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高鵬 方艷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大量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COPD患者持續(xù)存在全身及局部肺組織的炎癥反應。持續(xù)存在的氣道炎癥導致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和肺結構破壞,并呈進行性發(fā)展。晚期常伴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缺氧和高碳酸血癥可刺激頸動脈竇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心率加快。目前臨床醫(yī)生已經(jīng)意識到,COPD患者應該進行控制心率治療,降低心肌耗氧量,從而達到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目的。β-受體激動劑可以降低心率、血壓,降低心肌耗氧,而恰恰β-受體激動劑可以加重氣道狹窄,加重呼吸困難,故一直以來對于COPD患者視為禁忌證。近年來,基礎及臨床試驗證明,比索洛爾對心臟β1-受體具有高選擇性,對支氣管、血管平滑肌和調節(jié)代謝的β2-受體僅有很低的親合力,且具有抗炎活性。
本研究通過觀察穩(wěn)定期COPD患者在服用高選擇性β1-受體激動劑比索洛爾治療前后,臨床指標、肺功能、炎癥介質的變化,旨在探討能夠控制患者靜息心率、可以提高運動耐量、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改善預后的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長春市中心醫(yī)院確診COPD(GLOD分級2-3)的穩(wěn)定期患者94人,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5人,觀察組59人。COPD診斷參照美國胸科協(xié)會和歐洲呼吸學會2007標準[1],即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F(xiàn)EV1/FVC<70%,且FEV1<80%預計值。所有患者經(jīng)過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腫瘤標志物、血生化、肺功能、肺CT等檢查,部分患者進行了痰結核菌涂片,結核菌素試驗,BNP等作為篩選標準。
所有患者除外活動性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肺間質纖維化,腫瘤,急性感染,心力衰竭,控制不良的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血壓<110/70 mm Hg,其他嚴重心肺疾病,不能從事本項研究。其他排除標準:觀察期間患者無COPD急性加重或其他疾病急性發(fā)作。COPD急性加重是指在疾病的過程中,短期內(nèi)咳嗽、咳痰、氣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膿性或粘液膿性,可伴有發(fā)熱等癥狀[1]?;颊咴谟^察期間未加用其他藥物,如激素吸入,吸入β-受體阻滯劑等。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程序經(jīng)吉林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取縱向觀察與橫斷面研究相結合方法,依據(jù)隨機對照研究標準[2],對于入選的患者進行臨床評估及檢查。具體包括肺功能,肺CT,BODE評分,6 min步行試驗,靜息心率,血清炎癥介質C反應蛋白(CRP)。經(jīng)過初篩后,符合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開始口服比索洛爾1.25 mg,如無不良反應7 d后加量至2.5 mg,并同時持續(xù)口服化痰片,劑量0.5 g/次,3次/d。對照組僅口服化痰片,劑量0.5 g/次,3次/d。復查期限為1個月,復查項目除肺CT外,其余項目與初篩時相同。觀察比較治療前、后結果差異。
1.3 實驗方法 靜息心率檢測參考論文[3]方法,肺功能參考[4]方法,BODE 評分參考[5]。血清 C 反應蛋白采用日立715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采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分類數(shù)據(jù)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吸煙狀況無明顯差別(如表1)。所有觀察者在用藥后無明顯不良反應,如呼吸困難、血壓下降、頭暈等。沒有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中途終止者。
2.2 治療前后,各組間數(shù)據(jù)的比較結果(見表2) 我們采用t檢驗對靜息心率及FEV1變量進行分析。在各組間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①治療前:靜息心率及FEV1在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治療后:在觀察組中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在靜息心率及FEV1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靜息心率低于治療前,治療后的FEV1值高于治療前。對照組中治療前、后在靜息心率及FEV1無明顯差異。我們同時觀察了兩組間在治療后靜息心率及FEV1的變化,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的靜息心率低于對照組,而FEV1高于對照組,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我們采用U檢驗對BODE評分及CRP表達水平進行分析。在各組間比較結果:①治療前:BODE評分及CRP表達水平在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②治療后:在觀察組中比較治療前、后兩組在BODE評分及CRP表達水平的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BODE評分及CRP表達水平都低于治療前。對照組中治療前、后在BODE評分及CRP表達水平無明顯差異。同樣,我們觀察了兩組間在治療后BODE評分及CRP表達水平的變化,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的BODE評分及CRP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后各組間比較,血壓變化不明顯。
