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1月中旬,是四川最冷的時日,恰逢雨季,數日的綿雨讓空氣中都浸透了濕冷的冬意。
這卻是大熊貓們最喜歡的季節(jié),它們不像熊一樣冬眠,反而更喜歡下雪。
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碧峰峽基地(以下簡稱碧峰峽基地),熊貓“津柯”團成一團,正在樹下酣睡,黑白相間的肚皮隨著呼吸一起一伏?!敖蚩隆笔且恢恍坌孕茇垼衲陜蓺q半(接近人類的10歲),還是個活潑的“小男孩”,和它同住大熊貓1號別墅的“香林”從遠處慢悠悠地踱來,伸出鼻子輕嗅著,慢慢地湊近津柯。
正在睡覺的“津柯”忽地起身,“嗷”一聲吼叫,右掌迅速而有力地拍向“香林”,那吼聲極響,不輸與虎嘯獅吼。在基地,這樣尖厲的吼聲時有發(fā)生,但鮮為外人所聞。在管理員看來,無論外表如何溫順可愛,它們畢竟屬于大型獸類,這樣的吼聲在情理之中。相反,他們所努力的,恰恰是希望這樣的吼聲回歸山林,還熊貓一個真實的面目。
熊貓也吃肉?
1月中旬,媒體報出一組大熊貓吃牛羚尸體的照片,這是四川平武縣林業(yè)局紅外線相機無意中拍攝到的,四川省林業(yè)廳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楊旭煜說,此前四川還曾發(fā)生過大熊貓傷害村民家羊的事情。
新聞報道讓人們隱約從熊貓憨態(tài)背后看到其兇悍的一面。
長久以來,熊貓以一副憨態(tài)可掬,悠然淡定的形象示人。圓圓的扁臉,小丑面具一樣的黑眼圈,走動時扭來扭去的身軀,幾乎讓所有看到的人都忍俊不禁。
“它們并不像人們看到的那樣‘表里如一?!?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熊貓看起來弱不禁風,卻經歷了幾百萬年的繁衍生息,與它同時期出現的哺乳類動物相繼滅絕,熊貓卻孑遺至今。它們自我保護措施不多,也沒有強悍的攻擊手段,卻幾乎沒有天敵。
在古代,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爾雅·釋獸》注釋為“似熊、小頭、痹腳、黑白駁能舔食銅鐵及竹骨”。
與現在不同,在數百萬年前,熊貓的菜單中罕見植物。熊貓的祖先始熊貓的牙齒化石顯示,當時的熊貓臼齒小而且平滑,還不能有效磨碎植物纖維,屬“廣食性”動物?!叭欢厍驓夂虻捏E然變化,迫使始熊貓轉換了菜單。”張和民說,至200萬年前,小種大熊貓已經擁有了粗糙寬大的臼齒——這是食草的標志。
“熊貓吃肉是一種返祖現象,熊貓遇到動物尸體和菌類的時候,有時會撿來吃。因為熊貓的動作很慢,無法捕食活的動物?!睆埡兔窠榻B?!叭缃裎覀兛吹降拇笮茇堃惶煲ㄙM約16個小時進食,吃掉近30公斤的竹子,也許正是熊貓祖先為生存轉換菜單而尚未演化出適應植物的消化系統(tǒng)的佐證。”
盡管熊貓一直與人類伴生于自然界,但是人類真正認識熊貓也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生存在竹林深處的大熊貓是害羞而敏感的,遠遠的即可感受到人類的靠近,當人類還沒有意識時,它就已經悄然離開了。無論是與熊貓為鄰的村民還是多年研究熊貓的專家,它更多留下的是神秘的背影。為此,人們?yōu)槠涔谝浴爸窳蛛[士”的稱謂。著名的美國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在《最后的熊貓》一書中說,“它們的獨特和神秘,至今令我深為感動。”“它的動作像一片云彩,精確地在樹海中航行,只有足跡寫下它無聲通過的記錄。”
在中國,1978年才開始正式研究熊貓,科學家們由多年積累的碎片才逐漸了解到熊貓遺世獨立的生活方式。
張和民說,雖然大多數時間,熊貓都是溫順的,但與許多獸類一樣,熊貓是一個領地意識很強的動物,倘若人類擅自進入他的領地,尤其是在懷孕期和育幼期,熊貓就會發(fā)起攻擊。在臥龍研究中心的飼養(yǎng)員,幾乎身上都有被熊貓抓傷咬傷的痕跡。
見人唯恐躲之不及的大熊貓也有示弱的時候,當大熊貓出現病痛或者其他意外狀況時,它就會親近人類并尋求幫助。1983年,張和民的帳篷里就來過一只熊貓,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它每天白天出去,晚上回來,完全沒有躲避之意。那時正是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熊貓需要食物。在秦嶺研究熊貓的北大教授潘文石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一只年老的生病的熊貓到村民家中尋求幫助,在治愈后對人類仍然依賴。
從黑白到“彩色”
