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橋
人類學(xué)中的“從孩稱”或“從子稱”的概念來自于泰勒 (Tylor 1889)所首創(chuàng)的teknonymy一詞,它由希臘語詞根teknon“孩子”和后綴onymy(來自于onuma“名字”)所組成,即“從孩稱”的名稱是從teknon+onymy(孩子+名字)而得名。弗雷澤的《金枝》中也早就描述了各種文化中從孩稱的情況 (Fraizer 1922:457),雖然他那時還未采用teknonymy一詞。此概念在格爾茨夫婦 (1964)闡述印尼巴厘島的從孩稱時得到了更詳盡的論述。實際上從孩稱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只是運用范圍不一樣,有的是面稱和背稱都用這個系統(tǒng),有的只是用于背稱。比如,雖然從孩稱在西方文化中很罕見,但是在某些場合背稱還是有的,如一個母親在幼兒園的門口吩咐自己的小孩說Give this to John’s mother“把這個交給約翰的媽媽”,因為此幼兒太小而不適合直呼約翰母親的名字。有關(guān)漢藏語系親屬稱謂的“從子稱”系統(tǒng)已有很多文章和著作做過專論或涉及過,如早年的馮漢驥 (Feng 1936)注意到了漢語親屬稱謂的矛盾,將平輩親屬稱作高一輩的親屬,如丈夫?qū)⑵拮拥男值芊Q作“舅”,妻子的姐妹稱做“姨”,而妻子將丈夫的兄弟稱作“伯”和“叔”,丈夫的姐妹稱作“姑”。他認為這種現(xiàn)象源自于“從子稱”。近年的周慶生 (1994)也對西雙版納傣語親屬稱謂作了比較詳細的描述,對其中的“從孩稱”進行了分析。鄭貽青 (1994)對廣西靖西壯語的“從子稱”也有所涉及。余光弘 (1998)和簡鴻模 (2004)對臺灣蘭嶼的雅美族的“親從子稱”進行了描述。但是,毛南族的這種“名從幼稱”則不一定與“子”有關(guān),它只與“年幼”有關(guān)。而且,這個文化現(xiàn)象對毛南族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目前,對類似于毛南名從幼稱這種習(xí)俗的文化功能尚缺乏描寫。下文將做個初步分析,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根據(jù)筆者在廣西環(huán)江縣的田野調(diào)查,毛南族存在著一個“名從幼稱”系統(tǒng),它適用于幾乎所有的非官方活動中,包括面稱和背稱。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個官方的漢名,用在填寫各種官方表格等,但是非官方的成年人之間的活動,特別是在毛南社區(qū)內(nèi)部,罕用漢名。它除了與上述所說的“親從子稱”有相同之處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其相似的地方是,將丈夫的弟妹稱做父親的弟妹,將妻子的弟妹稱做母親的弟妹,即“從子輩稱”,就是從兒子或女兒的角度來稱呼平輩的親屬,例如:
西雙版納傣語的“從孩稱”只用于平輩和長輩,而且這些稱呼是以自己的孩子作為參考點來稱呼別人。所以,自己沒有孩子則不能采取這種方法稱呼別人 (周慶生1994),如表二所示:
西傣的“從孩稱”稱謂系統(tǒng)其特點是“呼者取向”,即被呼者因呼者與呼者孩子的關(guān)系得名,如呼者無兒則該系統(tǒng)不成立,這一特征與許多漢族地區(qū)的稱謂情況相似。而表三中所顯示的毛南族的相應(yīng)系統(tǒng)的特點則是“被呼者取向”,即被呼者因被呼者與孩子的關(guān)系而得名,呼者是否有子嗣并不影響該系統(tǒng)的成立。毛南語的這個稱謂系統(tǒng)在對呼者和被呼者的限定方面與西傣也有所不同。在西傣的稱謂系統(tǒng)中,呼者的身份變化引起被呼者稱謂的變化。而與西傣相比較而言,毛南語的這個系統(tǒng)對呼者有無子嗣沒有限定,而對被呼者卻有限定。也就是說,此稱謂系統(tǒng)中的被呼者隨著自己的有無子嗣以及輩份增加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表三:毛南語的名從幼稱系統(tǒng)
從表三中可看到,所謂的毛南族的“名從最幼稱”是按照被呼者家庭中“最幼輩成員”來稱呼,即根據(jù)家庭中最小一輩的名字來稱呼。因為被呼者一增加子嗣就必須改名,所以一般來說是以第一個孩子的名字而得名。一經(jīng)改名,則不能再使用自己的名字,毛南社會中不希望別人直呼其名。毛南族有一個完整的稱謂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一個人的一輩子必須根據(jù)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多次更改自己的名字。從表三可看到,一個毛南人一生按毛南文化的要求一般要改十幾次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與臺灣蘭嶼的雅美族的稱謂不同的是,在祖輩,毛南族并不一定按長嗣來稱呼。臺灣雅美族的“親從子名制”共有六級稱謂。根據(jù)余光弘和簡鴻模的描述,臺灣蘭嶼的雅美族的有關(guān)稱謂系統(tǒng)可歸納為表四:
