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水 編譯
美國人的一些“另類”教育方式,令很多經(jīng)歷過傳統(tǒng)教育的中國家長羨慕不已。比如他們鼓勵孩子“雙性化”,鼓勵孩子幻想,甚至鼓勵孩子“一心二用”。
鼓勵“不男不女”
此處“不男不女”的概念,并非單純指不倫不類的中性化裝扮,而是指一種不過于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雙性化教育”。美國人早在孩子幼兒期便開始鼓勵孩子“不男不女”,這種“雙性化教育”的設計者認為,教育孩子時,絕對的性別定型即“男孩只培養(yǎng)其粗獷、剛強等男性氣質(zhì),女孩只培養(yǎng)其溫柔、細致等女性氣質(zhì)”只會限制孩子智力和個性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美國專家對如何開展“雙性化教育”提出如下建議:⑴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⑵在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時,應順其自然,不要威逼強迫;⑶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也要有“分寸”,切忌過頭;⑷注意增加男孩女孩間的接觸機會;⑸不宜區(qū)分過細。不少性格或行為的特征,包括獨立自主、有責任心、無私善良等,其實是男女兩性都應具備的,因此不宜被視為某個性別專有。
鼓勵早期幽默感
美國許多家長甚至早在嬰兒剛剛出世才6周時,便開始了他們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家長故意抱著孩子做“下墜”動作時,一些孩子會在體味到身體下落的特別感覺的同時,無師自通地意識到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鬧著玩,于是臉上可能會漾起笑容。
1周歲左右的孩子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已十分敏感,一個鬼臉便能逗得他破涕為笑;兩周歲的幼兒已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中發(fā)現(xiàn)幽默,比如會分辨襪子不應套在手上;3歲幼兒的智力已發(fā)展到能認識到概念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感,比如當爸爸故意手拎媽媽小巧的女式皮包,孩子見了便會大笑不止;4歲左右的幼兒特別喜歡“扮演”;待孩子長到5~6歲時,便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學繞口令能使他們感到趣味盎然;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尤其是那些淘氣的男孩,往往會通過笑話或惡作劇來“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
一項美國專家的專題研究結(jié)果表明,幽默感還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更討老師的喜歡,人際關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促進智商的健康成長。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較聰明,也能比較輕松地完成學業(yè)。
鼓勵“不著邊際”
美國人普遍認為,一些帶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然表現(xiàn),而且對孩子的人格成長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他們鼓勵孩子幻想,而不是規(guī)定些條條框框加以限制。
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幻想對幼兒的人格成長有如下好處:幫助培養(yǎng)想像力;豐富情感體驗;增強交際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增添親情和友情。
不過美國人又強調(diào),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的幻想,從內(nèi)容到方式上都有必要進行合理、科學地引導。其中包括: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的幻想過于荒誕不經(jīng),可幫助其分析不合理性,誘導孩子步入更為健康的幻想世界;幫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與現(xiàn)實生活的巨大區(qū)別;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謊;教育孩子不能過度沉湎于幻想而難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等。
鼓勵“一心二用”
美國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合作的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兒童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2~3種事情上,即便是剛剛學步的1歲嬰兒,也可在家長教導下一邊聽從家長指點,一邊邁出蹣跚步伐。教孩子們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令他們更快地融入成人世界。
美國專家建議,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由淺入深地進行“一心二用”的訓練。如:l歲左右的嬰兒可學習一邊聽音樂一邊聽說話;2~3周歲的幼兒可學習一邊唱歌一邊踏步或一邊跑步一邊踢球……隨著其智力和體力水平的提高,訓練的內(nèi)容可繼續(xù)擴大,難度也可漸漸提高。研究表明,凡能輕松完成“一心兩用”訓練的孩子,當反過來需要注意力集中時,往往堅持的時間較長,此外大腦反應也較快,身體各部位動作較協(xié)調(diào),記憶力較強也更富創(chuàng)造性。
但并非所有活動或工作都可以同時進行或同時操作,條件是同時關注的兩件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較熟悉且較簡單的。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