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亮
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笨墒情L期以來,語文教學因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模式單一化、教條化,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一門心思地“為了分數而奮斗”。老師不斷強調“知識點”,學生整天“掙扎”于題海之中,學起來既耗時又費勁,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消磨殆盡,絲毫感受不到語文的魅力。
其實,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非常新穎、豐富,有選自經典名著的《范進中舉》《美猴王》等;有呼吁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的災難》《海洋是未來的糧倉》等;有激發(fā)讀者愛國熱情的《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別了“不列顛尼亞”》等;有描寫自然之景的《巴東三峽》《周莊水韻》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本語文書就是一個無限精彩的世界。由此觀之,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時,切忌“關門來教書”,應該“開門教學”,目光不要僅僅盯著書本,而是要“跳出來”,放寬視野,去感受一個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在我的語文課堂上,你絕對看不到教師拿著課本口若懸河,學生在講臺下昏昏欲睡的場面,因為一節(jié)語文課對我和學生來說,就是一段“愉快的旅程”,能讓我們收獲頗多。
一、激發(fā)愛國熱情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愛國主義的題材,只要教師去挖掘,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學語文教學,就能夠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和精神力量的鼓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如九年級上冊中所選的《白楊禮贊》一文是茅盾在新疆、延安講學期間,從解放區(qū)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后來又到西北高原走了一趟以后,回到重慶而寫下的懷念延安生活、歌頌黨的英雄兒女的一篇優(yōu)秀散文。作者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借白楊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我在講授這篇課文時,利用多媒體,帶著同學們去了一趟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看了生長在荒漠地區(qū)的“長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樹胡楊;接著去了西北高原,讓同學們領略了白楊樹的“英姿”;然后,我又帶學生“穿越”到戰(zhàn)爭年代,在領略了趙一曼、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楊靖宇、劉胡蘭等英雄人物的風采后,學生漸漸地理解了文題中的“白楊”即“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 的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下的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抗日軍民。這一趟精彩的旅程,深深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活躍課堂氣氛
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味扮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對學生要求太嚴格、太死板,課堂氣氛缺乏活力。其實,我們大可放下教師的架子,與學生一起成為課堂的合作者、探究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在語文課堂上,一段快樂的“旅程”不僅能讓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而且還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可謂一舉多得。如在講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時,我搜集了許多關于杭州西湖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帶著同學們游覽了一遍西湖。他們站在湖心亭中央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體會到了清帝乾隆“靜觀萬類”,口中不覺輕吟:“波涌湖光遠,山催水色深?!碑斘抑v完這一課時,我還要求學生相互交流自己到過的最美麗的地方,大家興致勃勃,課堂氣氛非?;钴S。
三、理解課文內涵
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只停留在某個詞或某個句子的字面解釋上,還要使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充分理解課文內涵。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所選取的教學重點、難點去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作者巧妙的立意和構思。但是這些問題往往不僅是教師的難處,也是學生的困惑之處,很多學生覺得“深刻理解課文內涵”是不易逾越的障礙。要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涵”,單靠教師“唾沫滿天飛”是行不通的,我認為最輕松的辦法是安排學生去“旅游”,在“旅游”中讓學生長見識,在“旅游”中延伸課文,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如在講授八年級下冊《蘇珊·安東尼》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認識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掀起女權運動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guī)W生“穿越”到了舊社會。他們看到了整日勞作的婦女,看到了從小就是“童養(yǎng)媳”的婦女,看到了“三寸金蓮”的婦女,看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許多婦女的例子。因此,他們懂得了今天婦女的地位是經過眾多婦女自由斗士們的不屈斗爭才獲得的……學生不禁對蘇珊·安東尼肅然起敬。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讓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的內涵,教學效果較好。
四、體會作者思想
在文言文教學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生的弱項,如果不能做到與古人“心有靈犀”,那就只能明白文章的表層意思。古人流傳下來的篇章,多是抒發(fā)其內心情感,有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有表達雄心壯志的,有淡泊名利的。要做到“觀其言,明其意,會其心”,就要聯(lián)系文章及作者生平軼事。因此,讓學生“穿越”到古代,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思想,通透古文之意。如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就帶學生“穿越”到宋代去,看看有著“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范文公是怎樣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有著怎樣的政治主張。如此一來,學生理解了這個人物,自然就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
語文學習絕不能死啃書本,教師應該多帶學生去“旅游”,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延伸語文學習的范圍,使學生增長見識,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培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