表四:雅美族的親從子名制
而毛南族對孫輩或曾孫輩的稱呼并不受子輩排行的影響。比如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如果自己有三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先有孩子的話,不管這個孩子是男孩或是女孩,自己就隨這第三個兒子的孩子的名字來稱呼,而不用等長子有了孩子后才從長孫稱呼。這種情況今后再也不改變。比如有的家庭在這第一個男孩子出世前,父親從長女稱為tε2?bjek8(父親+女孩)“女孩的父親”,祖父叫k??5bjek8(祖父+女孩)“女孩的祖父”,其他的家庭成員依此類推。這種稱呼一直用到生下第一個男孩并取名字叫“昆”,這時父親則改叫 tε2khun5(父親 +昆) “昆的父親”,祖父改叫k??5khun5(祖父+昆)“昆的祖父”,依此類推。此時,長女才取名字叫“秋”等。但是在有些家庭里,如第一個孩子為女孩,也有遲遲不給她取名的,而只叫她nu?4“小妹”或者?bjek8“妹妹”,直到第一個男孩子出生并取了正式名字后這個女孩才取正式名字。這是因為這個家庭里的成員想有一個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稱謂而不會由于女孩長大出嫁后再根據(jù)現(xiàn)有最小家庭成員來改名。
弗雷澤 (Frazer 1922:457)發(fā)現(xiàn),從子稱在某些情況下有所變通。在一個純粹的馬來社會里,如果一個人沒有孩子則根據(jù)他的弟弟的名字來稱呼。與之相應(yīng),毛南的“從幼稱”也包括了“從弟妹稱”。就是說除了長輩按晚輩的名字來命名外,家庭中最小一輩的成員的稱呼也可以遵循“從幼稱”的稱謂系統(tǒng)。那就意味著這個“幼”不但指“輩份小于被呼者”,而且包括“排行小于被呼者”。毛南族的從幼稱謂是由下而上呈輻射狀,其輻射源不一定是最小輩份的長子或長女,也可以是最小年齡的弟弟或妹妹。一個人如果有幾個子女的話,毛南人經(jīng)常地將自己的大兒子叫va:i4“哥哥”,大女兒叫vε2“姐姐”。初看上去這似乎是在教育年幼的弟弟妹妹如何尊重和稱呼同胞中的長者,但實際上不但被呼者弟妹在場時如此稱呼,在其它弟妹不在場的情況下也仍然如此稱呼他/她。如果這孩子到了生育年齡仍未有子嗣,甚至到了古稀之年,父母可能仍然會稱呼他/她為“哥”或“姐”。由于自家人從來不叫自己年長孩子的官名,以至于2004年譚姓家族的長老們在編纂家譜時遇到了困難:他們進行挨家挨戶的登門拜訪、收集資料時,很多毛南家庭的老人只記得自己的孩子為va:i4“哥哥”或vε2“姐姐”而忘記了他們的官方名字,這曾使家譜編纂人員頭疼不已。這些家庭里的父母將他們那些已進入中老年的孩子們?nèi)苑Q作“哥”或“姐”,是為了給無嗣的他們保留部分面子,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仍直呼其名在這個社會里是一大忌諱。唯一能為無嗣者挽回面子的社會稱謂是geononymy“從地稱”(Lee&Kim.1973:31-46)。毛南族成年男子在社交場合中在不知對方家庭背景的情況下有時采用其所來自地區(qū)來稱呼,如k??5ja:u6lu6“內(nèi)盧公”或者k??5h?1lj?k8“六圩公”等,即來自內(nèi)盧的男子或來自六圩的男子。
名從幼稱意味著毛南族的父權(quán)制只是在不久前才形成的。英語文化中的從父稱Jackson(杰克+兒子)“杰克遜”以及阿拉伯民族中的Osama bin Mohammed bin Awad bin Laden(歐薩馬·本·默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拉登的兒子阿瓦德的兒子默罕默德的兒子歐薩馬”是將自己的名字體現(xiàn)在父親的名字上,即本人的名字參照于父輩。這除了蘊含著家庭關(guān)系的歷史,它還顯示了父權(quán)的重要性。而毛南族的從幼稱tε2khun5“昆之父”則本人的名字參照于晚輩。這種親屬稱謂傾向于注重家庭的未來,沒有體現(xiàn)父權(quán)。而實際上,毛南人的父權(quán)相對于舅權(quán)的來說呈現(xiàn)出一種較弱的傾向。很多人的研究表明舅權(quán)在毛南族中仍很盛興。在毛南社會中的舅權(quán)實際上是母權(quán)的一種體現(xiàn)方式。它出現(xiàn)于母權(quán)漸衰而父權(quán)漸盛的過渡時期。
