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會臺灣館天燈主題,勾起了我兒時有關(guān)天燈的回憶。
天燈,在我的故鄉(xiāng)江蘇丹陽稱諸葛燈,又稱氣燈,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打氣的煤油燈盛行稱氣燈,故就改稱天燈了。
天燈糊制和放飛是需要技巧的,那時能掌握這項技術(shù)的人很少,故能為此者一定會深受大家特別是年輕人的尊崇和追捧。我一個舅舅也曾學過制作天燈,一次為我扎制,一連試了十多個,最后才放飛成功一個,可見制作和放飛的難度。
那時放飛的天燈上,一般都繪有觀音、財神或福祿壽星彩像,有祈?;蚯筘?shù)囊馑?。我故鄉(xiāng)也是人才薈萃之地,不少人就在天燈上寫謎語或楹聯(lián)的上聯(lián)供人猜對,如果撿到天燈的人,能猜對出來,放飛人必定會熱情款待對方,并借此結(jié)為好友。更有人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寫在天燈上,把心靈的歡樂與浪漫放飛到天空里。
我清楚地記得一次有人在天燈上寫著“待月西廂一寺空/張生取救去求僧/崔鶯失去佳會期/只恨紅娘不用功(宋代字謎)?!卑岩粋€西廂故事概括成四句詩,真是絕妙。王實甫的《西廂記》成于元代,難道西廂故事在宋代就流行了嗎?我不得而知。后來,有人花很長時間,終于猜出謎底是安徽的“徽”字。還有一個天燈上寫著十條上聯(lián),其中有一條為“水、冷、酒一滴、二滴、三滴”。當時好多人對出許多下聯(lián),但放飛人看了都說不對,并告訴大家,這是古代一個絕代才女出的征婚上聯(lián),只有對出下聯(lián)的人才配娶她,據(jù)說一直到她死也沒有人能對得出,她也就一直沒有嫁人,那個上聯(lián)最后寫在了她的墓碑上。還有化龍村的一個青年在天燈寫了自己的年庚征婚,居然還真有一女愿以天燈為媒喜結(jié)連理,據(jù)說他們婚后特別幸福美滿。
抗戰(zhàn)時,我故鄉(xiāng)淪陷,不屈的民眾與日寇的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有人把天燈也作為宣傳工具。記得那時我們農(nóng)村的孩子,白天上學或幫做家務及農(nóng)活,晚上都會到打麥場上在月光下做游戲或唱兒歌。有一首兒歌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管文蔚真嗨威/回馬管山殺倭寇/嚇得惡神東關(guān)鬼/烏龜殼里縮了頭?!边@首兒歌就是天燈上的,當時這首兒歌傳得很廣。有的天燈上還寫著口號:“打倒日本鬼子!新四軍回來了!”極大鼓舞了民眾的抗日斗志。
筆者的名字也與天燈相關(guān)。我出生在農(nóng)歷五月初八,正當仲夏,與“秋”字毫不相關(guān),當時我父親去麥田施肥撿到一個天燈,上面寫著“秋云放雨靜山林/萬壑崩湍共一音/欲記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辈懼垎栠@首詩的作者和詩名及這首詩的現(xiàn)實意義,答對送來愿結(jié)友同行。父親原是鄒韜奮讀書會的會員,上海淪陷,為躲避日偽的緝捕,逃到老家,家里藏書頗豐。他在《十八家詩鈔》上查到這首詩是宋代王安石的,詩名“秋云”。他帶著答案按指定地址去會見放飛人。放飛人是一位在法國學醫(yī)回國就醫(yī)的醫(yī)生。是他在一個叫后張村的地方請高手幫他放飛的。父親和他結(jié)緣一見如故,并在他的家里住了三天,兩人縱論抗日大計,確信中國人民團結(jié)起來,做到“萬壑崩湍共一音”時,勝利必將是中國人民的。倆人盟誓一起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自己的貢獻。也是醫(yī)生建議我名為“秋云”,寄托能“賴傳悲壯”的希望。
我想天燈也應是我們民族文明的綺麗瑰寶,它本身就是一種心靈追求的文化,抗戰(zhàn)期間這些天燈故事,充分揭示了文化的力量。只可惜,不知道從哪一天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天燈從我們生活中消失了,我們的文藝作品或影視作品也沒有提過它,今我將這些往事奉告諸君,不會沒有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