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何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師和學生都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把握教學的精髓,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高中數學;幾何教學;教學思考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高中教學而言,亦是如此.教師只有根據教學規(guī)律,在滿足教學要求的基礎上,事先制定好教學策略,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學策略作為教學的總綱領,決定課堂的發(fā)展方向,也決定教學的質量.特別是對高中幾何教學而言,更是如此.高中幾何對學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根本無法掌握幾何知識,沒有正確的認知途徑根本不可能解決錯綜復雜、形式多變的幾何問題.
一、以猜想代替預設生成
眾所周知,高中幾何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其難度相對初中階段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學生而言,要想在幾何部分有所作為,就必須對問題的本質有清晰的了解.而把握概念和定理,自然是認識幾何問題、解決幾何問題的基本前提.部分教師對概念定理的教學,習慣于預設生成,先提出概念或者原理,再按照教程案例的編排進行教學,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認識概念和定理,盡管這樣的教學方式包含了引導學生推理的過程,卻忽略了教學的實用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形成較強的記憶點.
筆者認為,在幾何概念和定理的教學中,可以以猜想作為引導,讓學生從一系列具體的實例中,將概念和定理推導出來.
如在“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問題1 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棱BB1與底面ABCD垂直,觀察BB1與底面ABCD內直線AB,BC有怎樣的位置關系,由此你認為保證BB1⊥底面ABCD的條件是什么?
問題2 如何將一張長方形賀卡直立于桌面?
問題3 由上述兩個實例,你能猜想出判斷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的方法嗎?
最后,筆者再引導學生提出猜想: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二、動手實踐,證明定理
事實上,在高中數學中的空間幾何部分,要求從學生對空間幾何體的整體進行有效的觀察,一方面要掌握平面表示立體圖形的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要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的途徑,歸納、理解幾何的相關概念和定理,同時還需要對其中的部分結果進行論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證明猜想.
在前面猜想的基礎之上,筆者再引導學生通過折紙實驗進行實踐驗證.
實驗過程 過△ABC的頂點A翻折紙片,得到折痕AD,再將翻折后的紙片豎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與桌面接觸),進行觀察并思考.
問題1 折痕AD與桌面垂直嗎?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與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問題2 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關系發(fā)生變化嗎?(即AD⊥CD,AD⊥BD還成立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驗狀況進行引導和評估.學生在折紙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垂直”與“不垂直”兩種情況,此時,教師就需要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找到“不垂直”的原因,最終,能夠發(fā)現垂直的條件——折痕AD是BC邊上的高.此外,假如有條件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動態(tài)演示,觀察模擬實驗.最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按照“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個平面”進行合情推理,同時歸納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三、質疑猜想,深化認識
當然,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反思.比如,教師可以以問題導入:如果一條直線與平面內的兩條平行直線都垂直,那么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嗎?其實,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會發(fā)現,因為兩條平行直線也確定一個平面,所以很多學生會就此提出疑問.筆者的做法是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模型(三角板)來驗證,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當然最好是采用多媒體演示確認,這樣通過直觀的演示就很容易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兩條”“相交”這兩個基本因素,不可或缺,加深學生的記憶深度.
四、結 語
事實上,本文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實例,即利用學生最熟悉的長方體模型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且成功地把“與平面內所有直線垂直”轉化為“與平面內兩條相交直線垂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猜想、推理,同時進行相應的動手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并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交流,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