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第十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頒獎典禮在中國傳媒大學1500人報告廳舉行。本屆比賽的主題為“半夏十年——同知·同伴·同行”,強調(diào)團隊協(xié)作精神及對夢想的堅持。
典禮當晚共頒發(fā)了最佳長紀錄片、最佳短紀錄片、最佳劇情片、最佳音樂電視作品、最佳電視廣告作品、最佳中學生作品、特別榮譽大獎、女性導演新銳獎8個單元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編劇4個單項獎以及1個年度大獎。其中增設的福特特別榮譽大獎以鼓勵關注社會性別及兩性平等話題、消除性別歧視、關注社會性別弱勢群體、反對家庭及性別暴力的獨立影像作品,福特女性導演新銳獎以鼓勵具有敏銳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視野,關注女性生存與命運之時代主題的青年女性導演。
本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作品展共收到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香港浸會大學、紐約電影學院等近百所海內(nèi)外高校的共1000余部參賽作品。其中來自海外的作品有110部,創(chuàng)歷年之最。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年度大獎
《春節(jié)》
獲獎者:趙守偉、張金風
重慶大學
時長:21分20秒
獲獎理由
佳節(jié),浸染了無盡的等候;團聚,醞釀著更深的別離;一輪寒暑的交替,用不懈的堅守,記錄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庭。作者在一度春秋的輪回中,以篤定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為日漸抽空的農(nóng)村與孤獨無依的留守兒童,唱出一曲哀傷的挽歌。評委會一致決定,該片為本年度半夏的紀念年度最佳作品。
劇情簡介
《春節(jié)》
《春節(jié)》并不是簡單地記錄這一戶以女性為主體的農(nóng)村人家,這樣一個沒有男性的家庭,一老一少,一中年婦女,過春節(jié)的情景。通過這幾天的生活來反應關注一種生存狀態(tài)。不介入的注視,歡樂、壓抑、逝去,種種時光流逝所帶給人世的悲歡離合,時代變遷帶給農(nóng)村,以及鄉(xiāng)村女性的是怎樣的一種命運。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劇情片
《三克的夢想》
獲獎者:陳友康、張江
上海戲劇學院
獲獎理由
一個乒乓球只有3克重,卻承載了一個孩子全部的夢想,見證著他學會誠實、學會奉獻、得到成長的過程。本片敘事張弛有度,以孩子的角度重構了夢想的價值,在唯美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下,是一份沉重的思考。
劇情簡介
《三克的夢想》
一個乒乓球重2.7克,加上0.1克的智慧,0.1克的毅力,0.1克的摯愛——點亮了六歲的他的一個僅僅三克的夢想。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長紀錄片
《通過我們的身體》
獲獎者:辛佩宜
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劇情簡介
《通過我們的身體》
影片深入到社會中,關注了一個我們不熟悉的職業(yè),酒促小姐。本片試圖解析攝影機前后拍攝者和被攝者的關系,討論持攝影機的人本質(zhì)上的權力焦慮:也在題材的脈絡里,描繪酒促小姐在當今社會文化下的樣貌。
獲獎理由
通過鏡頭,看見一個特殊的群體;通過她們的身體,探問其中性別差異和看與被看的欲望流動。作品開始于社會底層的關注,完成于堅韌的勇氣和體察,升華于對生活和社會的深度探尋。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短紀錄片
《在路上》
獲獎者:李昊東、牛萌琛
中國傳媒大學
劇情簡介
《在路上》
這是一群被人們稱作“擾亂公共秩序”的小廣告發(fā)放者,他們活躍在馬路的十字路口處,發(fā)著幾毛錢一張的彩印房地產(chǎn)廣告,被坐在車里的人鄙視,辱罵。他們的職業(yè)叫做銷售代表,他們是底層的房地產(chǎn)銷售員,在他們當中有為了改變命運而努力奮斗的年輕人,也有僅僅為了尋求生存的中年人,他們懷著不同的目的在這個貌似前途無限的崗位辛勤的勞動著,然而這個行業(yè)帶給他們的又是什么?本片有兩個版本,此短片版主要通過幾個主人公介紹了整個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工作現(xiàn)狀,以及揭露了他們背后不為人知的辛酸。
獲獎理由
棲息在社會最底層,影像訴說他們的彷徨無奈;行走在幸福夢想邊緣,紀錄映照出最豐滿的樂觀精神。導演深入挖掘,采訪扎實,視角新穎而不乏深刻思考。以見微知著的細節(jié)反映現(xiàn)實,關照的社會底層的生活和情感。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攝影
《魔鬼理論16號》
獲獎者:馮琦、王唐民
中國傳媒大學
劇情簡介
《魔鬼理論16號》
即將做父親的男人一直很焦慮,他內(nèi)心有一個如魔鬼系上的,始終打不開的結。正當他要為這個魔鬼心結付諸行動時,一個神秘的老人出現(xiàn)在他眼前,老人用“魔鬼理論16號”讓他進入到內(nèi)心世界,找尋到了那迷惑已久的答案……
獲獎理由
