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天地有大美。
流動的視覺,江天一色,溪山清遠。
黃公望,這位全真教的道士、職業(yè)算命先生,從30歲左右開始創(chuàng)作,到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畫出山水長卷《富春山居圖卷》時,已是78歲高齡的老人了。
這幅長卷氣勢恢宏,極致巔峰,迷倒了包括乾隆在內(nèi)的無數(shù)愛畫者,但同時,又有太多疑問。
有人說他大器晚成,50歲左右才開始作畫,此說風行一時,潘天壽、王伯敏等人連同本書的作者蔣勛先生都持此說,但恐非真。明汪珂玉的《勝國十二名家》,第十一冊是黃公望的設色山水圖,款:“大癡辛丑秋七月,寫與子茂清玩。”清陸時化的《吳越所見書畫錄》卷三也記黃公望的一幅作品,黃公望在畫后寫道:“壬寅仲春過玉山草堂淹留旬日而成,公望?!?/p>
辛丑和壬寅這兩個干支紀年,在黃公望一生中都只碰到過一次,那就是元大德五年和大德六年,當時他33和34歲,沈周、董其昌都已經(jīng)對它們推崇備至,那么到他晚年作《富春山居圖卷》時,自已爐火純青。
這幅長卷,縱僅33厘米,長卻有636.9厘米。正如蔣勛所說的,這就像一部沒有人物也沒有情節(jié)的詩意電影,山水,就是男女主角,浙江富春江畔,山嶺綿延起伏,數(shù)十峰,或峰巒聳峙,或吻岸低回;數(shù)百樹,或干墨枯筆,或濕墨點染,造物之神秀,畫工之鬼斧,躍然紙上。
看上去,運筆雄健,逸筆灑脫,潤物輕嵐,資質(zhì)孤高。
但是,這是黃公望畫的嗎?美國著名漢學家高居翰在《隔江山色:元代繪畫》中有專節(jié)提到黃公望,說他:“年老時,面貌仍如少年般光滑細膩,目光澄如碧玉,兩頰紅潤?!边@一說法,基本上根據(jù)的是明人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說他“年九十余,碧瞳丹頰”。我們知道,黃公望除了留下了美術(shù)畫論《寫山水訣》(收錄于陶宗儀《輟耕錄》)之外,還留下了兩部簡短的道教煉丹術(shù)的著作(收錄在《道藏》中),分別為《紙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訣》一卷,闡述全真派內(nèi)丹原理和功法??此牡澜汤碚?,這位道長在氣功保養(yǎng)方面,看來頗有研究(他早年還靠《周易》算命糊過口),不過他是不是就有這段“不老的傳說”呢?
他74歲那年,題倪云林《春林遠岫小軸》:“至正二年十二月廿一日,叔明持元鎮(zhèn)《春林遠岫》,并持此紙,索拙筆以毗之,老眼昏甚,手不應心,聊塞來意,并題一絕云:‘春林遠岫云林畫,意態(tài)蕭然物外情。老眼堪憐似張藉,看花玄圃欠分明?!?/p>
元鎮(zhèn),是倪云林的字。有人就以此來否認高居翰提到的“不老的傳說”,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依此繼續(xù)推論:連給倪云林題兩個字尚且“老眼昏甚,手不應力”,他又如何能完成得了這幅曠世巨作?他和倪云林是多年的摯友,同時加入全真教,似不存在以此理由推拒、糊弄倪云林題字請求的可能性,可見其真。
至正七年,他79歲,按照常規(guī)的說法,他花六七年時間完成這幅長卷,也應該是七十二三歲時開始畫,是否真有這樣的精力能完成此畫?還有,他于至正九年作的《九峰雪霽圖軸》緣何與《富春山居圖卷》風格相差如此之大?
蔣勛說,西方人欣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卷》,在于留白,在于空。此話當然沒錯,但倘若將黃公望和倪云林比較起來,誰更接近于禪宗的空?一看便知,黃公望的長卷更有雄渾激蕩之感,而絕非倪云林春雨新篁、秋亭嘉樹般的空靈淡遠,于黃公望的靜中,你顯然還能感受到北方畫風的清剛雄強(顯然是受到荊關董巨等人的影響)。
當然,如果你從另一個方面,看到的是這位老人的頑強和毅力的話,那是一種積極的看法,也無可厚非。正如蔣勛和我一樣,在《富春山居圖卷》中看到的,這是一個寓動于靜、水墨紛披、蒼率瀟灑的世界,而不簡單是文人畫中常見的繁華落盡的蕭瑟之美。
千山以外,滄海自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萌動與淡然,在召喚著涼亭、松林、流水和小徑,進入這個山水自然的世界,天地,大美,而人,永遠是那么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