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宇,劉振永
(淮安市博物館,江蘇 淮安 223001)
1978年3月,淮陰高莊村(今屬淮安市清浦區(qū)城南鄉(xiāng))發(fā)現(xiàn)一座戰(zhàn)國墓,出土青銅器176件。這是首次出土于淮河下游的戰(zhàn)國青銅器群,實屬先秦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47件,是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和淮安地方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物,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2005年,淮陰高莊青銅器的保護和修復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1]。在該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重新對這批青銅器進行了考察和測量,運用現(xiàn)代科學手段進行了檢測和分析,對其進行了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諸多研究,大大加深了對這批青銅器的理解和認識。
淮陰高莊墓出土青銅器共計176件,是迄今江蘇境內(nèi)出土青銅器的數(shù)量最多的墓葬(見表1)。這些青銅器不僅數(shù)量眾多,且種類齊全,其中有銅鼎11件、銅鑒4件、銅甗1件、銅罍2件、銅盉2件、銅盤11件、刻紋銅盤7件、刻紋銅鑒1件、刻紋銅匜6件、刻紋銅箅形器4件、素面銅匜1件、銅鐸1件、車輿銅飾件20多件,此外,還有車馬器、兵器、工具若干。因此,該墓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產(chǎn)和生活用器樣樣皆有,幾乎囊括了戰(zhàn)國青銅器的所有種類,是考古出土的最精美的戰(zhàn)國青銅器之一。這充分說明了當時淮安已有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化,是研究淮安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之一。從工藝上看,這些青銅器既有莊嚴渾厚的鑄造器,也有胎簿如紙的鍛造器。從紋飾上講,這些青銅器上既有精美繁褥的蟠龍紋、蟠螭紋、羽翅紋,也有自由奔放的云雷紋、變體云紋、圓圈紋等幾何紋飾,特別是刻紋銅器上的神人怪獸圖像,是由古代工匠手工刻畫而成,更增加了其光怪陸離的神秘氣氛。從裝飾題材上講,這些銅器裝飾中既有古代青銅器上的龍、虎、獸等常見圖像,也有一般銅器上都不見的蛇、龜、魚、雁等動物題材,而有些圖像為中原青銅器所不見或罕見,充分反映了江淮水鄉(xiāng)的地域特色。從造型來看,這些青銅器既有交龍形金較、獸首形鼓座等造型奇特的銅器,也有堅韌鋒利的銅戈、銅鏃等實用兵器。從尺寸上看,這些銅器中既有長達207厘米的金較等大型車輿銅飾件,也有僅2厘米的銅牛、銅虎等微型青銅雕塑群。從組合上講,這些青銅器中既有三件一組的云紋弧蓋列鼎或五件一組的蟠螭紋小列鼎,也有銅甗、銅盉等單件銅器。從文化上看,這些銅器中既有北方中原文化因素,也有受南方楚文化之影響,但更多的是帶有南方吳越文化和江淮文化特征,是各種文化在此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因此,這些青銅器既是我們據(jù)以判斷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據(jù),亦是研究先秦時期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文化的寶貴史料之一。
表1 淮陰高莊青銅器分類統(tǒng)計表
高莊青銅器出土后立即受到文物考古界的密切注意,一致認為是近年來先秦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從造型來看,這批青銅器以規(guī)模宏大而著稱,所出土的銅禮器器型較大,超過同期墓葬出土的同類青銅器,給人以氣勢恢宏之感,具有較強的震撼力。如該墓之青銅甗高約60多厘米,其青銅罍、青銅盉、青銅鑒也都是形制大的重器。其刻紋銅盤、刻紋銅鑒都是直徑50厘米以上的大器物,特別是車輿銅飾中的金較規(guī)模更大,僅一側(cè)金較的曲線長度就達207厘米。因此,首先,青銅器器型較大乃是該墓之特點,不同于同期墓葬中的同類青銅器。