光與影的組合,猶如魔鬼理論16下的敲擊,震懾人心;明與暗的對比,更勝千言萬語。恰切的外部形式保證了內(nèi)部核心主旨的傳達;無聲的鏡頭語言細訴人與內(nèi)心的對話,刻畫出一部視覺的安魂曲。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導演
《藍山》
獲獎者:黃天樂
中國傳媒大學
劇情簡介
《藍山》
本片展現(xiàn)了三位女性面對悲傷過往時的掙扎和選擇,表達了人性、宿命和救贖。
獲獎理由
120分鐘的篇幅,起承轉(zhuǎn)合之間帶領觀眾體驗一場敘事的冒險。時空的多重跳躍、身份的自如切換,無不彰顯深厚的導演功力。宏大的氣象下是導演關于人性、宿命和救贖的獨特見解。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電視廣告作品
《MAKE UP》
獲獎者:趙木子
中國傳媒大學
劇情簡介
《MAKE UP》
以倒放的形式表現(xiàn)以為女性化妝的過程
獲獎理由
化熒屏為鏡面,以長鏡頭記錄女性卸妝的過程;別出心裁地倒放,折射出女性卸下世俗面前的偽裝,并直面家庭暴力這一現(xiàn)實問題。作品簡練而不簡單,有一種含蓄而直抵人心的氣魄。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福特女性導演新銳獎
《石頭剪刀布》
《不要讓愛成為家庭暴力的借口》
獲獎者:王嘉婧
中國傳媒大學
獲獎理由
導演以敏銳的女性視角和創(chuàng)意活潑的視覺語言彰顯出新銳動人的藝術想象與社會關懷。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福特特別榮譽大獎
《生命的鑰匙》
獲獎者:解修遠
上海大學
劇情簡介
《生命的鑰匙》
36歲的她,重度殘疾的江南女詩人,31歲的他,鄂溫克草原上的馴鹿人,一次邂逅,他和她,一段童話有了開始,一個承諾永無終止。
獲獎理由
導演以樸實的觀察與敏感的社會意識捕捉到喧囂人群中弱勢群體的生命華彩與情愛抗爭。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剪輯
《華新街》
獲獎者:李永超、盧冠廷
臺灣云林科技大學
劇情簡介
《華新街》
影片重構了這樣一個個體:緬甸僑生李平,孤身來到臺灣念大學,期間遇到各種遭難。對這樣一個個體的描述又最終指向了這樣一個群體:飽受戰(zhàn)亂艱辛的軍人的生活。
獲獎理由
一部先鋒實驗氣息強烈的紀錄片,簡潔洗練的節(jié)奏切換、表現(xiàn)手段的奇妙組合,豐富了影像的視聽表達,藝術地再現(xiàn)了戰(zhàn)爭給人類的創(chuàng)傷,暈染出別樣的人文情懷。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中學生單元
《換擋》
獲獎者:李安然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獲獎理由
作品以男女主人公滑稽的身份調(diào)換為開始,以中學生視角展開一段夢想與現(xiàn)實、身份與角色的思索。清新稚嫩的影像背后,透露出作者正在經(jīng)歷的成長中的困惑與所得。遵循命運還是突破自我?中學生們?yōu)槟觊L者做出了最佳的詮釋。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音樂電視作品
《天空之城》
獲獎者:魏亞萌
廈門大學
劇情簡介
《天空之城》
在海邊的一段的青澀愛情,從發(fā)生到結束。
獲獎理由
詩意的影像語言,將天空之城建筑在膠片之上;從容的節(jié)奏,將被遺忘的年少時光重拾。簡單的音樂旋律和干凈的畫面交織出一部動人心弦的作品。清新淡雅的影像和滄桑的低吟淺唱祭奠著逝去的愛情。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最佳編劇
《蒺藜》
獲獎者:李澄
中央美術學院
劇情簡介
《蒺藜》
學校的雷鋒像被砸了,這被認定是三名問題少年干的。老師勒令他們下午必須每人賠償100元錢,否則就開除,而旁邊又是包工頭來催促校長盡快搬遷學校,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他們問家里人要錢不成,無意間聽到輪胎賣得了大錢,于是去村里偷了一只輪胎,賣給廢品收購站不成功,還想運到鎮(zhèn)上去賣,兜了一圈也沒賣掉,最后打算將輪胎滾回學校交給老師作為賠償。到了學校,發(fā)現(xiàn)早已空無一人,雷鋒像更是滿地碎片。
獲獎理由
象征與現(xiàn)實的雙重隱喻,統(tǒng)一于一尊雷鋒像。孩子們走過山野,想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責任,卻無法跨越農(nóng)村教育的蒺藜。樸實的手法赤裸再現(xiàn)了農(nóng)村最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雙線發(fā)展的劇情勾勒出編劇對農(nóng)村教育現(xiàn)狀的關切。
評委視點
何蘇六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院長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評委會主席
十年半夏,風雨兼程。那些縈繞在心頭的記憶,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模糊消失,只會一次次地浮現(xiàn)。十年的沉淀,才更加深沉美好。“半夏的紀念”從一開始就注定有一種社會關注的責任在里面,青年影像工作者對于內(nèi)心的記錄和向真實的探尋,逐漸凝練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求索。作為評委會主席,我看到了很多有創(chuàng)作者獨立思考的作品,這種獨立思考也是有社會意義和價值的?!鞍胂摹保@個凝結著一代代中傳人青春記憶的影像活動,也成為了每個人當時的青春符號。十年的光陰會在每個人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但是十年的半夏,在每個人的心中依然年輕?;赝辏胂呐惆榱艘淮鷤髅饺说某砷L,表達了每一份對待生活的熱愛與真誠,流逝的是時間,留下的卻是屬于每個人對于青春的共同記憶。