表1 入選患者的一般信息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刺激頸動脈竇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出現(xiàn)胸悶、氣短癥狀。尤以活動后呼吸困難加重,成為使患者運動耐量明顯下降的原因之一。2007年Fox K等[3]發(fā)表了關于靜息心率為預示預后及治療目標的重要因素。提出無論是否已診斷心血管疾病,靜息心率增高為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的獨立預示因子。這或許可以解釋Sin等于2003年發(fā)表的關于AECOPD晚期并發(fā)心血管疾病危險明顯增加[6],因此而增加COPD患者死亡率。這些研究說明,控制COPD患者靜息心率可以提高運動耐量,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延長壽命。
Lainscak M等進行的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7],比索洛爾治療COPD患者肺功能有明顯改善,并明顯降低的COPD患者的心率。這與我們的觀察到結果一致。在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COPD患者服用比索洛爾1個月后靜息心率明顯下降,接近12次;BODE評分明顯降低,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肺功能改善。其作用機制考慮為:比索洛爾作為一種高選擇性β1-腎上腺受體拮抗劑,通過阻滯心臟β-受體而降低機體對交感腎上腺素能活性的反應,引起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降低,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運動耐量及肺功能。另外,比索洛爾無內(nèi)在擬交感活性,對支氣管、血管平滑肌和調節(jié)代謝的β2-受體僅有很低的親合力,這些特點適合用于COPD患者,并且Ageev FT等已對比索洛爾用于COPD患者的安全性進行了評估[8]。
Madej A研究報道[9],通過對高血壓患者服用比索洛爾治療前后檢測單核細胞炎癥因子,發(fā)現(xiàn)單核細胞噬釋放 IL-1b,IL-6,MCP-1和TNF-alpha明顯下降,IL-10水平明顯上升,提示比索洛爾的抗炎活性。我們延伸了Madej A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COPD患者在服用比索洛爾1個月后,血中CRP值明顯下降,進一步證實了比索洛爾具有抗炎活性。CPR作為一種炎癥介質,在COPD穩(wěn)定期患者明顯高于正常人,并且CRP水平與COPD嚴重程度呈正相關[10]。這揭示了 COPD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和全身炎癥性疾病的本質。同時也說明了比索洛爾對于以慢性炎癥為病理基礎COPD具有肯定的療效。
綜上所述,結合本研究,對于穩(wěn)定期COPD患者,應用高選擇的β1-受體激動劑,能夠很好的控制靜息心率、提高運動耐量、提高生活質量,并能夠改善患者臨床指標、肺功能、炎癥介質,從而達到降低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率及改善預后的目的。
[1]Celli BR,MacNee W;ATS/ERS Task Force.Standard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PD:a summary of the ATS/ERS position paper.Eur Respir J,2004;23:932-946.
[2]Schulz KF,Altman DG,Moher D;CONSORT Group,CONSORT 2010 statement:updated 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parallel group randomised trials.PLoS Med,2010 Mar 24;7(3):e1000251.
[3]Fox K,Borer JS,Camm AJ,Danchin N,F(xiàn)errari R,Lopez Sendon JL,Steg PG,Tardif JC,Tavazzi L,Tendera M;Heart Rate Work-ing Group.Resting heart rat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m Coll Cardiol,2007 Aug 28,50(9):823-30.
[4]Standardization of Spirometry,1994 Update.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2:1107-1136.
[5]Celli BR,Cote CG,Marin JM,Casanova C,Montes de Oca M,Mendez RA,Pinto Plata V,Cabral HJ.The body-mass index,airflow obstruction,dyspnea,and exercise capacity index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4, 350:1005-1012.
[6]Sin DD,Man SF.Why ar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t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The potential role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irculation,2003,107:1514-1519.
[7]Lainscak M,Podbregar M,Kovacic D,Rozman J,von Haehling S.Differences between bisoprolol and carvedilo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Respir Med,2011,105 Suppl 1:S44-9.
[8]Ageev FT,Makarova GV,Patrusheva IF,Orlova IaA.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β-blocker bisoprolol and if inhibitor I(f)ivabradin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Kardiologiia,2010,50(10):22-6.
[9]Madej A,Buldak L,Basiak M,Szkrobka W,Dulawa A,Okopien B.The effects of 1 month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with perindopril,bisoprolol or both on the ex vivo ability of monocytes to secrete inflammatory cytokines.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2009,47(11):686-94.
[10]Sin DD,Man SF.Skelet al muscle weakness,reduced exercise tolerance,and COPD:is systemic inflammation the missing link?Thorax,2006,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