其次,該墓青銅器的另一特點是器壁較簿,如Ⅰ式盉和青銅罍都是器壁不足2毫米的簿胎青銅器,雖都是素面無紋飾,但器表光滑如鏡,光潔度很高,都是經(jīng)過精心加工和研磨的鑄造青銅器。特別是該墓出土的18件刻紋銅器,其器壁尚不足1毫米,是經(jīng)熱加工捶打成形的簿胎銅器。因此,這些刻紋銅器在地下應力的作用下大多損壞,其器壁太簿是主要原因。第三,該墓青銅器以鑄造精良而著稱,普遍采用了分鑄、扦接和焊接等工藝。但也有器物是采用渾鑄法,如該墓的云紋弧蓋鼎、蟠螭紋弧蓋鼎就是采用渾鑄法,這在鼎身和鼎足的范痕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確。一般地講,在戰(zhàn)國時期,這種渾鑄法即被分鑄法所取代,但在南方越族青銅器中仍采用渾鑄法這種形式。第四,該墓青銅器以三足器居多,罕見圈足器和平底器,這種三足器在南方越文化中頗為流行,有些器型和江浙地區(qū)出土的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比較接近,由此說明淮陰和江南自古以來就有密切聯(lián)系。第五,該墓青銅器以裝飾精美而著稱,其紋飾之繁褥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是采用印模工藝的結(jié)果。據(jù)研究,這種先進的印模紋飾工藝,到春秋中晚期已基本成熟,到戰(zhàn)國早期方傳入南方諸地。其精美花紋的拼合、銜接十分嚴謹,若不是經(jīng)過細致認真的觀察,一般在青銅器表面很難分辨出拼接痕跡。過去制造一件青銅器,因紋飾精細而繁褥,故雕刻花紋和制模就十分復雜、繁瑣。由于采用了印模法,這樣的麻煩就迎刃而解了,花紋的正確性也得到保證,從而促進了青銅器的成批生產(chǎn)和青銅器制造的商品化。從紋飾上看,該墓青銅器集中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青銅器裝飾之特點,其紋飾除當時流行的蟠螭紋、交龍紋、立獸紋、蛇紋、蟬紋等動物類紋飾外,也有粟點紋、圓圈紋、三角紋、云雷紋、绹索紋等幾何紋飾。其中有些紋飾具有地域特點,是中國南方青銅器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別指出的是該墓青銅器之主題紋飾蟠螭紋,已不同于同期中原青銅器之平面蟠螭紋,其形狀如羽翅翩翩,自由飛翔;又似碧海揚波,浪花飛濺,具有十足的韻律和動感,已完全進入淺浮雕的羽翅紋之形態(tài)。據(jù)考,這種羽翅紋最早起源于中原晉文化,如山西侯馬晉國鑄銅遺址[2]、太原晉國趙卿墓都有這種紋飾的雛形出土[3]。但中原晉文化之羽翅紋是以三角紋、云雷紋為底紋,鮮見以粟點紋為底紋的紋飾。而該墓之羽翅紋中大多填以粟點紋,也間有三角紋、云雷紋等幾何紋飾,從中反映了其受中原晉文化的影響,也有可能是地域不同的原因。從地域文化講,這種紋飾在淮河流域也有發(fā)現(xiàn),如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的青銅器就有這種紋飾。[4]實際上,這種紋飾在徐國青銅器上就有發(fā)現(xiàn),如上海博物館館藏具銘徐國器銅編鐘上就有此類紋飾[5],從而佐證了這種紋飾之淵源,和活躍于淮河下游地區(qū)的古徐國有密切聯(lián)系。戰(zhàn)國時期,這種紋飾在南北二地都有,南方的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羽翅紋銅鏡,北方是河北燕下都遺址出土的羽翅紋瓦當,都是以羽翅紋為主題紋飾。尤其是該墓出土的刻紋銅器,是這批銅器中最富有特色的青銅器。目前在文物考古界,凡言刻紋銅器者必言高莊墓,高莊墓因出土刻紋銅器既多又好而聞名于世,是刻紋銅器的重要代表性器物之一。所謂刻紋銅器,也稱鏨刻銅器,是用鋒利的刀錐在銅器上作畫,上有狩獵圖、宴飲圖、車馬出行圖、射禮圖和神人怪獸圖等各種反映當時貴族生活和社會活動畫面,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人物畫像圖。對此,已故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說:“人物畫像是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出當時貴族的社會生活和勇猛作戰(zhàn)的場面,這類紋飾在青銅器上出現(xiàn)較晚,已經(jīng)初步擺脫了規(guī)律化的對稱圖案,而是用通暢流利的線條,結(jié)合繪畫和雕刻手法,描繪出各種動景,如宴樂、弋射、采桑、狩獵等活動,還有徒兵博斗、水陸攻戰(zhàn)等戰(zhàn)爭場面。這些用繪畫形式表現(xiàn)的畫像,是以后繪畫藝術(shù)的先驅(qū)?!保?]
