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石強 岳明光
湘潭縣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湖南湘潭 411228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fā)癥,屬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其發(fā)病率約達60%~90%,且有逐漸增高的趨勢[1]。目前臨床研究顯示神經障礙、血管代謝障礙和血液成分變化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四肢感覺麻木異常和觸覺敏感性降低是該病的主要表現(xiàn),典型表現(xiàn)是燒灼、針刺樣疼痛,使下肢的負累加重,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非常多的不便。目前對該病還缺乏特異有效的治療措施,為探討針灸與甲鈷胺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2010年10月—2012年4月,筆者對該院接受診治的8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選擇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行治療,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受診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例,所選病例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關診斷標準,經過臨床體檢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不超過8.0 mmol/L,用餐后2 h患者的血糖含量不超過10.2 mmol/L。其中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71例,合并糖尿病腎病1例,視網膜病變9例,高血壓病16例,糖尿病性心臟病4例。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7 例,女13 例,年齡(52.8±8.7)歲,糖尿病病程(7.6±6.9)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2.5±2.2)年;空腹血糖平均值6.67 mmol/L。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53.5±l1.4)歲;糖尿病病程(8.3±5.4)年,平均病程(2.5±1.8)年;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值為6.64 mmol/L。
全部病例先采取基礎療法進行治療,主要包括疾病教育、合理飲食、自我監(jiān)測、控制血糖和運動治療等措,這些措施可以極可能的控制血糖,基礎治療時間為15 d,期間未對患者施加其他干預措施,15 d后對觀察組患者采取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的方法治療:①針灸治療:腹背部取中脘、下脘、關元、氣海、脾俞、腎俞、肝俞,上肢取后溪、合谷、曲池,下肢取解溪、涌泉、地機、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時間在15 min左右,針刺治療1次/d,15 d/療程,共3個療程。②甲鈷胺治療:肌肉注射甲鈷胺500 μg,1次/d,療程15 d,共治療3個療程。 對照組患者基礎治療的方案上只注射與觀察組劑量相同甲鈷胺進行治療,療程同于觀察組。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DPN臨床癥狀、體征等進行臨床觀察。
該次研究主要采納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臨床療效評定:①下肢麻木、疼痛、乏力、針刺感、走路穩(wěn)、上肢癥狀,上述癥狀出現(xiàn)一種就記1分,未出現(xiàn)則記0分,總6分;②患者雙側仍存在踝反射和膝反射記為0分,減弱記1分,消失記2分,總8分;③腳趾出現(xiàn)溫度覺、針刺覺、振動覺、輕觸覺、關節(jié)位置覺記0分,消失記1分,總5分。上述三項統(tǒng)計共計19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越重[1]。
該次試驗采用用SPSS14.0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shù)(±s)進行表示,進行t檢驗,采用χ2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分析。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癥狀、體征評分: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兩組接受治療的患者經過治療后TCSS與治療前相比發(fā)生明顯下降(P<0.05),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總的有效率32.5%(13/40),觀察組總的有效率87.5%(35/40),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癥狀和體征改善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SS評分,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癥狀和體征改善總有效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SS評分比較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SS評分比較情況(±s)
注:觀察組治療前后評分差異明顯(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40408.3±2.28.4±2.13.6±1.55.4±1.9
目前有關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研究資料較多,已有的文獻報道顯示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是控制該類疾病的有效方法,不過調查研究顯示機關血糖處于較為理想的水平,仍存在20%患者可能發(fā)展成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2]。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都認為缺血和缺氧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基膜增厚、供血發(fā)生障礙以及神經內蛋白糖基化是其病理改變的主要表現(xiàn),通過改善患者體內的微循環(huán)和神經營養(yǎng)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因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釋,目前臨床上仍然未找到較滿意的特異性治療措施[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中醫(yī)學中屬痹證范疇,主要因多消渴日久,氣血虧虛,血運不暢,脈絡閉阻,導致肢體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臨床研究認為針灸具有通絡活血、化瘀、健脾益腎、榮養(yǎng)經脈等功效,通過這些功能來改變患者血液濃凝狀態(tài),進而改善局部神經營養(yǎng),而且針灸可以提高血漿胰島素的活性,所以其可以明顯的降低血糖,治療DPN效果明顯[4]。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能夠滲入到神經細胞的細胞器內,為神經調節(jié)藥物,且有良好的神經傳遞性,參與了抗酸蛋白質以及脂質的代謝,能夠加速蛋白、核酸和磷脂的合成,還可以幫助損傷神經髓鞘修復,改善神經受損癥狀[5]。在轉移甲基的過程中,甲鈷胺起甲基供體的作用,能夠幫助神經細胞從腦磷脂中合成卵磷脂,進而損傷的神經纖維得到修復。因此,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降血糖具有協(xié)同治療的作用。
該試驗臨床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的TCSS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針灸聯(lián)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顯著好于單獨用藥,顯著的改善了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微循環(huán),加快了神經系統(tǒng)的傳導功能的恢復,對糖尿病及并發(fā)癥的患者不僅可以減少降糖藥物的用藥量,也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負擔,另外,該方法見效快,而且不良反應較少,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廣。
[1]包世華.甲鈷胺聯(lián)合不同藥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對比[J].山東醫(yī)藥,2009,49(20):96-97.
[2]李文奎,范志偉.針灸配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8例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3):2817-2818.
[3]張麗麗,郭治波,杜宇征.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yī),2010,23(3):9-11.
[4]蘇艷文.穴位注射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療效觀察[J].天津藥學,2009,21(3):48-49.
[5]SUN Yuan-zheng,XU Ying-ying,XIAO Yuan-chun.Clinical Observation of Warm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f tuina science,2010,8(5):28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