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實施以來,傳統(tǒng)的“滿堂灌”被否定后,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許多教師走下講臺,以示民主;讓學生放羊,自主討論,以體現(xiàn)主體性。那么,如何優(yōu)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呢?筆者總結其中的幾點如下。
一、加強朗讀,激活思維
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朗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的能力。如何指導朗讀已有很多論述,這里說明的是在朗讀活動中為了使學生的思維顯性化,應該采用點評式的朗讀方法。如,講授朱自清的《春》時,要求先聽讀,感受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接著再自由朗讀,最后讓學生把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或一句,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并說明理由。聽讀和自由朗讀是要求學生用直覺和靈感思維對課文進行整體感悟。學生的回答異彩紛呈:“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睉撟x出喜悅盼望的感情,因為作者對春天是喜歡的,這又是文章的第一段,所以是喜悅和盼望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睉摪选澳勰鄣模G綠的”讀得慢些,輕一些,讀出小草的質感;“偷偷地”讀重了,才能顯示小草不經意就已經長出來的感覺。學生用點評式的朗讀方法把自己對文章的思考結果呈現(xiàn)出來,而這些思考是學生初讀文章時敏銳、快速地捕捉到的,這恰是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的顯現(xiàn)。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在朗讀時應聲情并茂地讀,且對其中的個別語句進行點評的活動其實是帶著思考的,是一種思維的活動。
二、引導學生,理解感知
新課標中對教師提出要求,“教師是師生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由此可看出,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不是減弱了,而是大大增強了。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引導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整體的感知,也叫“直覺”、“初感”。它在閱讀活動中表現(xiàn)為對作品的整體直觀把握。整體感知符合學生閱讀的認知規(guī)律,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構,也是把握作品內蘊的必然要求。完形心理學要求人們在閱讀一篇作品時,“不可入手就微觀某個局部而去肢解作品,而應當首先從整篇作品出發(fā),把作品視為一個格式塔,即知覺整體,在足夠的時間里認真欣賞、揣摩、玩味,從而直接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藝術營構技巧等等”。學生只有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才會獲得閱讀的正確方向,把握主旨。學生面對一篇新課文,會產生一睹為快的心理需求,這時教師可設置“這篇文章寫了些什么,你對這篇文章有何感想”這類問題促使學生整體閱讀文章,快速進入文章,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感情基調等。這種從整體出發(fā)的直覺是充滿生機的。
其次,局部分析,注意細節(jié)。經過初步的感知,學生對課文有了宏觀的把握,但要更準確、更深刻地把握主旨,還需進行局部的分析,把握細處。這當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品味詞語尤為重要。品味詞語,要從詞語的意義入手。在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課文中詞語的意義,品味其滋味,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不能按詞語的字面意義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體會一個游子孤獨漂泊異地的感受:在牛羊回圈、人兒回家的團圓時刻,自己仍在蕭瑟的秋風中寂寞的古道上向著遠方漂泊,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使人撕心裂肺肝腸寸斷呢!用“斷腸”來修飾游子,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質疑問題,發(fā)現(xiàn)難點
當學生預習文本時,必然會對文本產生很多疑點與難點,并有所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的過程,就是獲得知識,交流體會,豐富和加強內心感受的過程。
如,學生研讀《“兩彈”元勛鄧稼先》一文時,就會思考:為什么楊振寧會為兩彈一星沒有外國人的加入而熱淚盈眶?他與鄧稼先誰的思想更崇高?這些問題體現(xiàn)了教學情感目標實現(xiàn)的基本點、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從而決定學生是語文教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主體。傳統(tǒng)教學中,語文教師一本教參進課堂,教學重點、難點只是個人總結,或根據教參書中要求提供,有些教師也只是在講授教學內容時,加入了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并沒有注意學生的著眼點。這樣的教學以書本為本,忽視了學生個體的感受。通過學生質疑問題,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探查點,通過學生的主動發(fā)現(xiàn),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困惑,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課堂的主動權就掌握在學生手中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的目的更明確,教學效果也更好。
四、尋找切入點,細讀文本
眾所周知,觀賞一幅畫,先整體欣賞,然后再去細品線條、色彩。同樣,文章之美也是一個整體。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細讀也應該像賞畫一樣,做到既見到眾木之林,又見林中之木。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細讀”。所謂“細讀”,就是仔細地閱讀。但是,文本如何細讀?該從哪里入手呢?顯然,細讀需要尋找一個切入點,找到一個突破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找準進入文本的切入點,從某一關鍵詞句、某一重點段落、某一結構特點等角度入手。根據文本選擇恰當?shù)那腥朦c,輕輕邁進文本,然后仔細推敲、細細琢磨,品味言語背后的內涵,發(fā)掘文本的核心價值。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師生敞開全部生命擁抱語文,追尋生命之真,體味生命之善,凝練生命之美,最終實現(xiàn)生命的成長與發(fā)展。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