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路,文 瑾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系,湖南婁底417000)
WO3是一種典型的過渡金屬氧化物,在多種鎢的氧化物中以WO3最為穩(wěn)定。WO3是一種復雜的多晶型化合物,屬于常見的n型半導體,因為晶體構(gòu)造復雜并呈現(xiàn)一定的鐵電性,其物理性質(zhì)非常特殊。嚴格意義上滿足化學計量比的WO3晶體構(gòu)造為鈣鈦礦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A陽離子的缺失,也就是畸變的ABO3形式鈣鈦礦結(jié)構(gòu)。通常情況下以WO3-x(X=0~1)形式來表示其結(jié)構(gòu),不難看出WO3晶體中存在不同的氧缺位。由于晶體中存在氧缺位,并且一般情況下難以確定具體的X值,導致了 WO3-X晶體結(jié)構(gòu)的復雜性[1]。影響 WO3結(jié)構(gòu)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溫度。根據(jù)Toshikazu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40~740℃的范圍內(nèi),WO3至少進行了5次晶體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在低溫條件下,WO3晶體結(jié)構(gòu)為單斜及三斜晶型。伴隨著溫度的升高,將出現(xiàn)單斜晶型,正交及正方晶型。其他2個四方晶型將在900℃以上出現(xiàn)。不同的晶型給WO3半導體材料帶來了不同的光催化性能。在不同晶型中,找到最佳的光催化性能條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追求。
目前,納米半導體材料作為光催化劑,用于光解水已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TiO2由于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和穩(wěn)定性,是研究較多的一種光催化材料,但是TiO2禁帶寬度大(~3.2 eV),只能被波長較短的紫外光激發(fā),其光轉(zhuǎn)化效率很低(~4%)。三氧化鎢(WO3)是一種間接帶隙躍遷的半導體材料,與TiO2相比較,WO3的禁帶寬度較窄(2.5~3.0 eV),相應(yīng)的吸收波長為410 ~500 nm,在可見光區(qū)具有良好的光電響應(yīng)性能。近年來,引起了世界上相關(guān)研究小組的關(guān)注,已被用于電致變色器件、光致變色器件、氣敏傳感器以及光催化等領(lǐng)域的研究[2-3]。
目前關(guān)于各種用途的WO3薄膜材料的制備方法多樣,根據(jù)制備時的反應(yīng)環(huán)境不同可分為氣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4]。
Giulio M D等[5]通過變換 Ar-O2氣氛,制備了1.5~8.0 nm的WO3納米薄膜。實驗發(fā)現(xiàn)晶粒尺寸隨著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當O2含量為3.3%時,晶粒尺寸為1.5 nm;O2含量為10%時,晶粒尺寸為6.5 nm;O2含量為30%時,晶粒尺寸為8.0 nm。Niklasson等[6]采用氣體蒸發(fā)法,在空氣氣氛下,加熱鎢絲制得WO3納米顆粒。控制蒸發(fā)系統(tǒng)的氣壓在133.3~199.9 Pa之間,W與O2反應(yīng)形成氧化鎢,細顆粒成核、成長,并通過氣體對流傳質(zhì)。檢測結(jié)果得出顆粒平均尺寸為7~21 nm,為三斜晶相和單斜晶相的WO3。
魏少紅等[7]將一定量的鎢酸銨放在馬弗爐中,在600℃下煅燒3 h,得到平均粒徑為72 nm的WO3粉體,經(jīng)X-射線衍射儀(XRD)分析所得WO3粉體發(fā)現(xiàn)存在兩種晶相:單斜晶相和三斜晶相(JCPDS 71-2141和JCPDS 83-0949),從譜線強度看兩種晶相比較接近,都是以ReO3為基礎(chǔ)稍微扭曲后所形成的晶體。
本文通過磁控濺射法在F-doped tin oxide(FTO)導電玻璃上濺射得到一層致密鎢膜,采用水熱法制備光電性能較好的納米片狀WO3薄膜,探討實驗條件對 WO3電極光電流性能影響的機理。
實驗中磁控濺射的基底是以日本NSG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導電玻璃(FTO),因為導電玻璃表面難免會殘留一些對實驗不利的污染物,因此在進行磁控濺射鎢膜之前必須對導電玻璃進行嚴格清洗。導電玻璃的預(yù)處理步驟如下:①用蒸餾水超聲清洗15分鐘;②用丙酮超聲清洗15分鐘;③用無水乙醇超聲清洗分鐘;④用含有飽和KOH的異丙醇溶液浸泡24小時;⑤再用無水乙醇超聲清洗15分鐘;⑥用超純水清洗15分鐘,沖洗3次;⑦用氮氣吹干備用。
