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
目前,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英語教學走入了一個片面追求高分的誤區(qū)。師生的重點、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分數(shù)、應對高考上。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讀寫能力領先,聽說能力滯后”的現(xiàn)象。因此,如何培養(yǎng)、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使他們能活學活用書本知識,增強口頭表達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二、運用“交流一互動“教學模式,融合英語口語和聽力教學
1.教師啟動——“交流—互動”的前提
在“交流—互動”的教學中,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發(fā)為基礎的。教師在講授新課前要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在講授較難理解或比較枯燥的課文前,先向學生介紹一下有關背景知識并提出教學要求,為學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做好引導工作,給學生指定預習范圍,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2.小組討論——“交流—互動”的主體
在學生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小組可由2人自由組合,或指定由4人(優(yōu)等生1人,中等生2人,學困生1人)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要重新組合,永遠保持“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小組構成。在課堂上,小組交流一般控制在15分鐘左右。其形式是:各小組的成員就教師所布置的任務用英語進行討論,進行交流、探討;然后在小組內(nèi)選出一位成員代表小組發(fā)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進行巡視、參與;如學生遇上生詞不能表達,教師可適當做指導,但不能講解、包辦過多,要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運用集體的力量,相互學習、團結互助來完成任務。
3.組際交流——“交流—互動”的關鍵
在小組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學生一起交流。教師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fā)言。匯報該組的交流成果,其他各組認真聽取發(fā)言,做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教師進行提問。這樣,不僅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交換各自的看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語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更得到了發(fā)揮。
4.練習評定——“交流—互動”的檢測
在組際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教師不急于下定論,而是采取全班講座的形式,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問題。
“交流—互動”教學采用當堂檢測教學效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三、“交流一互動”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每日演講
教師根據(jù)每個單元的主題在課前指定幾個話題,讓兩位學生自由組合為一組,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在課前找好資料,相互討論并選定一個話題,然后由其中一位學生上臺進行演講。在演講完畢后,由該生或教師進行提問,抽取同學回答,并且分別對演講的學生和回答問題的學生記分。
2.即時復述
即時復述是一個鍛煉說者口語和聽者聽力的好方法。因為說者只有盡量表達清楚了,聽者才可能復述。而聽者只有認真聽并用心記了,才可能將說者的本意表達正確、完整。比如在第一堂新課時,學生之間還不熟,相互了解還不夠。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即時復述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教師布置學生兩兩之間先相互自我介紹(可以自由組合,并且可以進行多次組合),介紹內(nèi)容包括姓名、性別、外貌特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以及一個與自己性格特點有關的小故事。10分鐘后,教師抽取一位學生,讓他以第三人稱的形式復述其中一人所說的內(nèi)容。復述完后,讓大家根據(jù)復述內(nèi)容猜猜“他”是誰。這種方法,既能讓學生間相互了解,又進行了聽說結合的訓練。
3.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是一種較高層次運用語言的方法。它要求表演者不但能用英語會話,還要能夠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表達出一個主題。因此,指導學生表演小品、短劇可以被看做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契機。具體方法是:教師首先將學生分為多個四人小組。讓學生根據(jù)情景展開想象,進行組內(nèi)討論,編排小品。然后教師從中選出較好的幾組上臺表演。學生這方面的想象力及表現(xiàn)力非常好。在教學中通過這樣的形式,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投入學習,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融入豐富、真實、自然的語境中,讓學生有目的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從而鞏固和加深對語言的掌握。
參考文獻
[1]劉麗平.高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探究[J].教育探索,2007(10).
[2]劉鵬輝,李乃乾.互動式多媒體課堂教學研究[J].教育探索,2006(8).
(責任編輯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