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四年級試卷上的一道題。本周業(yè)務研修時,它成了老師們關注的焦點。
一、爭議
(一)部分老師認為,這道題放在四年級不合適
1.從題目的形式看,這是一道綜合改錯題,按照常規(guī),應該是高年級的題型,再怎么早,最多只能提前到五年級下學期出現(xiàn);作為四年級,這樣的知識考查和能力訓練應該以單一的修改病句作為主要形式,將這種題型放在四年級,顯然有拔苗助長之嫌。
2.從題目的內容看,非常明顯的錯誤只有“興致勃勃、興高 采烈”一處,其他內容從語法的層面看,都沒有問題。這樣的題,考查目的不明,換句話說,有點難為學生的意思。
3.從分值看,這一處錯誤,占用4分,顯然占分過多。
大家認為,作為四年級的一道改錯題,唯一可取的就是它的文字淺顯易懂。
(二)部分老師認為,這道題放在四年級是可以的
1.內容淺顯,學生應該有能力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
2.盡管是一道綜合改錯題,但主要內容卻不是改錯,而是對學生進行習作修改能力的訓練。
3.這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練習1”中的題型的變換——似乎這就是“尚方寶劍”。
爭論中,大家各抒己見,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二、分析
乍一看,第一種觀點似乎很有道理:在我們的印象中,關于“修改”類題型的常規(guī)做法,或者說是習慣的做法,通常是第二學段(中年級)以單句的修改為中心,第三學段后期(六年級)方才以段的修改為主要形式。作為第二學段的題,跳過了“單句”的修改,直接把段的修改提到了第二學段(四年級上學期),似乎不太合理。
然而,當我們再仔細審視一下所謂“常規(guī)”題型時,卻發(fā)現(xiàn)了問題。下面是兩道典型的“常規(guī)”題: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不妨仔細分析分析:
1.從教學目標看,“修改”類練習應該指向學生的習作修改能力,因此,判斷練習形式是否適宜的標準只有一個——能否提升學生的習作修改能力。而作為“常規(guī)題型”的修改病句和修改病段,單從試題看,似乎是針對性很強,而且強得登峰造極。但是每一個一線教師都很清楚,在真正的教學中,它已經(jīng)成了一種單純的“題型”,已經(jīng)遠離了學生的寫作實際。一句話,這種題是為考試而存在的。
2.從句子內容看,這些病句都是“人造”的——也許,當初是從人們的文章中間發(fā)現(xiàn)并歸納的——習作水準再不高的學生也不會寫出這樣的病句(段)來(即便有,也只能是偶爾);相反,有些病段的出現(xiàn)是很需要水平的(它要求字、詞、句、段、標點等等俱全呢)。
3.從教學效果看,我們的學生可以將各種病句修改得完美無缺,從病句類型到修改方法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一到習作修改,他們往往束手無策。因為,這種修改病句和病段的能力是“千錘百煉”的結果,無論是教還是學,已經(jīng)和“習作修改”幾乎沒有了關聯(lián)。
可見,這兩種“常規(guī)”題型已經(jīng)脫離了原本的教學目標,而“異化”成了技能訓練和技能考查的工具。
用同樣的方法,對四年級的這道試題進行分析,我們得到了怎樣的結果呢?為了表達的方便,我們先將它的問題公布出來。
不難看出,首先是題目內容和學生的習作,特別是第二學段的學生的習作,非常像。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這樣一來,就把“教”和“學”的雙方的注意力集中到“提升學生修改習作的水平與能力”上來。
第二是它的問題呈現(xiàn)也非常接近學生的習作實際:一是有病句(①)——學生會出現(xiàn),但不會是一串;二是有表達問題(句中②③④處連續(xù)使用了三個“我和媽媽”)——啰嗦,不知變換說法或省略人稱。
第三是它的教學效果,可以想象,這種“實戰(zhàn)”式的練習,因為針對性強,難度較小,對提升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應該是有幫助的。當然,具體的效果還有待實踐檢驗——我們堅信,這種前景可以預期。而這可能正是編者的真正意圖所在。
三、結論
題型不管新舊,不管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代,常規(guī)還是非常規(guī),一切皆應以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為終極目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指出:要注意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因此,無論從試題對教學的導向作用出發(fā),還是從試題對學生習作修改水平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來看,本次討論的試題對放在四年級不但是合適的,而且是有價值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h東坎鎮(zhèn)益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