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默
會計電算化是指以計算機為載體的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會計實務中的簡稱,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該課程集會計理論、會計技術方法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一體,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縱向上是會計和計算機的運用和融會貫通,是對學生會計職業(yè)技能的一種提升,在橫向上又和會計職業(yè)規(guī)范、實際工作要求對接。因此學好會計電算化課程非常重要,通過教學實踐,本人發(fā)現(xiàn)任務驅動法下的分組教學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任務驅動法下的分組教學就是在學習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分成幾個任務小組,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互動協(xié)作和自主探索的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因此,任務驅動法下的分組教學是教師、學生、任務三者的分組的模式下積極互動的過程,其教學過程如圖所示:
圖1 任務驅動下的分組教學在會計電算化中的教學過程
任務驅動法下的分組教學在會計電算化中的實施過程一般包括分析教材,設計任務;創(chuàng)設情景,展示任務;合理分組,設置角色;探索研究,互動協(xié)作;檢查評價,歸納匯總五個環(huán)節(jié)。
在任務驅動法下的分組教學模式中,任務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橋梁,是該教學的核心。任務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師生圍繞任務互動,開展活動,學習是以完成任務為標志。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既要考慮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又要考慮各知識點的特點和難易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工作崗位對學生電算化技能水平的要求,我把電算化課程分解成以下7個工作總任務:
?
教學總任務確定好之后,還應按每堂課的課時將任務進行分解,每個子任務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實現(xiàn)什么樣的能力,逐一列示出來,并由老師結合情景設置進行解釋,并詳細講解模擬案例中公司背景、業(yè)務操作流程,引導學生充分進入情景角色。任務分解書見下表:
?
把知識點設計在子任務中,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得快、記得牢,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順理成章、輕松自然。
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一種以學生的現(xiàn)有生活經驗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為目的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迅速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調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動機,使學生以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進行本課程的學習,為任務的確定和完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例如,在增加固定資產時,學生經常操作的就是填寫固定資產卡片、生成賬務處理這兩個動作,久了很容易讓學生孤立知識點,以為增加固定資產就等同于填寫卡片、生成分錄,而且操作枯燥無味。此時,應結合實際企業(yè)中固定資產的增加流程告訴學生業(yè)務流程,讓學生知道,這是個過程行為:增加固定資產應先由生產車間或技術部門提出計劃,報主管領導同意后,再由技術人員組織人員考察,進行可行性分析,提交會議研究,會議決定后,方可購買或自制。整個過程展示可由學生小品形式展示、也可采用PPT等展示,生動形象,自然引出增加固定資產的任務。
實施分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在課堂上互幫互學的客觀條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濃厚的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課堂中,以授課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每組六人。分組前可對學生作問卷或簡單的測試,依據(jù)成績、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男女搭配等互補成組。六人扮演六個角色,即賬套主管、出納、總會計、制單會計、記賬、財務主管。每組的六名成員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業(yè)務模擬,將此套業(yè)務重復六次(業(yè)務重復是指經濟性質不變,數(shù)據(jù)變化),六名成員輪流進行角色轉換,保證每名成員都能夠體驗一次不同的角色。
學生拿到任務后,就需要學生通過上機實踐完成任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意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會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他人的意見、理解他人的想法,從而達到學習的共同提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決不能像在傳統(tǒng)教學中那樣,迫不及待的給出答案,而是要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參謀者”、“詢問者”,與學生共同參與到問題的探索討論中去。在探討中應該多向學生問問“為什么”,有時可以給出一點信息來引導學生,讓他們在解答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到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對于一時“走錯”的學生,千萬不能全盤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問原因、找漏洞,幫助他們“改邪歸正”。這樣就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共同促進課堂教學。
采用了任務驅動法下的分組教學的電算化課程,不能再通過期末考試來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時可以分為幾個方面:學生平時在完成任務中的表現(xiàn);完成任務的正確性;工作效率、應用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因為是采用小組完成任務的模式,評價每個成員成績時還應考慮小組的總體成績,所以小組中的成員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關心和幫助他人的學習。
在學生完成一個個任務后,獲得的體驗是具體的,而知識在頭腦中卻是零碎的。為了讓學生得到系統(tǒng)的知識,每完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及時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把感性知識轉化為理性知識,形成新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完成知識的建構。
綜上所述,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本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會計知識,將教學內容分割成一個個子任務,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引導,啟發(fā)學生分組完成,伴隨獲得一個個成就感,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團結協(xié)作,最終很好地完成本學科的目標。
[1]姜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5).
[2]高建立等.高職高專財會類專業(yè)學生會計電算化能力的培養(yǎng)[J].財會月刊.2010(18).
[3]王秀珍.會計電算化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