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早至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萬多年),人們就已經(jīng)萌生了“入土為安”的觀念。直至今日,土葬依然是我國最常見的喪葬方式。然而,對于客死他鄉(xiāng)的游子,“落葉歸根”可能只是種奢望了。不過,在湖南,傳說有一種特殊的方法能實現(xiàn)這種奢望——這就是“趕尸”,一種傳說中可以驅(qū)動尸體行走的法術(shù)。
據(jù)當?shù)匾恍├先藗髦v,很多年前,如果你走夜路,碰巧便會遇見在山道上搖搖晃晃行走的一隊尸體,尸體都披著寬大的黑色布衣,被一根草繩串在一起,個個面色煞白,好像石灰的顏色。有些尸體頭上還戴著高筒氈帽,額上貼著畫符的黃紙。這些尸隊都由前面一個手執(zhí)鈴鐺的人帶領(lǐng),尸體隨著鈴聲前進。搖鈴的人便是傳說中的趕尸匠。
趕尸匠手中的鈴鐺俗稱攝魂鈴,由于尸隊只能在夜間趕路,趕尸匠在行走時搖動鈴鐺,除了引領(lǐng)尸隊外,還有讓趕夜路的人聽見鈴聲趕快避開的作用。尸隊投宿的店叫尸店,一般都不會見到主人,但趕尸匠在臨走時,總會將住店的錢留在店中。而主人也只在月初或者月底去店中收錢。這些早已成為過去。現(xiàn)在,讓我們走近湘西這塊美麗而神奇的土地,去探詢趕尸的千古之謎。
“狐死正首丘”,中國人特別眷戀自己的鄉(xiāng)土。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jīng)常流行,生活條件壞到極點,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鄉(xiāng)土觀念極重,可又沒一個是有錢人,在那上千里或數(shù)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運尸出山,達到回鄉(xiāng)安葬的目的。
怎么辦呢,唯有徒步行進才是經(jīng)濟之策,盡管費時勞力,但卻費用低廉。于是,“吆死人”這種七十二行以外的職業(yè)便應(yīng)運而生。
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尸這一行業(yè),學這門技藝者必須拜師取經(jīng),方可得到公認,行走江湖,而且要具備三個條件:一、膽子大。夤夜與死尸打交道,恐怖指數(shù)極高,若沒有一定的膽識絕對干不了。二、身體好。在外風餐露宿,除了身體素質(zhì)過硬,還得有一身力氣。因為尸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尸體爬不上去,趕尸匠就得一個一個背或扛。三、面相丑。相貌要丑陋得人見人憎為妙,讓人一瞧就害怕,沒有回頭率,與此職業(yè)相匹配,使對方感到神秘莫測,毛骨悚然,直至嚇得落荒而逃,以圖保密和安靜。
趕尸匠的行頭十分特別:他不管什么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套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畫有陰陽八卦圖案的青布帽,腰包掖著特制的“符” 。
關(guān)于趕尸的解釋很多,大致來說,有如下幾種:
咒符說
這種傾向于神秘主義的說法認為,趕尸這種法術(shù)屬茅山術(shù)祝由科,在某些書籍和傳說中甚至列出了詳細的做法。例如有些資料中提到,法師要用辰砂放在死者的腦門、背心、心窩、手心、腳心七處以鎮(zhèn)七魄,填入耳鼻口以封三魂,再用神符壓住并用五色布條綁緊,并且用神符護住尸體頸部,配上咒語,尸體就會站起來隨法師離開,一路穿州過省夜行曉宿,直奔家鄉(xiāng)而去。
抬尸說
在臺灣《怪力亂神》電子報上,提供了一種比較符合電影表現(xiàn)的解釋。這種解釋是說,運尸人將尸體垂直地固定于兩根竹竿上,像抬轎般運送尸體。具體的做法是將竹子在尸體腋下穿過,并將手臂緊緊捆綁在竹竿上。尸體穿著寬袍大袖的壽衣,遮擋住了竹竿,在夜里遠遠看來,就像是一隊僵尸雙手伸直在前行。加之竹子是有韌性的材料,在承載重物時會因竹竿彎曲受力而上下晃動,連帶著,直立的尸體就像是在跳躍一般。
背尸說
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起源于解放初兩個解放軍戰(zhàn)士的經(jīng)歷。在這種說法中,趕尸者實際上是輪流背著尸體趕路,借著夜色和寬袍大袖的掩護,故弄玄虛。不過這的確是重體力勞動,非一般人所能為也。而且,這種方式對于尸體防腐的要求比較高。
分尸說
這是一種有點“商業(yè)欺詐”性質(zhì)的活動。在吉首大學文學院陸群教授撰寫的《湘西趕尸》一書中,曾經(jīng)提到這種運送尸體的方法。趕尸人將尸體肢解,把頭顱和四肢裝在背上背負的箱子內(nèi),而撒紙錢、提燈籠、半夜趕路等等古怪行徑只是障眼法。同樣的,這種方法也對防腐技術(shù)要求很高。
許久以來,趕尸的真相被屏蔽在湘西的大山里,事實上此業(yè)已遭世人淘汰,歷史也會遺忘它么?湘西趕尸,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shù),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shù)陌褢?,也許僅僅是一段聳人聽聞的傳奇,也許其中有我們所不了解和認識的科學……是耶非耶,盼讀者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