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息肉變身大腫瘤
王先生躺在病床上,雖說他早上接受的直腸癌手術很順利,不僅把直腸腫瘤切除了,還保住了肛門,但他還是追悔莫及:手術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只怪自己錯失了良機。
原來,3年前王先生大便次數(shù)增多,行結腸鏡檢查時已發(fā)現(xiàn)直腸上段有一顆息肉,約0.8厘米大,病理化驗為腺瘤性息肉。當時醫(yī)生建議行息肉切除手術,但王先生因為工作較忙,且認為一顆小瘤子沒什么大不了,就沒放在心上。
就這樣一拖再拖,3年過去了,他發(fā)現(xiàn)大便經(jīng)常有暗紅色血,趕緊到醫(yī)院,再次行結腸鏡檢查,才知道原來的小息肉已變成了大腫瘤——直腸癌!
腸息肉,離腸癌有多遠
看到王先生的驚險經(jīng)歷,不少檢查發(fā)現(xiàn)有大腸息肉的人恐怕會心有疑慮:自己離腸癌還有多遠?
大腸息肉是指長在大腸黏膜層的贅生物,包括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其他良性腫瘤。
目前研究表明,80%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而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也有癌變可能。因此,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關系密切。
大腸癌可怕,但大腸息肉并不可怕。息肉癌變的演變期較長,只要摘除大腸息肉,就切斷了腸癌的重要演變途徑。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遠離了腸息肉,就大大遠離了腸癌。
早防早治,防“癌”于未然
既然知道了遠離大腸息肉的重要性,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在生活中,平時飲食起居要多吃蔬菜,少吃肉,多吃新鮮食品,少吃腌制品;要多活動,少熬夜,戒煙酒,同時保持良好心態(tài)。這些對減少大腸息肉、大腸癌的發(fā)生有著積極的意義。
高危人群(有腸癌家族史者)及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無疑是發(fā)現(xiàn)大腸息肉最可靠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大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后,應把握好時機治療,這是防治大腸癌的最有效途徑。
目前,結腸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治療方法。除了極少數(shù)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tài)明顯惡變或數(shù)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
對比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而言,結腸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yōu)勢。比如說,開腹手術后,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結腸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10~1/5。再者,結腸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基本無損傷、無痛苦,除此之外,還具有術后并發(fā)癥少等諸多優(yōu)點。
切除息肉后,復查不能少
要提醒的是,大腸息肉切除后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它有可能復發(fā)、再發(fā),所以不要掉以輕心,必須定期隨訪,進行結腸鏡檢查。
一般認為,單個腺瘤切除術后的第1年接受結腸鏡檢查1次,第2年再接受結腸鏡檢查1次,如連續(xù)2次檢查陰性者,則每3年再檢查1次。
至于多個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厘米,伴有不典型增生者,則術后3~6個月行第1次結腸鏡檢查,陰性者每1年檢查1次,連續(xù)2次陰性者則改為3年1次,隨訪時間不少于15年。
據(jù)《家庭醫(yī)生》
編輯/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