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路
無知不會殺死你,但會使你冒冷汗
最近。姑媽從美國回來定居,在一處剛建好的花園小區(qū)買了房。搬進去沒住幾天就遇到一個難題,她拎著一袋垃圾下了樓,可是找了大半天,居然找不到放垃圾的地方。有幾個角落似乎合適,可是剛把垃圾袋放下,就見旁邊有一塊牌子:此處禁止堆放垃圾。她到處走到處看,有地方竟然還寫著:在此處扔垃圾的是豬。道路、花圃、草坪這些地方是斷不能放的,她在國外養(yǎng)成了文明的習慣。老人家很郁悶:到處都寫著“禁止堆放垃圾”,怎么就沒有一個地方寫著“此處可以堆放垃圾”,只有“禁止”沒有“允許”,難道這個地方的居民就沒有倒垃圾的權利。結果,一袋垃圾怎么拎下樓又怎么拎上樓。
我笑著告訴她,您跟在別人后面。別人往哪兒放您就往哪兒放。老人家搖搖頭,別人放的地方未必就是被允許放的地方。從眾的行為未必就是正當行為,關鍵要有一個“權利提醒”,提醒某個地方允許倒垃圾,這樣才倒得心安理得。
你看,就這樣一個小問題,長期住在國外的姑媽也喜歡斤斤計較,她時時刻刻想到的是一個詞——“權利”,而且她覺得公民的權利,理所當然應該由他所處環(huán)境中的某個機構采提醒。
“權利提醒”倒是個新鮮的詞。在一個公民社會,公民擁有許多權利,只是有許多權利寫在法律條文上不為公民所知。如果不給予“提醒”,往往被忽略。時間一長,我們原本擁有的許多權利,甚至被淡化或遺忘了。
前段時間,有報載,一名見義勇為的司機駕車追趕兩名搶劫犯,結果造成一死一傷,傷者將見義勇為的司機告上了法庭??雌饋硎且患奶剖?,但是我覺得當地法院能夠受理這樣的案件,顯然是出于對犯人權利的尊重。當然,對于搶劫犯人人唾棄乃至痛恨,正義、公理、道德、法律站在哪一邊是不言而喻的??墒欠ㄔ杭仁莿儕Z權利又是保障權利的地方。那就意味著法院得告訴犯人,你被剝奪了哪些權利,但同時你還剩下哪些權利可以行使。
以前看港臺、海外影片,最厭惡警察抓到疑犯的第一句話:“你可以保持沉默,否則你的每一句話將作為呈堂證供?!狈捶磸蛷?,沒有什么新意?,F在可不這么想了。你看,人家疑犯的權利尚且能得到提醒,這才是人文社會人文的含義。因為這一“提醒”。對觀眾來說并不重要,但對疑犯來說卻相當重要。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