在“津柯”每日平淡的生活里,只有吃食和睡覺兩件事,它并不清楚它和住在隔壁別墅的熊貓滬寶和武杰還肩負著其他的使命。它們即將作為國際科研合作的對象在今年3月份踏上前往新加坡的旅程。
“津柯”也不知道它們是國際上的動物巨星。
自1869年,戴維神甫將熊貓的標本帶入西方世界以來,無論是標本還是活體,熊貓走到哪里都會掀起巨大的轟動。
第一次在西方國家掀起 “熊貓潮”是在1937年,紐約市的露絲·哈克納斯將一只命名為“蘇琳”的活體熊貓帶回美國。人們像潮水似的涌向在展示“蘇林”的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曾創(chuàng)造了一日四萬人參觀的紀錄。而2005年在美國出生的“泰山”更是在YouTube網站上贏得了超過6位數的點擊量。
也許是因為熊貓憨厚,溫和的外形容易引發(fā)和平交往的聯想,也許是因為西方人狂熱的喜愛,無形中成就了大熊貓“外交大使”的角色。
大熊貓第一次與外交掛鉤是1941年。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關鍵時刻。當年11月,宋美齡贈送美國一對大熊貓。這是現代歷史上,政府間贈送大熊貓的開始。
1957年,大熊貓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以國禮贈送給前蘇聯。在1972年,熊貓在中美關系破冰之旅中亦起了重要作用,中國為表達善意,在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到訪的歡迎午宴上,周恩來指著“熊貓”香煙上圖案,示意要贈送熊貓。它們就是著名的“興興”和“玲玲”。
“興興”和“玲玲”為拱開中美貿易之門作出了貢獻。當時的海外觀察家評論:“那對大熊貓為美國人在冷戰(zhàn)后改變對中國的看法起到了顯著作用。于是以大熊貓作為國禮成為一種外交手段,被中國應用于和其他國家的交往中?!?/p>
“興興”和“玲玲”赴美之后,引發(fā)了“熊貓外交”熱。1972年11月,日本也獲贈了一對大熊貓,也正是在這一年,中日關系實現了正?;?。
1957年至1982年的22年間,中國先后向前蘇聯、日本、美國、朝鮮等9個國家贈送了23只大熊貓。法國一家媒體此前曾解讀由中國送往海外的大熊貓說:“當北京決定將熊貓送往一個國家時,這往往被解讀為是北京給予這個國家的一種榮譽?!?/p>
雖然,自1982年后中國政府宣布不再向外國贈送大熊貓,但是作為大熊貓繁育計劃的一部分,現在大熊貓仍需國際科研合作而遠赴海外。目前中國已經和國外共8個國家11個動物園建立了長期的繁育合作關系,有30余只大熊貓正旅居海外。
出國的熊貓們雖然可以享受包機,空運食物等尊貴待遇,但畢竟遠赴他鄉(xiāng),熊貓在初到國外期間,都需要時間來適應,也會出現短暫的水土不服。為確保熊貓能夠順利移居,海外的專家通常要多次前往臥龍進行學習。同時也會有專用飼養(yǎng)員和獸醫(yī)隨熊貓共同前往國外,直到熊貓適應當地的生活為止。
愛的難題
正如中國的許多事物一樣,熊貓在國外大出風頭以后,在中國的地位迅速攀升。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制外國人的捕獵活動。
也許正因為如此,大熊貓才得以幸存。
1953年成都動物園收養(yǎng)的傷病野生熊貓拉開人工飼養(yǎng)大熊貓的帷幕。人們希望通過人工圈養(yǎng)來補充瀕危的野生大熊貓。
雖然自1963年北京動物園成功人工繁殖一只大熊貓后,開始陸續(xù)有人工繁殖的大熊貓加入圈養(yǎng)的行列。但是人工繁殖大熊貓一直不順利,以至于1953年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反而一直要靠捕捉和搶救的大熊貓來補充人工圈養(yǎng)大熊貓的種群。
1983年冷箭竹大面積開花枯死,社會普遍認為熊貓將因饑荒而臨滅絕。政府下發(fā)文件表示要全力救護大熊貓,一首《竹子開花》的童謠唱響大江南北,拯救熊貓的呼聲波及全球。時至今日,張和民回憶當年的盛況仍唏噓不已?!翱吹街褡娱_花的地方有熊貓就沖上去搶救,有時候被熊貓咬得到處是傷?!?/p>
張和民所說的搶救就是將冷箭竹地區(qū)的熊貓集中捕捉到研究中心喂養(yǎng)。然而,后來的科學研究卻表明,竹子開花并不能讓熊貓滅絕,只是正常的自然規(guī)律。竹子每60年開花一次,但是在一個山系中,不同的海拔分布著不同的竹子。某一種竹子開花枯死的時候,熊貓會跟隨食物進行遷徙。竹子開花雖然會造成熊貓種群數量的減少,但這也是物種本身在進行一輪優(yōu)勝劣汰。只需要20年時間,熊貓的種群數量就會慢慢恢復。
拯救行動很快就息聲了。十余只在野外拯救的熊貓卻留在了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從1980到1990年的11年間,臥龍熊貓研究中心共從野外獲得18只大熊貓作為圈養(yǎng)研究使用,其間遷出4只(1雄3雌)。
