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摘要 科普活動報道存在難以抓住亮點、趨于同質化、缺乏深度等問題。本文擬從近幾年科技日報有關科技活動周等科普活動創(chuàng)新報道的案例中,總結了三點采寫技巧:一是通過加強民生化視角和體驗式報道,采用善于歸類、巧做標題,文字口語化等方法,讓科技新聞脫掉學術和專業(yè)的長衫;二是通過深入采訪,挖掘問題,尋求熱鬧背后的冷思考;三是瞄準少年兒童和民間發(fā)明家等群體,講述他們的創(chuàng)新故事和精神,讓科技之光因人而閃爍異彩。
關鍵詞 科普活動;報道技巧
中圖分類號G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7-0005-02
每年我國都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型科普活動,如舉辦科技活動周、大型科普展覽、科技下鄉(xiāng)等。在這類傳播活動中,媒體就如同架設在科技與大眾之間的橋梁,成為公眾獲取科技知識、參與科普活動的主要途徑。
有關此類活動的相關報道,內容豐富,亮點紛呈,但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大型科普展覽項目成千上萬,記者很難甄別重點、抓住亮點;多家媒體同題競爭,不愿求新,難出獨家新聞,報道趨于同質化;由于活動內容豐富、量大面廣,很多報道往往流于形式,浮光掠影,缺乏深度,讓讀者感覺“不解渴”。
筆者結合7年來參與科技活動周、“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成就展、科博會等報道經驗,淺析采寫此類報道的經驗體會。
1把科普大餐做得“好看好吃好玩”
科技新聞是新聞的一種特殊類型, 在大眾傳媒上以獨特的內容和形式, 反映人類探索自然的動態(tài)和進展。分析科技新聞的特征, 不僅要從新聞內容上找出它的特殊性, 而且要考察表達形式和傳播渠道的多樣性[1]。
在我國,作為公益事業(yè),科普活動往往由政府和協會組織,在特定時間和地點集中舉行。如何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周期內,把活動報道得充分,并為讀者呈現出一道“好看好吃好玩”的科普大餐,就需要記者在表達形式上做文章。正如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所說“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枯燥的敘述”。
因此,科普活動的報道,一定要脫下學術和專業(yè)的長衫,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2]。
首先,報道視角要生活化,最好能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切入??萍歼M步的目標之一就是惠及民生,因此介紹科技成就往往應從身邊的應用談起。“2009中國國際節(jié)能減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覽會”期間,科技日報在2009年3月21日的“科技改變生活”版面上,推出一組“節(jié)能減排身邊事”,講述日常生活中節(jié)能新技術。如,《吃的是瓶瓶罐罐 吐的是分分角角》一文是介紹展覽會場中“吃”的是瓶,“吐”的是錢的垃圾回收器;《10歲兒童出妙想 健身洗衣兩相宜》介紹的是跑步同時洗衣服的機器人。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很貼近生活,公眾易于理解和參與。科技日報在2011年3月中旬舉辦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期間,推出了《電腦也能望聞問切》《凈化室內污染物,小機器大能耐》《健康自測一體機,從治病到防病》等一系列的報道,也都是從公眾關注的中醫(yī)養(yǎng)生、室內空氣污染等生活話題入手談科技,讓讀者易于接受。
第二,體驗式報道往往會引人入勝,從而化解高技術“陽春白雪”帶來的枯燥感?!?009中國國際節(jié)能減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很多高精尖的節(jié)能減排技術,科技日報刊登的《采煤不打井 水藻能變油》報道開頭是這樣的:“新奧集團的展臺上,一臺顯示器里播放著奇怪的畫面:看似山洞的密閉空間里,陣陣熱浪,仿佛一個煉爐。畫面是黑白的,初看有些詭異,看了一會,鏡頭一直不動,感覺莫名其妙?!?/p>
緊接著記者又寫道:“耳邊傳來一句話——‘這就是我們采用的地下氣化采煤技術。不用打井,地下無人,插進幾個管道,煤在地下燃燒,合成氣就能送出來。煤還能這樣采?說話的是新奧集團副總裁、首席科學家甘中學。他表示,地下氣化采煤技術除了避免礦難事故,同時還具備煤資源利用率高、可實時監(jiān)測等特點?!边@樣采取“抖包袱”的寫法容易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并且有種還原現場,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科普活動或展覽往往項目繁雜,記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采訪寫作時應善于歸類、巧做標題,從而擴大報道的信息量。例如,在2011年北京科技周上,兩名記者分別采寫了水質生物預警系統和噪聲地圖,如果各自單獨成篇,顯得單薄。記者通過分析認為,兩項技術一項是監(jiān)測水質,一項是監(jiān)測噪聲,完全可以歸類整合,于是合并成一篇《水質優(yōu)劣“魚”先知 噪聲大小“圖”說話——體驗2011年北京科技周上的新型監(jiān)測技術》,拼接了細碎零散的技術項目。
