦樣品在野外充分混合后,按四分法取1kg帶回實驗室。
尾礦容重采用200cm3環(huán)刀測定,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測定;粒徑采用篩分法測定(表1)。尾礦pH值采用土液比1∶2.5進行配比,pH計法測定[5];重金屬全量采用 HCL—HNO3—HF—HCLO4四酸消煮,用等離子發(fā)射光譜儀(ICP—OES)法測定[5];酸可提取態(tài)重金屬樣品采用 Tessier A法處理[6],ICP—OES法測定。
表1 剖面各深度尾礦樣品的容重、含水量與顆粒組成
pH是影響重金屬運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圖1顯示各深度層次的pH值范圍為3.52~7.23,隨著剖面深度的增加pH值有上升的趨勢。為了提高pH值,減小重金屬釋放對環(huán)境的污染,紅透山銅礦尾礦在排入尾礦壩之前對尾礦添加CaCO3進行處理,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尾礦中硫化物移動及氧化—還原反應產(chǎn)生大量的氫離子導致尾礦酸度增大[7]。尾礦中硫化物氧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定尾礦條件下,時間越長,氧化涉及深度越大,pH值越低。
圖1 不同深度層次尾礦剖面pH值分布
雨水的淋濾作用及蒸發(fā)作用,使重金屬發(fā)生了縱向遷移。表層pH值低則加劇了重金屬的移動。圖2—3為尾礦剖面重金屬全量分布情況。尾礦樣品中全量Zn>Cu>Pb>Cr>Cd,Cu,Zn,Cd,Cr,Pb等元素含量變化明顯。Zn的全量介于2 985~5 940mg/kg,平均含量為4 451.69mg/kg,峰值出現(xiàn)在240—255cm處。隨著深度增加,Zn含量呈遞增趨勢,僅是在一些區(qū)域有所波動,其分布特征與銅陵雞冠山硫鐵礦廢礦堆積區(qū)的重金屬分布規(guī)律相似,有整體向下遷移的趨勢。Cu的全量介于408.83~1 397.86mg/kg,平均含量為962.26mg/kg,峰值出現(xiàn)在75—90 cm處,在0—30cm表層含量較低,之后在30—120 cm處出現(xiàn)了一個富集帶。Pb的全量介于143.90~211.14mg/kg,峰值出現(xiàn)在表層0—15cm處,在0—105cm深度范圍內含量較高,之后逐漸較小,整體上呈波動趨勢。Cd,Cr分別在0—60cm深度范圍波動劇烈,隨后變化幅度趨于平緩。
圖2 不同深度層次尾礦剖面Cu,Zn全量分布
總體而言,Cu,Zn,Cd,Cr,Pb全量在表層0—60cm深度范圍內變化較大,與表層氧化,pH值較低有關,酸性條件導致重金屬移動性增強。除Pb以外,Cu,Zn,Cd,Cr這4種元素含量在表層0—15cm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可能與淋濾作用和表層徑流作用有關。
圖3 不同深度層次尾礦剖面Cd,Cr,Pb全量分布
在雨水淋濾作用下,重金屬元素隨雨水移動,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酸可提取態(tài)(包括可交換態(tài)、碳酸鹽結合態(tài))起主要作用。因此,研究各層尾礦重金屬的酸可提取態(tài)含量很有必要??山粨Q形態(tài)重金屬是指吸附在黏土、腐殖質及其它成分上的金屬,對環(huán)境變化敏感,易于遷移轉化,能被植物吸收[8]。碳酸鹽結合態(tài)重金屬以沉淀或共沉淀的形式賦存在碳酸鹽中,該形態(tài)重金屬對pH變化敏感,pH值降低可使碳酸鹽結合態(tài)重金屬重新釋放,而pH值升高則有利于碳酸鹽結合態(tài)的生成[9]。
圖4—5顯示,尾礦剖面中各重金屬酸可提取態(tài)的大小依次為Zn>Cu>Pb>Cd>Cr。在表層0—30 cm各重金屬的酸可提取態(tài)含量均較低,與表層較低的pH、雨水淋濾和表層徑流等有關。Zn的酸可提取態(tài)在30—75cm處形成一個富集帶,在整個剖面變化較為復雜;酸可提取態(tài)Cu含量在整個剖面相對較低,尤其表層0—15cm含量很低,但在15—30cm處有較多富集,出現(xiàn)最大值94.53mg/kg;Pb的最大值為10.76mg/kg,在45—60cm處富集;Cd在30—60cm范圍變化劇烈,在30—45cm處高度富集,最大值為3.47mg/kg,下部變化趨于平緩;酸可提取態(tài)Cr的變化與Cd相似,但含量較低,最大值為0.21mg/kg,出現(xiàn)在30—45cm處。
圖4 不同深度層次尾礦剖面Cu,Zn,Pb酸可提取態(tài)分布
圖5 不同深度層次尾礦剖面Cd,Cr酸可提取態(tài)分布
紅透山銅礦尾礦庫剖面樣品的pH值范圍3.52~7.23,隨著深度的增加而上升;0—150cm尾礦層pH較低,有利于重金屬元素的遷移。尾礦各重金屬全量含量大小次序為:Zn>Cu>Pb>Cr>Cd,其中Cu,Zn,Cd含量大大超過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值,是主要污染重金屬元素。Cu,Zn,Cd,Cr,Pb全量在尾礦層0—60cm深度范圍變化波動較大;Cu,Zn,Cd,Cr共4種元素含量在尾礦層0—15cm均有較大程度減少,與雨水淋濾和表層徑流有關。
酸可提取態(tài)重金屬的遷移富集作用較強,在0—60cm含量波動大,下層波動較小。表層0—15cm的Cu,Zn,Cd,Cr,Pb元素酸可提取態(tài)含量很低,但在30—60cm深度范圍出現(xiàn)大量富集,這與表層pH值較低和水分運移活躍有關。
[1]石平,王恩德,魏忠義,等.青城子鉛鋅礦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J].金屬礦山,2010,406(4):172-175.
[2]于君寶,劉景雙,王金達,等.礦山復墾土壤重金屬元素時空變化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0,14(4):30-33.
[3]馬少健,李輝,莫偉,等.鉬礦尾礦銅鉛重金屬離子溶出規(guī)律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9,38(6):829-834.
[4]李天杰.土壤環(huán)境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2-113.
[5]王福生,魏忠義.表層覆土情況下銅尾礦典型剖面重金屬富集規(guī)律研究[J].中國礦業(yè),2010,19(11):103-105.
[6]Tessier A,Campbellp G C,Bisson M.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metals[J].Analytical Chemistry,1979,51(7):844-851.
[7]劉桂琴,梁成華,杜立宇,等.紅透山銅礦礦區(qū)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研究初報[J].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2006,22(11):364-367.
[8]李航,肖唐付,朱長生,等.金頂?shù)V區(qū)固體廢棄物中鎘的環(huán)境地球化學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8,37(6):791-796.
[9]李宇慶,陳玲,仇雁翎,等.上?;瘜W工業(yè)區(qū)土壤重金屬元素形態(tài)分析[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4,13(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