淮陰高莊青銅器禮、樂、兵、車四類皆有,種類齊全,代表著淮河下游戰(zhàn)國青銅器的最高水平。從冶金史的角度看,這是先秦考古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為冶金技術(shù)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亦對研究江淮地區(qū)古文化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其檢測分析。首先對此檢測的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何堂坤先生,他對刻紋銅器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1988年,何先生來淮取樣,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檢測了刻紋銅匜、刻紋銅盤等六個樣品[7]。其次是2004年,為申報淮陰高莊青銅器保護和修復課題,我們委托南京博物院和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檢測了較飾、銅箅形器、刻紋銅器等三個樣品。第三是2005年,為了實施淮陰高莊青銅器的保護和修復,南京博物院又委托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從軾、鎮(zhèn)、鼎、盉、盤、鑒、素面匜、刻紋匜、箅形器、銅勺等15件銅器殘片中選取樣品28個,進行了全面和系統(tǒng)的檢測[8]。因此,高莊青銅器前后共檢測樣品37個,共涉及到20多件青銅器。其中既有青銅禮器,也有車輿銅飾,特別是刻紋銅器取樣最多,是檢測最多的青銅器。通過檢測,基本掌握了這批青銅器的合金成份、金相組織和工藝特征,為研究古代青銅器和江淮地區(qū)的冶金工藝提供了科學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淮陰高莊銅器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分析結(jié)果(成分Wt%)
續(xù)表2:
續(xù)表2:
一是,由金相檢測得知,淮陰高莊青銅器分鑄造和鍛造兩種。其中的刻紋銅盤、刻紋銅鑒、刻紋銅匜、素面銅匜、箅形器和銅勺都是鍛造器。在這些鍛造器中,又有熱鍛和冷鍛二種,大都是先進行熱鍛再進行冷鍛,根據(jù)不同需求而選擇不同的鍛造方式[9],春秋戰(zhàn)國時期鍛造青銅器雖有所增多,但分析檢測的極少,這次高莊青銅器一次檢測了這么多件,獲得了一批真實可靠的數(shù)據(jù),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鍛造工藝的重要資料之一。
二是,由成份分析得知,淮陰高莊青銅器成份穩(wěn)定。所送樣品,除銅勺外,都是銅、錫、鉛三元合金。眾所周知,鉛是對人體有害的金屬元素,而銅勺是食物器具,故不宜含鉛。因此,此銅勺是銅、錫二元合金鍛造,是特意配料,從而說明古人有著不遜于今人的健康常識。在其它的青銅器中,其中的錫、鉛含量,鍛造銅器明顯地低于鑄造銅器。說明二者的配料不同,是根據(jù)不同工藝而采取不同的配料標準。在青銅器的錫含量中,一般將錫含量超過17%看作是高錫青銅,而此次檢測的鑄造銅器大都如此,最高的可達22%以上,且鉛含量也明顯高于鍛造銅器。這是因為鑄造器物上精美的紋飾使然,為了增加鑄液的流動性而不得不提高錫、鉛的比例。銅料中加入錫、鉛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特別是帶有繁褥紋飾的青銅器更需如此。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普遍含有較高的錫、鉛,這說明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已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和統(tǒng)一化,這是青銅冶金技術(shù)成熟和進步的標志。
三是,淮陰高莊青銅器檢測樣品中,有三件樣品與焊接有關。特別有二件為古代焊料,故在冶金史研究中有重要意義。經(jīng)檢測,該焊料為鉛錫焊料,其平均含鉛68.1%,含錫21.4%,與現(xiàn)代鉛錫焊料中的鉛錫比例不同,其熔點也略高于現(xiàn)代焊料,但仍屬于低熔點焊料[10]。經(jīng)研究,我國古代的銅器焊接技術(shù)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晚期,河南三門峽虢國墓的鳳鳥紋方壺腹體上就殘留焊料,經(jīng)檢測為含鉛的低熔點焊料[11]。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銅器焊接技術(shù)得到發(fā)展,如在北京和河南、湖北等地,考古發(fā)現(xiàn)此時期具有焊接痕跡的器物多件[12],其中曾侯乙墓出土的戰(zhàn)國早期青銅器中,就有七件經(jīng)過化學定量和光譜定量分析,結(jié)果顯示焊料為含銅的鉛錫合金[13]。但上面所發(fā)現(xiàn)的焊料都是連結(jié)在銅器上的,作為單獨的、大塊狀填充于附件中的鉛錫焊料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過?;搓幐咔f銅器中,不僅有已焊接的焊料,還有沒有使用過的焊料,填補了古代鉛錫焊料出土的空白,實屬難得。