本實驗采用水熱法來制備透明WO3薄膜電極。制備方法如下:①將清洗過的導電玻璃(長25 mm*寬10 mm)置于超高真空磁控濺射系統(tǒng)中,在濺射室壓力為4.0*10-4Pa下,采用濺射氣壓為2.0 Pa,在恒定100 W的直流電濺射一層約1 μm厚的鎢膜[8]。②將濺射有鎢膜的導電玻璃置于帶聚四氟乙烯內(nèi)襯的不銹鋼反應(yīng)釜正中央(濺有鎢膜面向上),緩慢加入50 ml 1.5 M的HNO3溶液,密封后放入恒溫鼓風干燥箱中,調(diào)節(jié)所需加熱時間及溫度。③自然冷卻到室溫后,將水熱反應(yīng)后在導電玻璃上生成的WO3水合物用超純水沖洗1~2次。④將沖洗后的導電玻璃(玻璃上有生成的WO3水合物)放入馬弗爐中,調(diào)節(jié)煅燒時間及煅燒溫度。⑤將煅燒后的WO3薄膜自組裝成光陽極,使用電化學工作站測其光電流及電壓。
實驗中采用日本理學公司D/max2250型全自動轉(zhuǎn)靶X射線衍射分析儀檢測所制光催化材料的晶體結(jié)構(gòu)。測試條件為:工作電壓40 kV,工作電流300 mA,Cu靶 Kα 輻射(λ =0.154056 nm),石墨單色器,掃描范圍20~80°。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采用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TU-1901型雙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帶Labsphere積分球,以BaSO4為參比標準白板)進行漫反射光譜測試,檢測WO3光催化劑的光吸收性能。采用日本JEOL.LTD公司生產(chǎn)的型號為JSM-5600LV的掃描電鏡對所制備的光催化劑進行表征,了解其表面形貌和粒徑。
圖1 產(chǎn)物XRD:(a)純鎢薄膜;(b)120℃水熱3 h后的WO3水合物;(c)120℃水熱3 h,經(jīng)450
℃高溫煅燒3 h后WO3薄膜
由圖1(a)可知,磁控濺射的純鎢膜XRD圖譜中,2θ 在 37.86°,39.68°,43.68°處有峰,根據(jù) Haidong zheng等的文獻報道[9]可知以上三個衍射峰分別對應(yīng)磁控濺射鎢膜的(200)、(210)、(211)晶面。由于鎢膜是濺射在FTO導電玻璃上,所以在XRD圖譜中還出現(xiàn)了導電玻璃材料SnO2的衍射峰。
在圖 1(b)中,2θ 在 23.78°,25.74°,35.04°,38.98°,49.72°,57.34°,61.76°等處有峰,這些峰分別對應(yīng)的晶面為(120)、(111)、(002)、(012)、(260)、(202)、(401),將晶面及峰形與標準卡片(JCPDS#43-0679)對照可知,本實驗水熱后的化合物為WO3·H2O。同時觀察到在23.78°處出現(xiàn)了明銳的尖峰,由文獻報道知[10],此時的 WO3水合物為介穩(wěn)態(tài)的六方晶相和單斜晶相混合物。
圖 1(c)中,在 24.48°,28.80°,34.28°,41.78°,50.14°,51.60°處有峰出現(xiàn),將所得圖譜與單斜WO3標準衍射峰(JCPDS標準卡片,71.2141)進行對照,以上衍射峰分別對應(yīng)的晶面為(001)、(111)、(220)、(221)、(112)、(202),發(fā)現(xiàn)主峰位置與標準峰基本吻合,并沒有觀察到其它強烈的雜峰,說明煅燒處理所得樣品主要為單斜相。
圖2 濺射鎢膜SEM圖:(a)表面;(b)切面
由圖2可知,濺射在FTO導電玻璃表面上的鎢膜厚度約為1 μm,薄膜表面WO3顆粒尺寸分布均一,粒徑約為50 nm,同時可能因為導電玻璃未徹底清洗干凈,經(jīng)過高溫燒結(jié)后,導致鎢膜中出現(xiàn)了裂縫。
圖3 鎢膜SEM:(a)120℃水熱1h;(b)120℃水熱3h;(c)120℃水熱6h;(d)120℃水熱9h
圖3(a)(b)(c)(d)所示分別為濺射在FTO導電玻璃上約1 μm厚的鎢膜置于1.5 M HNO3環(huán)境中水熱1 h、3 h、6 h、9 h后經(jīng)450℃高溫煅燒3 h后的SEM圖。從圖3中可以看出,本實驗經(jīng)水熱反應(yīng),450℃高溫煅燒3 h后得到了片狀的納米尺寸的WO3薄膜,形貌清晰,結(jié)構(gòu)規(guī)整,同時從以上一系列圖中可以看出隨水熱時間的延長,片狀WO3厚度有變厚的趨勢。
在120℃經(jīng)不同水熱時間燒結(jié)后的WO3薄膜紫外漫反射光譜如圖4所示。從圖4可以看出,在280~400 nm的紫外光區(qū),水熱時間的長短對紫外可見漫反射光反射率沒有明顯影響,然而在400~700 nm的可見光區(qū),不同水熱時間導致反射率有顯著變化,在水熱 1 h、3 h、6 h、9 h幾個不同水熱時間中,水熱6 h的紫外漫反射率最大,水熱3 h紫外漫反射率較小,并且發(fā)現(xiàn)水熱3 h燒結(jié)后的薄膜反射率在400~500 nm區(qū)域內(nèi)的吸收有紅移現(xiàn)象,吸光量增大。水熱1 h得到的薄膜顏色為黑色,可能是由于還存在致密的金屬鎢膜,導致其顏色深,吸光性強。
通過紫外可見漫反射測試得出,水熱3 h所得到的WO3薄膜不僅透明性好而且吸光性最好。
圖4 在120℃水熱后,經(jīng)450℃燒結(jié)3 h后的WO3薄膜DRS圖
