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孫家寬
北宋建都汴京,即今日的開封,當時京都汴梁一帶刺繡盛極一時。汴繡衍生于宋代刺繡,比中國傳統(tǒng)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的歷史淵源更加悠長。據(jù)蘇繡、杭繡的一些老師傅保存的家譜記載,他們很多人的祖籍都是大梁、祥符等地??磥恚未汤C,即現(xiàn)在的汴繡,與江南名繡之間有著密切的師承關系。
北宋時,東京皇宮里有官辦的“文繡苑”,民間則有相國寺東門外的“繡巷”。當時,全國最優(yōu)秀的刺繡藝人都集中在東京,制作了大量的優(yōu)異繡品,達官貴人“錦繡之衣、結束不常”,家家戶戶“彩樓相對、繡簾相招”。明代屠隆所著《畫箋》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漏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備、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嘉。女工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笨梢娝未汤C不僅普遍,藝術水平也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
然而,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東京失陷后,金朝有步驟地劫掠東京城的百工和名伎藝人、僧道、百官等,大部分官私技術工人、各種手工藝人、管理人員被擄掠一空,這對東京和中原文化都是一次嚴厲打擊。一百三十六萬人的東京,繁華不再,宋繡也隨之跌入低谷?;适夷线w把一小部分繡工帶到了江南,多數(shù)藝人橫遭荼毒。但在開封民間,刺繡仍頑強地活著。當時的開封街頭仍有貨郎叫賣各樣彩色繡花線,民間女子仍在七月七乞巧。這是因為在刺繡的發(fā)展史上,最初是女子刺繡衣裳鞋子等起居日用品,而后才上升為刺繡觀賞藝術品。北宋滅亡,開封變成了“廢都”,可老百姓的日子還要過下去。開封民間一直傳唱著《繡花枕》之類的民歌:正月里/姑娘繡了一對鴛鴦枕/巧針彩線繡得精/一池清水明又凈/綠瑩瑩漂浮萍/蓮葉青荷花紅/岸邊柳舞春風/鴛鴦對對浮水中/繡出姑娘的相思情。
后來,黃河水患頻繁,開封幾次被淹,城市手工業(yè)受到了嚴重摧殘,刺繡工藝便衰敗了下去。直到1948年,開封解放,散落的民間藝人才在政府的扶植下成立了汴繡廠,古都刺繡再次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穿越歷史的長河,古老的手工技藝再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半個多世紀以來,又經過幾代老藝人不輟的探索、錘煉,汴繡的作品日臻豐富。
五大名繡汴、蘇、湘、川、粵繡各有所長,其中以汴繡為首,針法繁多、技藝高超。纖纖銀針,長不盈寸,裊裊繡線,細如發(fā)絲??b密的線條中,融入了代代繡工的聰明才智,36種針法中有淺浮雕味道的販槍繡,白描風格的發(fā)繡,應物象形的滾針繡,針里線間躍動著智慧的光輝。在汴繡中,即使是繡一支簡單的菊花,也要用打籽繡、散套繡、平針繡、滾針繡等四五種針法七套線、十幾種顏色,花上五六天的工夫才能夠完成。以此足以窺見汴繡針法的細膩、考究,用色的精心、典雅。針法細膩、應物象形、色彩典雅、絲理和順、平齊光亮是汴繡獨有的藝術特色,在華夏繡壇中堪稱一絕。
輕靈的指尖在絹羅上起落,翻飛的蝶兒,翠綠的松竹,花的艷,鳥的啼,十指之間,款款春風已然撲面而來。刺繡,是古代淑女的必修課。朵朵瓊英出繡棚,姹紫嫣紅意猶濃,奪得天工造化巧,十指春風引彩虹。善回春風的纖纖細指,進行著一次又一次艱難而細致的再創(chuàng)作。選色搭配、針法設計、先后主次……時時處處滲透著繡工的藝術涵養(yǎng)、刺繡功力。針針疊連,層層渲染,繡與畫達到了紋理和諧、自然流暢、渾然一體的境界。隨著時代的變遷,汴繡也大膽地破除陳舊,在題材的選擇上又有了西洋風格的油畫、裝飾畫、大型壁畫以及人物肖像畫。在原材料的選用上也銳意革新,添了麻織物、毛織物作為底料,強調與繡面的反差對比,繡品更加生動鮮活。
圖:開封汴繡《清明上河圖》虹橋
汴繡作品的傳統(tǒng)題材是唐宋時期的名畫名卷。唐宋的畫風賦予汴繡柔媚典雅的宮闈氣質,絲線的光澤,凹凸的質感,使被繡對象更加豐滿逼真。繡風細膩傳神,華麗富貴,秀潤清新。繡品《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題材的佼佼者。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謂一紙繪盡東京繁華。圖長525厘米,寬24.87厘米,這幅長卷用水墨淡彩細致入微地再現(xiàn)了宣和年間汴京城南的郊野風光、汴河水運、虹橋上下、城門內外、市井風情的繁華景象。為我國最早、最杰出的風俗畫卷,屬稀世珍寶。
繡制第一幅《清明上河圖》時,數(shù)十名繡女,數(shù)十雙巧手,數(shù)百枚銀針365天的上下翻舞,成功地再現(xiàn)了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原作的風采與神韻。真實地描繪了北宋京都開封的繁華景象。滾針繡水,繩針繡錨繩,蒙針繡柳,獨到的針法、和諧的配色、精湛的技藝,都熔鑄進了這一浩浩長卷。繡卷色調古樸,針法細膩多變,較之原作有著鮮明的浮雕感和濃厚的民間色彩。成為汴繡最具特色的代表作。
1959年,汴繡《清明上河圖》作為國慶十周年河南省向黨中央和毛主席的獻禮,由開封汴繡廠參與繡制第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王素花進京送畫,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汴繡《清明上河圖》經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考古、刺繡、繪畫專家鑒定,被國家視為珍品收藏,汴繡也成為五大名繡之首在國內外受到廣泛好評。
《清明上河圖》的成功,隨后韓滉的《五牛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代崔白的《寒雀圖》、元朝的《永樂宮壁畫》、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等大批名畫被搬上錦緞,把宋代繡品善繡繪畫的風格再度發(fā)揚光大。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黃河絕戀”的開封城產生了如此秀美、精致的繡品,而開封人的性格又賦予刺繡恢弘、豪邁的氣質。汴繡的成名是沿著宋文化留下的線索一步步走過來的,從汴繡中靜聽宋文化的回聲,那是用絲線為弦,以綢緞為琴,繡女們十指春風,演奏的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