四是,淮陰高莊青銅器的修復中,在鼎、盉的足部,發(fā)現(xiàn)泥芯三個,這對推斷銅器的鑄造地點具有重要意義。眾所周知,泥芯往往是就地取材,故泥芯的產(chǎn)地也就是銅器的鑄造地。經(jīng)檢測,淮陰泥芯中所含的氧化硅、氧化鈉含量很低,而氧化鈣、氧化鎂含量較高,且含有較高的氧化磷,由此說明這批泥芯的制作工藝與湖北荊門左冢等的工藝明顯不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眾所周知,淮陰地處淮河沖積平原,其土壤顆粒較細,砂質(zhì)成份較少,故氧化硅、氧化鈉含量偏低。為了彌補此不足,增加鑄范的透氣性能和耐高溫能力,故加入一定的草木灰,致使泥芯中含有較高的氧化磷。前人研究指出,在泥芯中加入草木灰,可提高型范的充型能力,彌補了砂質(zhì)成份不足的缺陷,確保了青銅鑄造的成功[14]。因此,淮陰高莊青銅器有可能是本地作坊所制造,但也不排除個別器物為外地輸入品。
淮陰高莊青銅器內(nèi)涵豐富,種類繁多,如此多的青銅器看似龐雜,但它們的組合、類型和數(shù)量,是按照禮制的規(guī)范要求設置的,它比較全面完整地反映出古代貴族的喪葬格局。但是,如果進行仔細的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造型、紋飾風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若將其與同期其它文化器物進行對比,便可以找出它們各自的淵源和承襲特征。其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因素。當然,也有其本身文化,即江淮文化的因素。
首先從器物組合來說,高莊青銅器中共有三套列鼎,其中云雷紋弧蓋鼎是大小相次的三件一套的列鼎;蟠螭紋弧蓋鼎是大小相同的三件一套的列鼎;蟠螭紋小銅鼎是五件一套的列鼎,所使用的都符合《儀禮·士喪禮》,符合中原文化的用鼎制度。但是,該墓只有鼎而無簋,和中原文化中的鼎簋相配有別,這可能是受了山東東夷文化的影響,也可能與時代的早晚有一定關系。在東夷文化中,春秋早中期是采用中原的鼎簋組合,到春秋晚期則改為鼎豆或鼎敦組合。而該墓沒有豆、敦,卻出土了青銅盤11件,有可能是用青銅盤代替青銅簋,是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相融合的結(jié)果。其次,高莊墓出土青銅車輿飾件20多件,亦是受中原文化影響,符合中原文化的車馬隨葬制度。第三,該墓出土的8件壓席用的銅鎮(zhèn)說明墓主人是席地而坐,和中原文化中的起居習俗相同。第四,從銅器上的主題紋飾蟠螭紋和羽翅紋來看,這些紋飾都近似三晉地區(qū)的紋樣,和太原晉國趙卿墓的銅器紋飾有一定相似[15],從中可看出其淵源,其有可能就來自中原地區(qū)。第五,高莊刻紋銅匜和太原晉國趙卿墓的刻紋銅匜上的刻紋非常相像[16],其流部都是三條正在戲水的游魚,底部都是盤繞而肥胖的水蛇,而器壁都刻畫了頭戴高冠身著深衣之人,或持觚捧豆,或張弓射箭,表現(xiàn)了燕飲、投壺、射禮之場面。所反映的都是中原禮樂文化,從中可看出中原文化之影響,已滲透到骨髓,達到根深蒂固的程度。
高莊青銅器中的甗,應屬東周時期的楚式甗[17],符合楚鬲高足高襠的特征。但是該甗腰上有流的特點卻不見于楚器,而和紹興306墓甗[18]、鎮(zhèn)江糧山M1甗相同[19],這可能是受到吳越青銅器影響的緣故。據(jù)研究,楚式甗的演變主要表現(xiàn)在下體鬲的足部,其足愈來愈高,與楚鬲、楚鼎同步[20]。而中原甗與之相反,其足愈來愈矮,以致到戰(zhàn)國早期,達到可有可無的地步。高莊的罍,肩部有對稱龍首環(huán)耳,下有三蹄足,其器形較大,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重器之一。從器形上看,該罍和楚器浴缶比較接近,只是三足不同而已。因此,此器是受楚文化影響,但也帶有中原文化因素,是楚器浴缶和中原罍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眾所周知,罍是中原文化器物,如著名的邳伯罍[21]、太原金勝罍即是[22]。但中原罍上有直頸,下有圈足或三足,而楚浴缶是沒有直頸的平底器,從而可見該器主要是采用楚器形制,但也融合了中原文化因素。高莊之青銅鼎,雖為越式鼎,也帶有一定的楚文化因素。如該鼎口沿上之凸起的箍,即和楚墓流行的箍口鼎相同。高莊的四環(huán)耳青銅盤是典型的楚式盤。此外,高莊刻紋銅器上的神人怪獸圖像,也和巫風熾烈的楚地風俗有關,含有一定的楚文化因素。
