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發(fā)揮學生最大的潛能,獲得最高的效率,如何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是否得到肯定至為關鍵。
關鍵詞 教學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教與學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教是外因,學是內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為了“學”。在教學中,主體是“學”,關鍵是“教”,要通過教師的“教”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精神。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大體經(jīng)歷輸出、接收、加工和運用四個階段,前一個階段主要是教師的工作,后三個階段主要是學生的活動。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活動應大大多于教師的活動。那么,如何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1.改進教法,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向導,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興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情之所鐘,金石為開。興趣是創(chuàng)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才能在學習中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古人云:“啟其蒙而引其趣?!迸d趣是靠引導才逐漸形成的。誘導未入門者從枯燥乏味達到興趣盎然,是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引趣的途徑、方法很多,改進教學方法是重要的一條。教師在教法上經(jīng)常變化,刻意求新,讓學生時常有一種新鮮感,必定會激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那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習慣于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去教多種多樣的課文的做法,不僅會使課堂教學的氣氛沉悶,而且會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只感乏味,趣味全無。
教法的變化,要因文而異,因需而異。比如,學習詞語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是查字典學詞。此外,有詞素解詞法、拆字解記詞法、近義比較法、反義對照法;有直觀法、實驗法;有以圖助解法、動作演示法、表情會意法;有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詞等。有位二年級的教師在教 “膨脹”一詞的前幾天,要示每位學生找一個小瓶子,瓶里放入水,再找?guī)琢6棺臃湃胨?,觀察一下瓶中的豆子有什么變化。在上課時,教師要大家說說豆子放在水里起了什么變化。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說:“豆子變大了?!庇械恼f:“豆子變胖了?!边@時教師說:“水中的豆子變大了,變胖了,這就叫做”“膨脹”。這種結合小實驗的方法,新鮮有趣,既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又通俗易懂。這樣解詞,不是教師將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給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覺。這種方法,比單靠查字典然后照讀條目某一義項的釋文的做法,要高明得多,有效得多。
再比如講讀課文,不少教師習慣于采用“順序”教法,也就是在分段后逐節(jié)、逐段地按照課文進行分析講解。這種做法并非不可以,但如果每篇課文都這樣做,就顯得呆板、單調,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教師不是這樣,他們根據(jù)不同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不一樣。比如教《草地夜行》一課,在劃分段落、理清課文脈絡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第四段,然后再指導學生用學習這段的方法學其它段落,這種以重點段“變序”的方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如,有的課文,教師選擇某一個片段,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教師選擇一些重要的問題組織大家討論。這種“問題引路”的方法也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法的多變,必然會打破課堂教學中一潭死水的局面,形成生動活潑、有情有趣的學習氣氛。
教法要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必須運用啟發(fā)式,而不能運用注入式。啟發(fā)式教學,應啟發(fā)學生思維。閱讀訓練的核心是思維訓練。教師要運用種手段,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要訓練他們思維的正確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了做到這點,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習的興趣來自對知識的需求,教師應精心設計提問。教學從矛盾開始,也就是從問題開始,要注意提示矛盾,引導學生多思、愛思、深思。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是教學成功的標志??梢哉f,教學過程實質是是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不斷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因此,善教者應是善問者。
總之,教師要變單純的“講解知識”為多方設置“問題情境”;化消極的“灌輸”為積極的“交流”。凡是學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導學生自己看;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凡是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問題,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凡是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能解答的問題,要啟發(fā)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注重學法,培養(yǎng)能力
教的唯一目的是促使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因而要把教學的重心從“教”轉到“學”上來。
重視學法指導,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yōu)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有效的學習。學生是否具有這種能力,是衡量他們“主體”作用能否得到 發(fā)揮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這方面,首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法指導的意識。進行學法指導大致有如下幾條途徑:學法的直接介紹,教法的滲透轉化,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撥和引導。教師重視教方法、教規(guī)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規(guī)律。比如《再見了,親人》一課中有句話:“你回來以后,焦急地等待著媽媽,可是等來的是你媽媽拉響了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的噩耗。”下面是教學“同歸于盡”的片斷:
師:“同歸于盡”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同死亡,一同毀滅。
師:大家再仔細讀課文,看看誰跟誰“同歸于盡”?
生:是小金花的媽媽和敵人同歸于盡。
師:那么,對于媽媽應該怎么說?
生:媽媽光榮犧牲了。
生:媽媽英勇犧牲了。
師:那么,對于敵人該怎么說呢?
生:敵人完蛋了。
生:敵人死了。
師:現(xiàn)在誰能把“同歸于盡”的意思完整地說一下?
生:“同歸于盡”在句中的意思是:媽媽英勇犧牲了,敵人也完蛋了。
從這一教學片斷能看出教師學法指導的意識很強,點撥及時,得當,在討論中既讓學生準確地理解了詞義,又教給學生掌握“聯(lián)系上下文學詞“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爭相發(fā)言,主體作用得到很好地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