雖然從1991年,臥龍研究中心就開始了大熊貓的繁殖攻關計劃。但是熊貓“發(fā)情難”“配種難”“育幼難”這三大難問題一直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繁殖困難”一度成為媒體宣傳報道的標題。給熊貓看“黃色”錄像,服用壯陽藥,人們?yōu)榱巳︷B(yǎng)熊貓繁殖想盡了一切辦法?!靶詿o能”“性冷淡”像個魔咒,緊箍在研究熊貓的科學家頭上。持極端進化論觀點的人甚至認為,繁殖能力如此底下的大熊貓就應該被自然淘汰。
攻關計劃一直持續(xù)到2002年才完成最終總結。在這10年間,張和民和他的團隊一步步通過調整飲食、生活環(huán)境、進行社會行為的培訓等系列問題,使熊貓的生活更加接近野生,順應自然規(guī)律,令人頭疼的“三難”問題竟自然而然的解決了。
2003年之后,臥龍研究中心的種群數量開始明顯增加,每年產仔達到十五六只,最高一年達到17只。
放歸之路
數量激增并不是人工圈養(yǎng)熊貓的真正目的,種群內無節(jié)制的繁殖最終的結果將是破壞熊貓的遺傳多樣性,真正需要數量補充的種群仍在山林中。
同時,中國人工圈養(yǎng)大熊貓的保護方式在國際上一直頗受爭議,很多西方國家的動物學家認為人工圈養(yǎng)與將熊貓關在監(jiān)獄里無異,甚至指責臥龍是“世界最大的熊貓集中營”。
將人工圈養(yǎng)的熊貓送回野外,是張和民心中一直憋著的勁兒。在種群數量穩(wěn)定后,2003年張和民就提出“野化放歸”的觀點,并且?guī)ьI團隊開始訓練第一只熊貓“祥祥”。
當年7月,祥祥進入了一期訓練場,那時“祥祥”正是跟“津柯” 現在一樣的年齡,同時入選的幾只大熊貓中,“祥祥”是最健壯的,也是唯一在整個圈養(yǎng)階段從未生過病的大熊貓。與其他同齡的小伙伴相比較,它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強。
為了讓祥祥獲得更好的體能訓練,特意安排了一個體育院校畢業(yè)的飼養(yǎng)員。訓練是艱苦的,祥祥要克服對窩頭的依賴,改變對人類的依賴。最痛苦的是戰(zhàn)勝寄生蟲,在第一年夏天,祥祥的嘴巴里,身上到處沾滿了水蛭??粗橄橥纯嗟哪?,張和民幾度心疼得掉下眼淚,心想 “不行就算了,不要培訓了,這要遭多大罪啊”。所幸,培訓并沒有因為人的心軟而中斷過,在每一個艱苦的時期,祥祥和培訓人員都咬牙挺過來了。
2006年4月,經過三年培訓的“祥祥” 邁出了籠子,一路小跑,頭也不回地消失在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山林中。
盡管在世界范圍內不乏關于瀕危野生動物野化放歸的嘗試,但像大熊貓這樣世界頂級大型獸類的野化放歸尚無成功先例?!跋橄椤弊罱K也沒有成為奇跡,次年2月,搜尋人員意外地在大雪覆蓋的“轉經溝”(地名)雪地上發(fā)現了“祥祥”的尸體。
張和民分析祥祥是與同類爭奪領地和食物中,從高處摔下造成內傷致死。
祥祥之死,令人心碎,張和民哭了,但野放訓練還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祥祥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與野化放歸同步并行的,還有優(yōu)生優(yōu)育計劃,這一方面為了優(yōu)化遺傳基因,另一方面,也為了提高后續(xù)的野放訓練中熊貓的狀態(tài)和體能。由雜合度更高的基因配對,生出的幼仔能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并且減少疾病發(fā)生。
張和民說,從2010年,臥龍研究中心開始嘗試新的熊貓的野化放歸辦法,只是這一次即將放歸的熊貓幼仔讓完全由熊貓媽媽培訓。由母獸育幼的方法是目前他認為的最好的辦法。
即使如此,張和民和他的團隊仍不清楚野化放歸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功,“畢竟野化放歸還沒有形成科學技術標準。”
在張和民眼中,“津柯”作為一只普通的圈養(yǎng)熊貓,也許這一生都無法有機會參與到野化放歸培訓中,這意味著它將無法回歸到它的祖先走出來的那片山林。它將和其他普通的圈養(yǎng)的熊貓一樣,或者背井離鄉(xiāng)到其他城市的動物園和那里的小朋友見面,直到終老,或者在臥龍大熊貓中心的養(yǎng)老院里走完生命的最后里程。而對于人類而言,讓“津柯們”真正回歸動物本身這條路卻一定要走,因為“它們畢竟屬于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