高莊青銅器中的云紋弧蓋鼎和蟠螭紋弧蓋鼎,皆為越式附耳鼎,與浙江余杭崇賢[23]、紹興上灶鄉(xiāng)上灶村土坑墓[24]、紹興漓渚M73等墓出土原始瓷鼎形制一致[25],這是最典型的越族器物。高莊的青銅鑒是直徑達39厘米的深腹三足鑒,與中原和楚地的圈足鑒有明顯不同。而與江蘇丹徒北山頂墓[26]、金壇薛埠東進[27]、廣東羅定背夫山M1[28]等處所出的三足銅鑒及浙江紹興鳳凰山M2[29]、M3[30]等所出的原始瓷鑒形制基本一致,特別是該鑒上所裝飾的圓圈紋,是江南幾何印紋陶和原始青瓷上的特有紋飾。目前,這種原始瓷的三足鑒在南方越人墓出土較多,如浙江上虞鳳凰山[31]、無錫鴻山越國墓都有發(fā)現(xiàn)[32]。由此可見這種器物之淵源,和南方越人關系很深。高莊的Ⅱ式盉與鎮(zhèn)江王家山盉[33]、蘇州虎丘盉[34]、紹興 306墓盉有相似之處[35],是一件具有吳越特色的器物。高莊的刻紋銅盤、刻紋銅鑒和刻紋銅箅形器,其風格與六合程橋[36]、六合和仁[37]和鎮(zhèn)江王家山[38]的刻紋銅器非常接近,有學者認為是東南地區(qū)萌發(fā)的[39],也有學者認為其產(chǎn)地就在江南地區(qū)的吳國[40]。高莊的銅戈,與安徽貴池徽家沖、江蘇鎮(zhèn)江王家山、六合程橋等墓出土的銅戈相似,有人認為:“這種援上刃近闌處帶穿鼻飾,內(nèi)上飾雙勾紋、渦紋這些特殊標記的戈,都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越式戈。”[41]高莊的銅鏃與蘇州所出的銅鏃一致[42],高莊的銅軎轄也見于鎮(zhèn)江丹徒北山頂墓[43],其凹槽板式軫飾也同紹興婁宮鄉(xiāng)里木柵村所出的銅構(gòu)件相似[44]。高莊的斧、鑿、鍤、鏟、錛、鋸、鐮等青銅工具也和江蘇鎮(zhèn)江、蘇州,安徽貴池,浙江長興、紹興等地出土的吳越青銅工具相近或相似。因此,高莊青銅器越文化特征明顯,而它本身有可能就是南方越文化的一部分。
高莊的Ⅰ式盉,是雙馬蹄環(huán)耳鳥首流蹄足盉,是江淮地區(qū)特有之器,相似之器在邳州九里墩三號墓出土過一件[45],迄今也未見其它地方出土。從器形上看,該盉有可能源自春秋時期的小口湯鼎,這樣的小口湯鼎是江淮地區(qū)的常見之器,又出土于戰(zhàn)國時期吳越地區(qū),如紹興306墓的有銘徐器小口湯鼎即是[46]。同時,江蘇邳州九里墩二號墓也出土過此類器物[47]。因此,該盉有可能是由小口湯鼎演變而來,是江淮地區(qū)獨具特色的器物。高莊的獸首鼎,亦是一件江淮地區(qū)特色器。據(jù)考古資料,此器源于以安徽省舒城為中心的江淮平原,是春秋時期的群舒文化器物。近幾年來,這種器物在淮河下游也有發(fā)現(xiàn),如邳州九里墩徐國墓[48]和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均有出土,而在其它地方則不見或少見。中國文化史上自古就有徐舒同源之說,《左傳》上亦有“徐人取舒”之記。因此,這種器物就是徐舒同源的一個重要例證,由此把安徽江淮地區(qū)的群舒和淮河下游地區(qū)的古徐國聯(lián)系起來。同時,近年來這種器物在浙江和江西也有發(fā)現(xiàn),如紹興 306 戰(zhàn)國墓[49]、紹興鳳凰山戰(zhàn)國墓[50]、江西貴溪崖墓都有和這種器物相似的青銅器和原始瓷器出土[51]。有人認為這是徐人遷移至江南之例證,是徐舒民族遷移至江南的結(jié)果。高莊的爐、鑒,同江西靖安水口李家徐國銘文銅器群中的同類器相似[52]。從金相檢測來看,高莊銅器也和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的徐國銘文銅器基本相同[53]。從而說明這批銅器之淵源,和春秋時期活躍在淮河中下游的徐國有較深的關系。其中有些銅器可能為徐國遺民所鑄造,是徐國銅器工藝的發(fā)展和繼續(xù)。
綜上所述,高莊青銅器具有多元的文化因素,其中徐文化和越文化相對突出。它的文化內(nèi)涵是以中原的禮器組合為基本格局,又保持著相當濃郁的江淮文化特色。同時,也受到楚文化和越文化之影響??紤]到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的背景,再加上墓葬形制等諸多因素,據(jù)此,推測這批青銅器為越人統(tǒng)治下的徐人銅器,但也不排除一些器物為楚人或越人饋贈。
越和徐人之關系鮮有記載,但在出土器物銘文中卻有所記。如1959年出土于安徽淮南蔡家崗的2件銅戈,上面就有“越王者旨於賜佐徐至王”的記載[54]。同時,珍秦齋藏越王州句戈,上面亦有“越王州句佐徐之為王后”的記錄[55]。據(jù)此,越王與徐人結(jié)盟,佐助徐人于江淮故土稱王復國,至遲是從越王者旨於賜(公元前458年~公元前449年在位)時就已開始,以后一直延續(xù)到其孫子越王州句(公元前448年~公元前412年在位)。越王州句在《竹書紀年》中稱為“朱句”,從其一生事跡看,他在位時著力向北開拓疆土,曾先后吞滅了今山東南部的滕國和郯國。越國在江北的活動必然需要盟友的支持,故扶持已滅國的徐人稱王復國。這是當時的形勢使然,也符合“興滅國,繼絕世”的儒家學說。是時,淮河流域的諸小國亦是如此。他們和徐人一樣,都是越國的附屬小國。對此,典籍也不乏記載,如《說苑》:“勾踐與吳戰(zhàn),大敗之,兼有九夷”;《淮南子·齊語訓》:“越王勾踐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來朝”;《后漢書·東夷傳》:“后越遷瑯琊,(淮夷)與共征戰(zhàn),遂凌暴諸侯,侵滅小邦。”高莊青銅器有可能就產(chǎn)生于這個時代,是徐人在越人的支持下重返故土的器物,故具有較多的南方越文化因素。
