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麗,張 軍
(1.江蘇省運河中學,江蘇 徐州 221300;2.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江蘇 徐州 221200)
一般情況下,各地區(qū)的體育加試時間都是安排在當年的三、四、五月份,主要是考慮此階段的氣候比較適宜戶外運動,江蘇省體育加試近幾年都是安排在四月份的下旬。
多數省份是以素質結合專項考察為主要選拔途徑,但也有僅以素質為考察內容的情況。例如,江蘇省從1993年-2002年,2010年的湖北省、浙江省均未設專項考察項目。素質考察項目基本上是以速度、耐力、爆發(fā)力、彈跳力、靈敏性、協(xié)調性項目為主,因而100m、800m、立定三級跳遠或立定跳遠、鉛球或實心球成為了熱門項目;專項的設定基本上是除掉素質考察項目外的所有中小學生運動會上的田徑項目和體操、健美操、游泳、武術(套路)、三大球類、兩小球類等。另外,也有設定地區(qū)特色項目為專項的,如黑龍江省的速度滑冰、高山滑雪,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摔跤??傊煌貐^(qū)的體育加試內容大同小異。江蘇省的體育素質加試內容自2010年起,由100m、800m、立定三級跳遠、坐位體前屈改成了100m、800m、立定三級跳遠、雙手前執(zhí)實心球。專項包含田徑(不包含素質項目)、游泳、體操、健美操、武術、球類等。
無論是素質項目還是專項,評分標準的制定,大多數的地區(qū)是以國家體委規(guī)定的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為滿分線,不同的是,專項總分要高于單項素質總分。2011年,江蘇省4項素質總分為100分(每項25分),專項總分為50分,體育加試合計總分為150分。
受加試內容、區(qū)域設置、招考政策、指導思想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體育加試形式不一而論,有就近劃區(qū)形式,有定點定專項形式,有定點流水形式等。2011年江蘇省是按照不同的考點負責相應的專項為原則,根據方案要求進行同時加試的形式組織考試。
以往或現在的其他地區(qū),先是根據整個地區(qū)的加試情況劃定專業(yè)分數線,然后根據文化課的高低進行錄取。而近幾年,江蘇省采取的是先劃定專業(yè)與文化課的錄取線,然后根據專業(yè)與文化課的總分進行排名錄取。在錄取的過程中,同等條件下,很多高校偏重于專業(yè)分數較高的學生。
人常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過我們講的“對策”是根據體育加試方案而采取的順應高考的策略,絕非世俗中的“投機取巧”。2012年江蘇省的體育生招考方案很明顯是培養(yǎng)文專兼?zhèn)涞男滦腿瞬?。因此,教練員的指導思想就必須具有一定的戰(zhàn)略性,既要考慮到學生的運動天賦與心理訴求,又要考慮到實際的升學政策。首先,不能僅僅注重體育成績,忽略文化成績。其次,還必須保證體育成績,如是高水平單招,教練員必須保證該運動員在某個單項上具有較高的水平;如是比賽性質的運動員,同樣只需在某個單項上進行專門的訓練即可。而針對體育高考生,教練員不僅要注重不同項目不同素質的訓練,而且還必須保證不同個體具有相應的專長,從而使考生獲取多項齊頭并進以致在總分上的突破。為此,筆者總結出了一套“一綜三分、一統(tǒng)四突”的訓練模式。
一綜,“一”指訓練的開始階段,“綜”指綜合指導。首先,要引領學生的學習文化課意識,此階段早上不宜訓練,否則難以保證文化課學習的精力。其次,因為在訓練開始階段,絕大多數的學生體質體能相當薄弱,根本沒有能力完成技術動作,提高動作技能。所以,教練員必須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地強化學生的體能與練習簡單的輔助動作。體能包括一般耐力、相對力量、柔韌、反應時、協(xié)調性等;輔助動作包括小步走、高抬腿、后蹬跑、原地擺臂、交叉步走、跨步跳、單足跳、提踵上臺階、跳深、背弓反拉、負重蹲起、臥推等。只有當學生具有承受一定強度的筋骨,再學習技術動作才會得心應手,減少彎路走。一般要專門練習時長1個月左右,在其后的訓練中這些輔助練習并不能棄之不練,只需消弱其在訓練的地位即可。
