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耕和
要提李仲揆這個名字,恐怕多數人不知道是誰,可要說起李四光,無論老少都再熟悉不過了,著名的地質學家,摘掉新中國貧油帽子的人。你聽說過嗎?鼎鼎大名的李四光14歲前一直叫李仲揆,他怎么改了這個響當當的名字呢?這里面有一段趣事。
14歲的李仲揆因成績優(yōu)異被學校選送日本留學。填寫出國護照表格時,他一不小心在“姓名”一欄中填上了年齡“十四”兩字。這下可苦了李仲揆同學,表格就一份,再填需要花錢買,可他沒錢買。好在當時的學籍管理不像現在這么嚴格,于是聰明的李仲揆同學靈機一動,把“十”字改成了“李”字,這樣姓名就成了“李四”。改后仔細一端詳,這“李四”又太俗太不好聽了,于是又提筆在“李四”的后面加了個“光”字。這一改就成了“到四面八方追求光明”之意,自己也頓覺欣欣然。從此,“李四光”三字漸漸聞名于世。小疏忽成就了大寓意,大寓意成就了非凡人生。
名字是人的符號的代表,是人的信息向外傳遞的載體。俗語說:“名不正,言不順?!爆F在起名字不僅要講究平仄,還要講究內涵和個性。社會學告訴我們,人的品格在日常修為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向自己的名字趨近。于是,改名字也成了品格養(yǎng)成的手段。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原北京大學校長沈尹默先生,原名叫沈君默。有一次,一個朋友跟他開玩笑說:“沈先生,你平時默不作聲,何必名字中多帶一個口呢?”意思是,他的名字中已有“默”字,而“君”字下面又有一“口”,未免多余。沈尹默先生當即表示贊同,平時奉行“希言自然”的他,從此改為“尹默”以明志。
在“孫中山”這個響遏行云的名字出現之前,孫文博士經常使用的是“孫逸仙”三字。當時孫先生常年奔走海外,從事反清排滿、民族獨立的革命事業(yè)。為方便秘密工作,他為自己起了個日本名字“中山樵”。一次章士釗翻譯孫先生的革命活動資料,由于日語水平有限,誤將“中山樵”譯成了“孫中山”。此名一出,大得孫先生喜愛,竟將錯就錯,將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中國近代史上,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中。
徐志摩21歲出國留洋前并不叫徐志摩。他小時候,家里來了個叫志恢的和尚,親切地摩過他的頭。他爸徐甲如先生信佛,覺得靈光可借,于是,給徐志摩出國前定下了這個大名。年輕的徐志摩慧心獨具,寫下許多彪炳千秋的文字,早早地就揚名海內外??上У氖牵鸸庖矓巢贿^一個“情”字,徐志摩還是不幸墜機、英年早逝了。
現代文學史上的改名比較能說明問題。當謝婉瑩改成了冰心,當周樹人改成了魯迅,當陳乾生改成了陳獨秀,都成就了鼎鼎大名。他們改名的原因大都傾心于新名字特別的寓意,當然也有例外,有的僅僅是個性使然。像丁玲女士本不姓丁,只是覺得“丁”字好寫,遂自作主張姓了“丁”。還有的改名僅僅是當時心情的展現,不曾想卻寫進了文學史,像沈雁冰就是一例。1927年的沈雁冰寫小說刊發(fā)無門,窮困潦倒,內心十分矛盾,于是順手在手稿上署了個“矛盾”的筆名。后來小說得到了葉圣陶的喜愛,竟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了。葉圣陶覺得“矛盾”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人名,便在“矛”字上加了個草頭。從此,人們知道“茅盾”的多,知道“沈雁冰”的少了。
在當代,人們更加珍重自己的名字了。特別是在娛樂圈里,名字起得靚不靚,跟響不響、紅不紅有相當的關系。當跑龍?zhí)椎膭⒏s改成了劉德華,演武打替身的陳港生改成了成龍,普通的鄰家小妹楊崗麗改成了楊鈺瑩,土里土氣的張菊霞改成了韋唯,名字在主體的努力下不僅是大紅而且是大紫了。
凡人皆有姓名,這再普通不過。但名字對人來講并不僅僅是個普通的符號,有一點是肯定的,名字天天與人親密接觸,會在無形中成就人,這不是唯心?!捌酵蕖备某伞捌桨肌币捕ㄊ敲靼琢诉@個道理。當然這并非絕對,名字寓意跟現實情況不盡相符的也比比皆是。蔣干不干練,來俊臣絕非俊臣,楊國忠并不忠于國家,魏忠賢更是玷污“忠賢”二字……這種強烈反差構成的諷刺,代代不乏有。
(編輯 慕容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