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是江蘇境內(nèi)少有的以隨葬青銅器為主的墓葬,是我國先秦考古的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據(jù)考古資料,中國古代青銅器多出土于我國北方,而南方地區(qū)相對較少,因此這批青銅器是江蘇境內(nèi)重大發(fā)現(xiàn),亦是中國南方重要青銅器群之一。這些青銅器,許多為我國同期墓葬中僅見和少見,填補了我國古代青銅器的空白,豐富和充實了古代青銅工藝,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中有重大價值。其中出土的一套大型車輿銅構(gòu)件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唯一與古代車輿相一致,是研究古代車制和青銅工藝的重要文物。對此,我國已故著名科技史專家王振鐸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周禮》中“王之五路”中的“金路”。金路,也稱金車,是以美銅裝飾的車,往往是帝王之乘輿,故而規(guī)格極高。因此,這批青銅車輿飾件的發(fā)現(xiàn),將為先秦車制的研究提供實物例證。高莊銅禮器以器形宏大、紋飾精美而著稱,組成了相對完整的青銅禮器群。從中說明中原禮樂文化,是時已輻射到地處一隅的今淮安地區(qū)。高莊刻紋銅器數(shù)量幾乎是已知全國各地出土的同類器物的總和,上面刻滿了豐富多彩的神人怪獸圖像,是研究中國美術(shù)史和神話史的重要資料之一。對此,我國已故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曾給予高度評價,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卷)序中說:“在南方,戰(zhàn)國中期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墓葬,比較突出的為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由于地域之故,墓內(nèi)出土有越式鼎和一些具有長江中下游特色的鑒和盤。其中車輿的各種青銅部件,其紋飾近似三晉地區(qū)的式樣,而細部則用密集的小點為襯底。與中原的式樣又很不相同,這些都是地區(qū)的特征?;搓幐咔f墓最引人注目的是盤、盆、匜等內(nèi)外細刻的類似《山海經(jīng)》神話題材的畫像,林木中飛禽走獸皆取奔騰跳躍的姿態(tài),非常生動,其中每一山阜中皆有一怪神主守,而各種異常怪異的神像之多,為首次發(fā)現(xiàn),從中反映戰(zhàn)國中期的繪畫已有相當?shù)乃疁省<毧坍嬒竦陌l(fā)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進步?!保?6]
淮陰位于江蘇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的前身,因地處淮河之南而得名。據(jù)《史記》和《漢書》記載,淮陰之名起于秦代,秦代以前史無記載。故研究其先秦歷史和文化主要依據(jù)出土資料,從而彌補古籍記載之不足。而這批青銅器就是在今淮安市郊清浦區(qū)城南鄉(xiāng)高莊所出土,無疑為研究淮安先秦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它以無可辨駁的事實證明先秦時期的淮安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也有著光輝燦爛的青銅器,把淮安的歷史提前到秦代以前。青銅器,特別是青銅禮器,是國之重器,是古代權(quán)力和身份的象征和標志,而青銅禮器中的列鼎更是如此。古代的列鼎制度就是由一組或幾組形制相同或大小相次的列鼎來組成。根據(jù)考古資料,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列鼎制度基本采取三、五、七、九這樣的奇數(shù)組合,如《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中就有“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士三也”記述。從高莊墓的青銅列鼎來看,就有蟠螭紋弧蓋鼎三件,云雷紋弧蓋鼎三件,蟠螭紋球腹弧蓋小銅鼎五件,可見該墓墓主人隨葬三件組合的列鼎二套,五件組合的列鼎一套,說明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在士和大夫之間,其身份已不是一般人士,已進入社會地位相對顯赫的貴族行列。同時,該墓出土的一套大型車輿銅飾件也是中原禮制之標志,足以證明淮安當時之青銅工藝,當時之馬車制造和裝飾,當時之經(jīng)濟文化,已達到相當水平。據(jù)古代車馬殉葬制度,這樣的大型車輿銅飾也不是一般貴族所擁有,而是顯赫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從而說明是時之淮安,已不是荒蕪偏僻的淮夷故地,而是具有一定歷史積淀的文明熱土了。其經(jīng)濟和文化之發(fā)達程度,不但不落后于中原,也不落后于同期的楚齊吳越地區(qū)。