秦瑜明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實踐教學中心主任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評委
指導學生的片子在幾屆“半夏的紀念”得過獎,作為專業(yè)教師,我與半夏緣分不淺。2003年到今天,半夏十年,恰經(jīng)歷了技術進步推動中國獨立影像創(chuàng)作漸成氣候的關鍵時期,作為具有影響力的青年影像展,青春洋溢的半夏始終敏銳地感知著這個過程,通過半夏,可以真切觸摸到我國獨立影像創(chuàng)作漸強的脈搏。
青年影像與獨立創(chuàng)作有天然的貼近性,而獨立創(chuàng)作在我國又具有相當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價值。觀察十年半夏,最深的感受在于,我國獨立創(chuàng)作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逐漸擺脫以獨立的姿態(tài)尋求某種依附關系的存在狀態(tài),而更接近于具有強烈主體意識的、純粹意義上的獨立表達,獨立創(chuàng)作的歸宿更多指向創(chuàng)作者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而這種自我發(fā)展和完善往往具有極強的社會反思力量。這是否也在表明,影像創(chuàng)作在新媒體時代有望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意旨最本質(zhì)意義的回歸?
獨立創(chuàng)作與學院派,不一定兼容,甚或常被看成是相互排斥的。半夏當然屬典型學院派,當它更多呈現(xiàn)包容性的時候,學院派指向創(chuàng)作觀念和創(chuàng)作思維的深入透徹,當它更多呈現(xiàn)封閉性的時候,學院派指向的是創(chuàng)作技藝與創(chuàng)作手法的嫻熟,從十年的半夏也可以看出,獨立創(chuàng)作與學院派之間的公約數(shù),不難找到。
周文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評委
“半夏的紀念”今年征集到來自全國和海外的學生影像作品1000余部,10年耕耘、10年收獲,“半夏”已經(jīng)成長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影像賽事。
“半夏的紀念”最主要的影像是紀錄片和劇情片兩大類。紀錄片以記錄現(xiàn)實為主,學生們拿起攝像機,對準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充滿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的關注。幾乎每年的紀錄片單元都會涌現(xiàn)出具有較高水準的作品,從題材選擇、主題提煉、拍攝、結構、剪輯,都可圈可點,常常令評委、電視臺資深編導嘆為觀止。比如,有拍攝北京垃圾處理場的,道路偏遠,條件艱苦,拍攝費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最后的影像很給人震撼。又比如,有同學拍攝北京街頭穿梭在熙來攘往、充滿危險的車流間散發(fā)各類廣告?zhèn)鲉蔚娜说纳?,極具人文情懷。這些紀錄片作品,顯示了當代大學生強烈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劇情片大致又可以分為三類:現(xiàn)實社會生活類、大學生活類、模仿商業(yè)電影類。整體來說,劇情片的制作水準都較高,很多作品完全可以在電視臺播出。劇情片中最具特色的還是大學生活類作品,彌漫著濃郁的青春氣息,創(chuàng)意十足,不拘形式,風格自由、多樣,充分體現(xiàn)了大學生較強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作為評委,觀看“半夏”的作品是一種很好的享受。希望這些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見。希望以后的“半夏”更精彩!
我們的“半夏”
豐瑞
第十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組委會秘書長
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一個事物能堅持十年始終如一,本身就是一種珍貴。很難想象“非典”時期誕生的“半夏的紀念”,時至今日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國際化的影像交流平臺,并成為凝聚人心的一種力量和懷念青春一種情結。拂去塵封的記憶,我們依舊可以從當年發(fā)黃的影像中看到在簡單的舞臺上每個人快樂和倔強的笑臉。這么多年過去有些人走了,各奔東西;有些人還在,默默堅持。而這段歷史,是一段注定會被傳媒學子津津樂道的傳說。頒獎晚會后,當華彩的大幕落下,當所有的期待在這個時刻化為鮮花、淚水和祝賀的擁抱時,我看到了春來秋往相同情境下不同面孔的悲歡,頓時總有些悵然的感覺。“十年半夏——同知,相伴,同行”,我們一起期許著這樣的未來,十年也好,二十年也罷,無論年華老去,在每一個斑駁的夏天,紀念那份關于影像的最初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