作為毛南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名從幼稱”反映了歷史上毛南族對本族群延續(xù)與擴展的強烈期望。若按馬林諾夫斯基的功能主義的觀點來分析社會習(xí)俗的功能的話,則某文化現(xiàn)象是為了滿足社會中各個體的種種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存在的,是一種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工具。而符號人類學(xué)家格爾茨也曾說過,他贊成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人類就是懸掛在被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并認為文化就是這張網(wǎng),而研究這張網(wǎng)就是闡釋文化現(xiàn)象的意義 (Geertz 1973:5)。韋伯的所謂意義網(wǎng)絡(luò)(webs of significance)實際上指的就是語言的概念系統(tǒng),人類則是受到這些概念的制約并按照這些概念框架來行事。其實,毛南族的“名從幼稱”就是毛南文化這張網(wǎng)上的一個結(jié)點,每個毛南人也會懸掛在上面。這個從幼稱系統(tǒng)是為了確保人丁興旺和族群延續(xù)而產(chǎn)生并存在的。毛南族聚居區(qū)位于桂西北地區(qū),該地為喀斯特地貌,地勢較高,降水稀少,加上雨水大都滲入地下河而流失,農(nóng)田的灌溉實為巨大挑戰(zhàn),這使得該地區(qū)農(nóng)牧業(yè)發(fā)展頗為困難,人們對生活和生存可以說是充滿了極度焦慮。處于不利環(huán)境中的族群往往對本族群的繁衍興旺顯示出更大的關(guān)注度。這種群體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中。最后甚至形成了一種馬林諾夫斯基概念里的社會工具,或者說變成了韋伯和格爾茨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一個結(jié)點,構(gòu)成了族群行為規(guī)范的一部分。
格爾茨 (1973:368-379)認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人的“從孩稱”的社會文化意義是“生育的重要性”。無子嗣的巴厘成年人不能參與重要社會活動,比如村議事會,有些無子嗣夫婦甚至被驅(qū)逐出群體外。根據(jù)格爾茨的研究,巴厘人的社會身份 (identification),即“從孩稱”,來自于生育,即他是否有后嗣。人的地位不是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的,而是來自于他的社會再生力 (social regenesis)。格爾茨對巴厘人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只有對社會的再生有所貢獻才被尊重,而且一個輩份多而少子的家族比輩份少但多子的家族受到的尊重要多。就是說,一個人并非由于他是誰的后代而是由于他是誰的前輩而受重視。這種命名方式說明了“從孩稱”是一種向前看的世界觀 (Ogawa Ryo 1992:26),一種期待群體繁衍不息的文化特征。
毛南族的“從幼稱”實際上確為一具有強大社會功能的符號系統(tǒng),它作為族群里的行為規(guī)范指導(dǎo)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毛南族的傳統(tǒng)社區(qū)交際中,一個成年人被稱作“某人之父/母”、“某人之祖父/祖母”代表著社區(qū)成員對其擁有子嗣的一種肯定。而若一個人到了中年如果仍被直呼乳名或漢語名字,則代表著對其無嗣狀況的否定,只是這種否定意義只是隱性而非顯性的。為了避免這種尷尬,人們都設(shè)法結(jié)婚生子。如由于特殊原因而在不惑或者知天命之年仍未能結(jié)婚生子,將會被族人另眼相看。這充分說明了毛南社會對社會再生產(chǎn)的重視。毛南族的一個家庭中如果增添的第一個后代為女性,則先不給她起名字,直到第一個男孩出生,從此各父輩祖輩才以此為依據(jù)而取名。這表明了毛南人的社會地位跟生男生女有很大關(guān)系。這個推斷在毛南族的另外一個文化現(xiàn)象中也得到了證明。比如,毛南族的另一個傳統(tǒng)文化組成部分“肥套”間接隱含著毛南族對家族延續(xù)的重視。所謂“肥套”就是做道場之意,是一對夫婦結(jié)婚有子后對萬歲娘娘做的還愿儀式。傳統(tǒng)上這種儀式在毛南族中是強制性的,只要婚后有子,人生的一輩子必須要做一次。按傳統(tǒng)習(xí)俗,毛南族人結(jié)婚時對神靈口頭許愿,希望早生貴子,新房門框上掛起紅布條,象征搭起了“紅橋”,祈求萬歲娘娘通過它來向新婚夫婦送子。許愿送子亦稱“求花”,而“花”即孩子。不久后如有孩子必須向萬歲娘娘還愿。傳統(tǒng)上,還愿活動以18頭牲畜來敬萬歲娘娘等諸神,如因經(jīng)濟等原因未能舉行該儀式,則下代必須補做,且牲畜數(shù)量需翻番。而如推至第三代才做,則牲畜數(shù)量再翻番,即72頭 (蒙國榮等1988:167)。這足以看到毛南族對結(jié)婚生子的重視。另外,主持還愿儀式的師公必須是已婚且男女后嗣雙全。有無子嗣的社會地位差別與格爾茨所報告的巴厘人的情況相似。這反映了毛南族從幼稱的文化功能是為了保持或促進社會團結(jié)和穩(wěn)定。