徐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諸侯國,西周時期強大起來,《后漢書·東夷傳》曰:“后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币蚴苤芡醭胺鈬亩啻握鞣?,逐漸由山東一帶南遷至淮河。在此,它和淮夷一道,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徐淮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已故學者李白鳳曾說:“這種徐淮文化,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應屬獨立的一支,它的影響不僅成為春秋以后吳越荊楚文化的重要來源,而且也直接影響春秋時代的齊晉文化,并在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的系統(tǒng)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些都是現(xiàn)代學者沒有認識和公開承認的事實。”[57]據(jù)歷史記載,其故址就在今洪澤湖北岸,和高莊青銅器出土地隔淮相望,近在咫尺。徐國有著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化,其青銅器以鑄造精良和銘文優(yōu)美而著稱于世,見之于典籍著錄者就不下十件,可見其數(shù)量之多。近幾十年來,隨著文物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又陸續(xù)出土了許多帶有銘文的徐國青銅器,但大都分散在晉、魯、鄂、贛、浙、蘇諸地,而歷史記載的徐國故地卻鮮有發(fā)現(xiàn),致使考古發(fā)掘和歷史記載嚴重脫節(jié)。因此,也使徐文化的研究若隱若現(xiàn),一些問題撲朔迷離難以破譯。近年來,隨著邳州九里墩二號墓、三號墓的發(fā)掘,徐文化的研究又開始活躍起來,而淮陰和邳州相距不遠,又同在淮河下游的徐淮文化區(qū),若認真進行研究和比對,其徐淮文化因素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高莊墓青銅器和古代活躍于淮河流域的徐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批青銅器的出土和保護,將有助于古徐國之謎的破譯。
淮陰高莊青銅器是迄今為止淮安乃至江蘇考古中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青銅器群,在淮安乃至中國冶金史上有重要地位。過去,人們一提到古代青銅器,都說是中原所特有。在毗鄰黃海的淮安從未出土過青銅器。而這批青銅器填補了淮安青銅器出土的空白。而且經(jīng)檢測證明,有可能是在本地鑄造的,并首次發(fā)現(xiàn)了鉛錫焊料,故在青銅工藝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據(jù)研究,淮安地處中國南北交通要道上,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之走廊,亦是南方銅料北上之中轉(zhuǎn)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掠奪南方銅錫資源,開始了對徐淮夷的征伐,《詩·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詩·魯頌》“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即是。這在金文中也有大量記載,如《蔡侯鼎銘》:“蔡侯伐巢,俘厥金”、《曾伯簋銘》:“克狄淮夷,抑燮繁湯,金道錫行”即是。豐富的銅錫資源必然促進地方青銅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故淮陰出土了如此眾多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是淮安有著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化的歷史見證,它并未因古徐國的滅亡而消失,而是不斷地繼承和發(fā)展,在古代青銅器中有重要地位。
[1]淮陰市博物館.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J].考古學報,1988(2):189-232.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鑄銅遺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晉國趙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88.