由圖5可以看出,本實驗中濺射在FTO導電玻璃上的鎢膜在1.5 M HNO3環(huán)境中水熱反應(yīng)3 h,再經(jīng)450℃高溫煅燒3 h后得到的WO3薄膜,經(jīng)電化學工作站測試,所測得光解水光電流最大。在外加偏壓0~1.5 V的區(qū)間段內(nèi)水熱3 h的WO3薄膜最大光電流密度達到2.25 mA/cm2。測得水熱時間6 h、9 h所得的WO3薄膜光電流都是先隨著外加偏壓的增加而增加,當外加偏壓達到約0.9 V后光電流開始下降。結(jié)合圖3中的SEM圖譜可知,隨著水熱反應(yīng)時間的繼續(xù)延長,WO3薄膜厚度有所增加,致密層的增加阻礙了光生電子的傳輸,從而導致光電流下降。水熱反應(yīng)時間過短時,煅燒后的電極透光性較差,導致光電流小。
圖5 在120℃水熱后,以0.5 M H2SO4為電解液的光電流圖
1.采用磁控濺射法和水熱法在FTO導電玻璃上制備了一層透明納米片狀WO3薄膜,具有較好的透光性。隨著水熱時間的繼續(xù)延長,由于WO3致密層增加而阻礙光生電子的傳輸,導致光電流下降。
2.運用XRD、SEM、UV-DRS等表征手段對所制備的納米片狀WO3薄膜進行了表征,XRD結(jié)果表明,在1.5 M HNO3溶液中120℃水熱反應(yīng)3 h后所得產(chǎn)物主要為介穩(wěn)態(tài)的六方晶相和單斜晶相的混合物,化學式為:WO3·H2O。450℃高溫煅燒3 h后主要為單斜晶相。UV-DRS表征結(jié)果表明,水熱反應(yīng)3 h燒結(jié)后的薄膜在400~500 nm區(qū)域內(nèi)的吸收有紅移,透明性好,吸光性能最佳。
3.采用電化學工作站對所制備的WO3薄膜電極進行了電化學性能測試,發(fā)現(xiàn)在120℃的1.5 M HNO3環(huán)境中水熱3 h后,經(jīng)450℃高溫煅燒3 h后的光解水光電流最大。在外加偏壓為0~1.5 V范圍內(nèi),最大光電流密度為2.25 mA/cm2。
[1]COLE B,MARSEN B,MILLER E,et al.Evaluation of nitrogen doping of tungsten oxide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J].Phys.Chem.C,2008,112(13):5213-5220.
[2]HEPEL M,REDMOND H,DELA I.Electrochromic WO3-xfilms with reduced lattice deformation stress and fast response time [J].Electrochim.Acta,2007,52(11):3541-3549.
[3]GEORG A,GRAF W,WITTWER V.Switch able windows with tungsten oxide[J].Vacuum,2008,82(7):730-735.
[4]劉守新,劉鴻.光催化及光電催化基礎(chǔ)與應(yīng)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5]GIULIO M D,MANNO D,MICOCCI G,et a1.Sputter Deposition of Tungsten Trioxide for Gas Sensing Applications[J].Joum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1998,9(4):317 -322.
[6]NIKLASSON G A,KLASSON J.Polaron Absorption in Tungsten Oxide Nanoparticle Aggregates[J].Electrochimica Atca,2001,6:1967-1971.
[7]魏少紅,牛新書,蔣凱.WO3納米材料的NO2氣敏特性[J].傳感器技術(shù),2002,21(11):11 -13.
[8]HU M,ZENG J,WANG W D,et al.Porous WO3from anodized sputtered tungsten thin films for NO2detection[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1,258(3):1062-1068.
[9]ZHENG H D,ABU Z.SADEK,LATHAM K,et al.Nan-oporous WO3from anodized RF sputtered tungsten thin films [J].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9,(11):768-771.
[10]SALJE E,VISWANATHAN K.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hase transitions in WO3[J].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1975,A31:35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