毛南族的“從幼稱”作為一種文化結(jié)構(gòu)起到社會控制的作用。親屬稱謂本來只是在一個家族范圍中各種權(quán)力和義務(wù)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這些社會關(guān)系發(fā)生變化之時稱謂也隨之產(chǎn)生變化。但是這個稱謂系統(tǒng)一旦建立起來則會對社會成員的行為產(chǎn)生強大的制約作用。毛南人成年以后都期望采用這個系統(tǒng)來稱呼自己,這是自己在家庭或社會中建立威信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作為一個有后嗣的長輩出現(xiàn)在其他社會成員的面前是很重要的。弗雷澤描述了印度尼西亞的西里伯斯島 (印尼蘇拉威西島之舊稱)上的土著人一般不直呼成人的名字,而是先問他孩子名,然后稱他為“某孩子爸”(Frazer 1922:457)。在毛南地區(qū),一個外村人來到村子里時,村民們一般在聊天中經(jīng)常借故先問他孩子多大、叫什么名字,以方便稱呼他為“某某的父親”等。如果這個人年齡較大就先問他的孫子多大了、叫什么名字等等,以便能叫他“某某的祖父”等。這在某種程度上呼應(yīng)了韋伯的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決定社會行為的假說。毛南族的從幼稱迫使人人必須生兒育女,如果有的人年齡已大而仍未有后則設(shè)法收養(yǎng)一個孩子,以便自己能改名為“某某的父親”,然后是“某某的祖父”。否則自己便一直被村里人直呼其名,這對一個中老年人來說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如果像英國人那樣一輩子都可稱作John的話,則無需像毛南族那樣因此而被迫收養(yǎng)一個孩子。這個稱謂系統(tǒng)的社會控制作用可見一斑。
總之,毛南族稱謂系統(tǒng)總的原則是“被呼者取向”,不同的輩份之間被呼者以最幼輩份作為基準點而獲得稱呼;同時,在同輩份中被呼者又以最年幼同胞為基準點而得名。毛南傳統(tǒng)文化要求人們必須以從幼稱來稱呼其社會成員,這使得每個社會成員設(shè)法在一生中多次改變自己的名字以便融入社會。這促使毛南人設(shè)法結(jié)婚生子,保持毛南社會的再生產(chǎn)。如因某種原因而無嗣則須以領(lǐng)養(yǎng)來代替,滿足社會的期待。這是文化結(jié)構(gòu)反過來制約社會行為的一個例證。毛南族的稱謂系統(tǒng)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1]Feng,H.Y.:Teknonymy as a Formative Factor in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J]American Anthropologist.January-March,1936,Vol.38(1):59-66.
[2]Frazer,James George:The Golden Bough(1922).Seattle:PublishingOnline.2001.
[3]Geertz,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s.1973.
[4]Geertz,Hildred and Geertz,Clifford:Teknonymy in Bali:Parenthood,Age-Grading and Genealogical Amnesia.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Vol.94,No.2(Jul.- Dec.,1964),pp.94-108.
[5]Lee,Kwang-kyu and Kim,Youngsook:Teknonymy and Geononymy in Korean Kinship terminology.Ethnology.1973.12.3:31-46.
[6]Ryo,Ogawa: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Personal Names.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34.1992.
[7] Tylor, Edward Burnett:On a Method of Investigating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Applied to Laws of Marriage and Descent.J.Anthrop.Inst.,1889,18,pp.245-69.
[8]簡鴻模.雅美族傳統(tǒng)命名儀式與天主教嬰兒洗禮儀式之比較——以蘭嶼朗島部落為例[J]天主教輔仁大學(xué)網(wǎng)站.2000.
[9]蒙國榮,譚貽生,過偉.毛南族風(fēng)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
[10]余光弘.臺灣蘭嶼雅美族”(THE YAMI ON BOTEL TOBAGO)中央研究院網(wǎng)站.1998.
[11]鄭貽青.靖西壯語親屬稱謂探究[J].北京:民族語文1994(6).55-56.
[12]周慶生.傣族親屬稱謂變體[J].北京:民族語文1994(4).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