[4]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5]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館藏青銅器附冊[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79.
[6]馬承源.商周青銅器紋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7]何堂坤.刻紋銅器科學分析[J].考古,1993(5):40-43.
[8]孫淑云.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出土銅器的分析研究[J].考古,2009(2):75-85.
[9]張治國,馬清林.甘肅崇信于家灣西周墓出土青銅器金相與成份分析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1):24-35.
[10]孫淑云.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出土銅器的分析研究[J].考古,2009(2):75-85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虢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542,556.
[12]何堂坤.中國古代焊接技術(shù)的初步研究[J].華夏考古,2000(1):61-65.
[13]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45.
[14]羅武干.淮陰高莊戰(zhàn)國墓出土青銅器產(chǎn)地的初步研究[J].土壤,2009(4):650-675.
[15]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晉國趙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88.
[16]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晉國趙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70.
[17]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8]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306號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1):10-28.
[19]鎮(zhèn)江市博物館.江蘇丹徒出土的東周銅器[J].考古,1981(5):409.
[20]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1]國家文物局.中國青銅器精華大辭典(青銅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200.
[22]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晉國趙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64.
[23]余杭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余杭崇賢戰(zhàn)國墓[J].東南文化,1989(6):707.
[24]周燕兒.浙江紹興出土一批原始青瓷器[J].江西文物,1990(1):90.
[25]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漓渚的漢墓[J].考古學報,1957(1):47.
[26]江蘇丹徒考古隊.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fā)掘報告[J].東南文化,1988(2):30.
[27]劉興.鎮(zhèn)江地區(qū)近年出土的青銅器[J].文物資料叢刊,1988(5):79-80.
[28]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羅定背夫山戰(zhàn)國墓[J].考古,1986(3):210-220.
[29]紹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鳳凰山木槨墓[J].考古,1976(6):392-394.
[30]紹興文管所.浙江紹興鳳凰山戰(zhàn)國木槨墓[J].文物,2002(2):31-37.
[3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上虞鳳凰山古墓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206.
[32]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6(1):4-22.
[33]鎮(zhèn)江博物館.江蘇鎮(zhèn)江諫壁王家山東周墓[J].文物,1987(12):24-37.
[34]蘇州博物館考古組.蘇州城東北發(fā)現(xiàn)東周銅器[J].文物,1980(8):18-20.
[35]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306號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1):10-28.
[36]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J].考古,1965(3):105-115.
[37]南京博物院.江蘇六合縣和仁東周墓[J].考古,1977(5):298.
[38]鎮(zhèn)江博物館.江蘇鎮(zhèn)江諫壁王家山東周墓[J].文物,1987(12):24-37.
[39]杜乃松.論江蘇地區(qū)商周青銅器的風格和特征[J].考古,1987(2):169.
[40]劉建國.春秋刻紋銅器初論[J].東南文化,1988(5):83.
[41]陳平.試論春秋型秦兵的年代及相關問題[J].考古與文物,1986(5):87.
[42]蘇州博物館考古組.蘇州城東北發(fā)現(xiàn)東周銅器[J].文物,1980(8):21-25.
[43]江蘇丹徒考古隊.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fā)掘報告[J].東南文化,1988(2):13-43.
[44]彭云.紹興西岸頭遺址出土一件青銅構(gòu)件[J].文物,1993(8):74-75.
[45]孔令遠.江蘇邳州九里墩三號墓的發(fā)掘[J].考古,2002(5):19-30.
[4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306號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1):10-28.
[47]南京博物院.江蘇邳州市九里墩二號墓[J].考古,1999(11):20-30.
[48]孔令遠.江蘇邳州九里墩三號墓的發(fā)掘[J].考古,2002(5):19-30.
[49]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306號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1):10-28.
[50]紹興文管所.浙江紹興鳳凰山戰(zhàn)國木槨墓[J].文物,2002(2):31-37.
[51]江西省歷史博物館.江西貴族崖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0(11):1-25.
[52]江西省歷史博物館.江西靖安出土徐國銅器[J].文物,1980(8):13-15.
[53]江蘇丹徒考古隊.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fā)掘報告[J].東南文化,1988(2):13-43.
[54]崔恒升.安徽出土金文訂補[M].合肥:黃山書社,1998:254.
[55]孔令遠.越王州句戈銘文考釋[J].考古,2010(8):87-90.
[56]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57]李白鳳.東夷雜考[M].濟南:齊魯書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