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
哈內(nèi)克曾憑《白絲帶》拿下2009年的金棕櫚獎,兩年后又憑借《愛》在戛納梅開二度。最近,這部片子又拿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四項大獎,接著獲得了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年度最佳外語片獎,成為明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強有力的競爭者。
一部幾乎沒有外景、人物有限、場面干癟的“室內(nèi)劇”,拿什么俘獲諸多評委和觀眾的心?喬治斯和安妮這對80多歲的老伴,出席學生的鋼琴獨奏音樂會回家,發(fā)現(xiàn)梁上君子光顧,小小的不快并未影響他們的心情,在安妮中風偏癱之后,二人依舊相敬如賓,尤其是安妮,生怕成為愛人的負擔。一切的一切都在顯示,這是一部21世紀的溫暖動人的《金色池塘》。
不過,對哈內(nèi)克稍有了解的觀眾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情況很可能不會這么簡單。一位曾經(jīng)拍出過《班尼的錄像帶》、《大快人心》、《鋼琴教師》,無情地展示生活的本來面目、以驚世駭俗著稱的大導演,會將鏡頭聚焦于家庭小品?哈內(nèi)克顯然志不在此。
青春無敵的學生的到訪,讓安妮對自己的病痛、衰老更加不堪忍受,她明白無誤地告訴喬治斯:“已經(jīng)沒有什么理由繼續(xù)活下去了,我知道自己的情況只會變得更壞,為什么要讓你我承受這種折磨?我不愿再繼續(xù),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自己?!?/p>
隨著病情的惡化,不愿會客、也不愿去醫(yī)院和養(yǎng)老院的安妮,越來越依賴喬治斯的護理。曾經(jīng)那么優(yōu)雅、善解人意的她,被病痛、歲月折磨得失去了人形,時而清醒,時而胡言亂語,讓人揪心。
久病床前無孝子,喬治斯還能堅持多久?他也是80多歲的老人了,本身就需要別人來照顧的他,卻要起早貪黑地照料一位偏癱患者。相濡以沫或相忘于江湖,究竟哪一個更好?
喬治斯捂死安妮的那一幕,首先讓我想到的還不是《深海長眠》、《死亡醫(yī)生》等直面安樂死的電影,而是法國名片《37.2℃》。1986年,22歲的阿特麗絲·達勒以咄咄逼人的眼神、性感的大嘴和本色到位的狂放演出,完美地塑造了一個憤世嫉俗、像風一樣銳利和自由的野獸女友。即便在浪漫之都法蘭西,當年這部片子也引起了很大爭議。開場便是男歡女愛,中間亦有口交和男女主角正面全裸的鏡頭。貝蒂像一束奔騰在空中的烈焰,陷入無可逆轉(zhuǎn)的抑郁和瘋狂,剜掉了自己的一只眼睛。20世紀的卡門最終無法戰(zhàn)勝命運。
37.2℃,只是略微高了0.2℃,只是不知道該怎么壓抑對平庸和虛偽的憤怒。上帝看著自己精心打造的尤物走向毀滅也無可奈何,這個世界太臟太不完美,即便貝蒂要求的也并不多。因為懷孕失敗陷入可怕的抑郁,崩潰即已不可避免,讓玫瑰憤怒而又傲慢地綻放的火焰開始吞噬她自身。正如男友所言,這個世界對于她來說太小了。
將生不如死的愛人留在醫(yī)院飽受折磨,你于心何忍?!為結束貝蒂的痛苦,男友喬裝打扮潛入精神病院,殺死了生不如死的她。喬治斯這么做了,贏得金棕櫚大獎,而《37.2℃》收獲的只是巨大的爭議,只能說后者生不逢時。1993年荷蘭通過一項“沒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權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立法的國家;2012年11月,最新的民調(diào)顯示:86%的法國人贊同安樂死合法化。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切糕。都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但如果至愛親朋不幸病入膏肓,對心智正常的人來說都會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愛首先是一種責任,對于那種不管他人活著是否有生趣和生命的尊嚴,完全違背他人的意志,以愛的名義讓他人在痛苦的深淵中掙扎、受苦的人來說,愛比死更冷,更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