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一個學生向季羨林借書。那是一本極其珍貴的孤本古籍,借閱中如有損壞后果不堪設想。季羨林又不忍心拒絕,于是他對學生說:“你過一個禮拜來取書,好嗎?”學生高興地走了。
一個禮拜后,學生如約而來。季羨林給他一疊厚達幾百頁的裝訂得整整齊齊的信紙,說:“很對不起,我不能將原本借給你,是因為原本太珍貴了,我打算以后將它捐給國家。現(xiàn)在這本書我概不外借,我怕萬一被人損壞,以后對國家不好交代,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我給你的是我的手抄本,盡管看起來有些麻煩,但基本上一字不錯,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p>
讀完這個故事,捫心自問,你想過對國家有個交代嗎?
如果官員想著對國家有所交代,就不敢徇私枉法,假公濟私。如果商人想著對國家有所交代,就不敢制假售假,坑害人民。如果人人都想著對國家有所交代,何愁社會不凈?何愁繁榮昌盛?何愁國富民強?
季羨林,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他的胸懷和成就,不是普通大眾所能望其項背的。但我們可以學習,改進自己的人生。
季羨林一生坎坷,特別是“文革”期間,住牛棚挨批斗,受到了“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殘酷迫害。文革后,季羨林說:“無論對哪一種人,我都沒有進行報復,事實俱在,此心可質(zhì)天日!‘文化大革命’后,我恢復了系主任,后來又‘升了官’,在國家權(quán)力機構(gòu)中也‘飛黃騰達’過,我并不缺少報復的能力?!?/p>
可能正是由于季羨林寬廣的胸懷、善良的品質(zhì)和對國家有所交代的責任,才成就了他事業(yè)的輝煌?,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想得更多的是對自己、對家人、對小圈子有所交代。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應該想想對國家和人民的交代。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我們的人生也將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