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可見興趣對學習的巨大作用。何謂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索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它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內在趨向性和內在選擇性。人們在從事感興趣的活動時,總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愉快的情緒體驗。當一個學習者對某一學科產生了興趣,他總是積極主動而心情愉悅地去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
一、創(chuàng)設適當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
現(xiàn)實是一部百科全書,記錄了所有的事物。在語文教學中,由于漢語本身具有的趣味性特點,再結合實際生活運用真實事物創(chuàng)設適當的教學情景必不可少。特別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善于幻想,反對現(xiàn)實所見。而情景的創(chuàng)設會讓他們產生無限遐想,在他們心中會有無數個為什么,要想弄明白這些問題,只有跟隨老師去探索。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鉆進老師設置的“圈套”。比如《背影》一文,許多老師喜歡用感情的抒發(fā)來下手,特別是親情方面的東西,雖然合情合理,但學生很茫然,因為感情是很抽象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有通過心去感悟才能體會。這時如果把抽象的感情變得具體一點,或許效果會好得多。我試著把情景這樣設置:“同學們知道朱自清嗎?”大家回答:“知道?!币驗閷W生以前學過朱自清的文章,所以對朱自清并不陌生。之后又問:“那你們誰知道他爸爸的脊背是怎樣的嗎?”學生嘩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七嘴八舌。我接著說:“我們不僅要看他爸爸的脊背,還能知道他爸爸的影子?!苯Y果,這節(jié)課效果極佳。所以,情景創(chuàng)設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關鍵。
二、教學主體上,教師要有張揚個性、激情教學的素質
“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關鍵在于語文教師。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雙邊過程,教師起主導作用。”而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還依賴于教師個性的張揚。個性通常是指一個人具有的比較穩(wěn)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總和,個性心理特征調整著個體心理過程的進行并對他人產生著影響,在語文教學上,教師的個性對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實踐證明,教師個性的張揚,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個性的張揚包括靜態(tài)的個性張揚和動態(tài)的個性張揚。靜態(tài)的個性張揚是指積極的情感、堅強的意志、濃厚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等在教師身上內在體現(xiàn)的外化。動態(tài)的個性張揚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和行為發(fā)揮。學生都是十分關注自己的老師,每一個學生在潛意識里對老師都有一種期待,因此,教師無論是靜態(tài)個性張揚還是動態(tài)的個性張揚,都對學生的視覺和思維產生強烈的震撼,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好奇,激起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欲望。
首先,教師要自己努力,自我完善,增強自我修養(yǎng)意識,這是最根本、最關鍵的。教師要主動地自我教育,健全良好個性;要努力地完善自己,積極展示良好個性;要注意發(fā)揚民主,充分發(fā)揮個性影響力。
其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要重視和尊重教師個性,給語文教師創(chuàng)造健康、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
再次,積極開展語文教師的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有條件的話還要對語文教師進行必要的心理測量,使語文教師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便于有目的地調節(jié)心態(tài),揚長抑短。
三、駕馭課堂進程,注意課堂調控
課堂調控,一般包括進程節(jié)奏的控制、氣氛的適當調節(jié)和學生注意力的調適等幾個方面。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揮應有的創(chuàng)造力。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營造愉悅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最佳的心態(tài)下學習。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地縮小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最大程度地和每個學生發(fā)生心靈上的溝通。要善于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學生的不同意見,不要輕易做出否定的評價。教師不是高高在上,應貼近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關懷和幫助。教師要采用親切的教態(tài)、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習內容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平等、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誘發(fā)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催促思維。教師應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完成學習任務持期待成功的熱情態(tài)度,并以贊許、微笑神情表露出對學生的信任態(tài)度,從而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四、理解和尊重學生,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一種求知的傾向性。人們對于感興趣的事物,總會主動、愉快地追求,并嘗試和體驗的。因而興趣是推動人們獲得知識和從事某種活動的精神力量,而老師只有理解和尊重學生,才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只有積極性高,才會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語文。因此,教師要善于蹲下身來,睜大眼睛觀察學生細微的變化,仔細聆聽學生的真切感受,懷著一顆慈愛而寬容的心去引導、啟迪他們,深入到學生中去。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智力、發(fā)展差異,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心態(tài)反應不一等,秉著“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觀念進行授課。尤其在指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可用溫柔的語氣、和藹的態(tài)度、期待信任的目光對待學生,當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思維碰撞閃現(xiàn)火花時,則在傾聽中努力感受和尋找,并給予及時的肯定、鼓勵。
我班的一位學生孫某,剛入初一時,語文成績勉強及格。作文只寫干巴巴幾行,我沒有一棒子打死,而是竭力從中挖掘其閃光點:“這個詞用得妙!”“能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細致!”“事在人為!努力吧!”……慢慢地,他的作文寫得越來越長了!沉默的他課上也活躍起來了,偶爾發(fā)言能一語中的、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由此可見,教師若以滿腔的熱情幫助、誘導每一位學生,以真誠的態(tài)度和每一位學生交流,尊重理解他們,學生也會從內心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從而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自然,老師傳授的知識道理也“潤物細無聲”般的留在了學生的心田。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方法很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行之有效,就是好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語文教學大面積豐收,真正走出“外熱內冷”怪狀,讓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他們這一代得以傳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