三分,指分項目、分人、分專項。分項目是按照加試內容對100m、立定三級跳遠、雙手前執(zhí)實心球進行專門的初期技術動作學練,開始學習階段以每周學習一項為原則,這樣便于學生快速、牢固地掌握某項動作技能,持續(xù)時間應在3個月為宜。800m沒必要進行單獨的整周練習,而是要將其分散到每一個周末力量練習后的第2天(越野)。分人就是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優(yōu)缺點進行單獨的輔導、提醒或結對練習,讓學生知道自身的缺陷,并在此方面加強練習。分專項,首先教練員要明確即將開設的專項,考慮到人力因素與專項相對集中的原則,專項的開設不宜過多,以3 ~ 4個為宜,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水平對應選擇,教練員在訓練中,要注意觀察,發(fā)現難以出成績的學生,立刻幫助學生調整專項。
表1 暑假訓練計劃
表2 暑假后9~10月份訓練計劃
在分項目練習之后,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各項的基本運動技術,此階段處于改進、運用技術,在訓練中沒必要再進行每周固定單項練習,而是要按天或次錯開練習,這里面又存在兩種時間段,一種是暑假期間,一種是暑假后的9 ~ 10月份,見表1、表2。在素質項目練習的當天下午訓練中應適當增加一點小力量練習,以彌補力量不足的普片現實。統(tǒng)一訓練能夠強化頭腦中的記憶儲存,避免間隔過長而造成動作技術表象消失。
在訓練的后期,考生在各項動作技能上已經基本趨于成熟,但是比較之下,就會發(fā)現每個人仍會有不足的項目、動作環(huán)節(jié)或弱勢體能。此時,教練員不應再統(tǒng)一練習,而是應為每個學生制定出個人訓練計劃,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實現弱勢彌補,筆者稱其為第4大階段的個人突破訓練。
基本技術是實現后期運動能力提高的基本條件。有的教練員認為高考體育生只要滿足量大,負荷足就行,其實質并非如此。例如,100m跑,很多學生的擺臂動作根本不對,有的是直臂拖著跑,有的是左右擺動,這種錯誤如不早期糾正,隨著訓練的深入會不斷形成動作定型,當身體機能達到一定高度時,錯誤擺臂的分力副作用會直接影響奔跑的速度。
普通高中的很多教練員實質上并沒有專業(yè)的訓練經驗,憑的只是以往老師的傳承,尤其是在動作技術的理論上欠缺比較大,故而在對高考體育生進行指導時,也就只能是簡單的比劃一下動作。如果遇到悟性較好的學生尚能收獲較好的運動成績,但是多數時候難以滿足大部分天賦較弱的學生的愿望。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教練員沒能注重動作結構的訓練。例如,100m跑的途中跑,很多學生在跑的時候,從后面看,你會發(fā)現學生的“鞋底”高頻率的閃現在自己的面前,這說明學生跑的頻率尚好,但步幅遠不如人意。從動作結構分析,跑的過程中,學生的后蹬腿蹬伸不充分;前擺腿大腿抬起過低,小腿前伸不夠。解決辦法:格子跑結合后蹬跑,單腿支撐模仿騎自行車。
力量是田徑運動中非常重要的素質,尤其是核心力量、單項力量。筆者根據多年的訓練經驗,針對高考體育生從訓練之初就必須每周上2次力量,隨著力量的增長,在每次單項訓練結束時還應加一點專門力量。
高考體育生因為賽場經驗比較少,往往會在加試時出現過高焦慮的現象。為此,賽場模擬訓練必不可少,采用的方法有自我模擬、多校聯(lián)考、異校挑戰(zhà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