第四,文字要口語化,科普宣傳一定要講接地氣兒的“人話”。除了使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深人淺出地闡述科學原理,還可以運用時尚的網絡語言。例如,科技日報2011年5月15日科技活動周的一篇報道《陽臺也能變菜園》是這樣開頭的:“有過在網上‘種菜‘偷菜體驗的您,可曾想過,把虛擬世界的菜園子搬到自家的陽臺上?在2011年科技活動周的主會場,陽臺菜園展區(qū)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和詢問。在一個白色的狀如暖氣片的梯架上種著油菜、生菜等四排綠色蔬菜,每排種有6棵,菜與菜之間大概有一兩厘米的距離。白色梯架旁還立著一個五層的紅色花盆菜架?!边@樣的文字一會兒就拉近了與普通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的距離,親切平和,生動活潑。此外,記者還要在標題制作上下功夫,采用對仗等手法,前后照應,如,科技日報在“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期間,推出“‘十一五科技成就展采珍”專欄,每篇報道的標題都注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綠色拆解技術 讓廢車“盡其用”》《語音新技術,讓你“動口不動手”》《大型貫流泵,導引江水向北流》 《干細胞應用前景,小老鼠大貢獻》《國產風力發(fā)電機,從“追風”到創(chuàng)新》。
2挖掘問題 尋求熱鬧背后的冷思考
報道科普活動,往往存在一個通病,那就是熱鬧有余,深度不足,“浮上來”的多,“沉下去”的少。很多記者往往蜻蜓點水,在活動現場“到此一游”,缺乏對科普深層次問題的深度挖掘。
要把這類報道做扎實,就需要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和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記者在參觀“十五”科技創(chuàng)新重大成就展時,碰到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他是我國寬帶信息領域的資深專家,我請他談了談我國五年來這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后,他順便提到我國某些單位部門對國產自主創(chuàng)新產品采取“歧視”的態(tài)度。我抓住這個線索,與他深聊后寫了一篇報道《“感冒發(fā)燒”,不能成為拋棄孩子的理由——鄔賀輇院士呼吁全社會呵護自主創(chuàng)新產品》,文章呼吁國家要從政策層面,加強對“中國創(chuàng)造”的呵護力度,例如以政府采購推動自主創(chuàng)新,完善金融渠道鼓勵風險投資的機制等,刊登后廣受好評。
“腳板底下出新聞”,此話不虛。記者也只有通過深入采訪體驗,才能抓到最鮮活的獨家報道。2006年科技活動周時,我參加某科研院所專門為兒童舉辦的科普活動。為了深入了解活動情況,我花了一天時間,把每個展示項目都體驗了一遍,結果發(fā)現一個共性問題:參與科普活動,家長熱情比孩子高。如在一個放映視頻科普專題片大廳里,偌大的房間,寥寥幾人。一名家長帶著三名小學生,并不時對身邊吵鬧的孩子說:“快到前面來看,再忍忍,再過5分鐘就完了。”
后來記者在北京部分圖書館舉辦的科技周活動中也發(fā)現,很多科普活動流于形式,兒童不愛看,家長逼著看。我就寫了篇調查式報道《科普緣何難入童心》,原汁原味地反映了這種現象,我還采訪了中科院文化傳播中心負責人和中學的科技輔導員,深刻剖析背后的原因,如科普形式單調、應試壓力大等,并在文中提出了建議。后來這篇報道也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第九屆“科星新聞獎”。
3關注有個性的群體
寫科技,不能忘記寫人。有了人,科技之光則會閃爍異彩, 增加了人文性,受眾面會迅速擴大而使新聞價值倍增。
筆者在多年采訪報道科普活動中,喜愛找參展者、參與者多聊聊,關注他們的生活和成長經歷。其中,少年兒童和民間發(fā)明家是我寫得最多的“主角”。
例如,我分別在2010年和2011年科技活動周寫了《穿著校服的“科學家”》和《小手搭建出創(chuàng)新世界》,這些作品都是寫熱愛和從事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少年兒童。在采訪交流中,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創(chuàng)新源于興趣,興趣往往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在科技活動周上,最開心的參展人,恐怕就是小朋友了,因為他們是發(fā)自內心地去創(chuàng)新、去探究?!币虼耍腋敢馊ビ涗浰麄兊氖澜缢麄兊男穆?,正如文中北京十二中同學的一句話——“喜歡來源于興趣,興趣來源于美好愿望,或許它還稚嫩,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切終將變成現實,我們的暢想一定成真?!?/p>
民間發(fā)明家在我國往往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其實,他們每個人幾乎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例如,在2011年科技活動周上,我發(fā)現了一個愛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北京通州普通農民吳玉祿,雖然他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卻愣是搗鼓了50多個功能各異的機器人,并把每個機器人都稱為他的兒子。吳玉祿打小就愛發(fā)明,老師在課堂上講課,他就在下面搗鼓小玩意,拆裝馬達,對各種機器零部件都感興趣。我問他為啥愛搗鼓這些,他的回答很真實:“這就是我的興趣,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變成現實,這種快樂是誰也體會不了的。”我抓住他聊了大半個上午,從而誕生了《一個農民爸 50個“機器娃”》。也許,民間發(fā)明家不是“科班出身”,并非科技活動的主流群體,但像吳玉祿這樣的故事,卻反映了群眾熱愛創(chuàng)造的精神。鼓勵這種精神,就是在倡導社會尊重創(chuàng)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報道見報后,廣為轉載。
參考文獻
[1]劉建明.論科技新聞的特征[J].新聞愛好者,1996,5.
[2]陳泉涌,袁志勇.脫掉科技新聞報道的長衫[J].新聞戰(zhàn)線,20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