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重慶晨報》載:在巴蜀小學六年級畢業(yè)典禮上,校長親自為486位畢業(yè)生頒發(fā)畢業(yè)證書,并且深深鞠躬祝福。然而,多數(shù)學生顯得無動于衷,領完畢業(yè)證就扭頭下臺了。面對年近半百的校長486次的深情鞠躬與祝福,幾百名小學畢業(yè)生們似乎并不太領情,連一聲最為簡單的禮貌語“謝謝”都沒有,領完畢業(yè)證就扭頭下臺了,這難免有點令人心酸!孩子們生來就是一張潔白無瑕的圖紙,為什么會缺乏一顆感恩他人之心呢?在我看來,主要是源于家庭、學校、社會在內的感恩教育的缺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备改傅囊谎砸恍兄苯雨P系到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在平時為人處世時就缺乏感謝他人的實際行動,又怎能教孩子學會感恩?在目前這種以分數(shù)為主要考核標準下的中小學教育,學校幾乎把文化課當成了唯一,一切都圍繞著高考上大學的分數(shù)轉?!翱伎伎迹蠋煹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钡掠畈欢喽急换膹U與擱置,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如此,無疑使本來就缺乏家庭感恩教育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孩子“雪上加霜”。再者,盡管我們有“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等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但家庭教育十分薄弱,父母對兒女缺少正面教育和正確引導,一直以來,我們似乎連“謝謝”都避之不談,特別是父母與兒女之間,“謝謝”往往都被遺忘,聽不到兒女對父母的感激,只有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一切似乎都是一種天經(jīng)地義般的默契,互相之間沒有“謝謝”。家庭中父母教育的缺失,加之學校教育的斷裂,而社會大環(huán)境對感恩的不自然遺忘,使得我們的孩子甚至連感恩是什么的理論概念都一無所知了,更別談付諸于社會現(xiàn)實的實際行動。在這樣一種多環(huán)教育斷裂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能希望他們對社會說聲“謝謝”呢?這不是一種奢望與苛求嗎?作為學校,應該反思當前的德育工作。同時,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一、引導學生與父母溝通,讓他們在生活中懂得感恩
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細節(jié),比如父母的絲絲白發(fā)、粗糙的雙手、微駝的背影等,這些都是讓學生感受父母親情的好素材。如此一來,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受到人間真情,促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生活中去。
家長都習慣于為兒女默默付出,從不要求回報和感恩,還一直被我們驕傲地認為,是中華父母的美德,這恰恰是對感恩教育缺失的縱容,或許會成為父母在培養(yǎng)子女上的最大遺憾。不讓自己的兒女知道自己生活的艱辛,兒女哪會懂得珍惜?哪會懂得應該對父母心懷感恩之情?
作為教師,多與家長溝通合作,為家長對子女的正確教育多提供參考,提供良好的方法,同時又從家長那里得到許多反饋信息,更有利于正確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教師應有目的地讓學生主動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及其家庭成員的艱苦奮斗史,體會父母對自己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談談自己的煩惱和快樂,在溝通中增進親情,從而消除代溝,懂得感恩。
二、開展角色換位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感恩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很多學校食堂都有這樣的標語,但是有些學生仍然亂丟亂倒吃不完的飯菜。針對這種情況,不妨讓學生利用雙休日或假期,與父母調換角色,體會父母持家的艱辛。通過這種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父母的日常生活,引發(fā)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三、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在感恩中健康成長
童話作家金小芙說:“種植什么,都不如種感動來得愉快?!备卸鹘逃枰獙W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合力,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獲得成功的保證。為此,教師要做感恩的表率,要善于寬容、理解學生,要充分運用教育機智,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歡愉。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他們犯錯誤并及時改正錯誤,真正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和諧氛圍。
在家庭,應教育學生以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與家人和諧相處,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一切隔閡、矛盾、代溝都會煙消云散。
在社會,應該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每個人都應該正確處理好煩惱與快樂的關系,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無私奉獻、寬容他人。
總之,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復雜的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良好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為學生的感恩教育創(chuàng)造理想的樂園;需要學生的心靈感應、默契配合,這是感恩教育成功的希望;更需要家長、教師給學生上好感恩教育的重要一課,去點燃學生心中的感恩之燈。
(作者單位 湖北省竹山縣竹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