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概念來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實際中去。而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年齡、知識和生活閱歷的局限,其思維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更高。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概念
先看一位教師在講解乘法運算時采用的方法: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鉛筆,準備獎給學習認真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枝,獎給3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
生:6枝
師:怎樣列式?
生:2+2+2=6
師:如果獎給5位小朋友,一共要多少枝?
生:10枝
師:怎么列式呢?
生:2+2+2+2+2=10。
師:現(xiàn)在我們班46名同學學習都很認真,每位小朋友都獎勵2枝,該怎么列式呢?
(教師一邊問,一邊在黑板上板書:2+2+2+2…)
師:這樣要寫多少個“2”?能不能有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來表示呢?
(學生開始個別說用乘法計算)
2×3=6
2×5=10
…
師:對,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計算方法——乘法。
【評析】 這節(jié)概念課遵循了概念形成的規(guī)律,依據(jù)“感知—表象—概念—運用”這樣一條途徑。概念的引入能緊緊抓住同數(shù)連加這一已有的知識基礎,又輔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可謂雙管齊下。一開始就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初步接觸“相同加數(shù)”,從計算全班學生的獎品總數(shù)而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欲望。接著讓學生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各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在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清晰而豐富的表象,為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一結論是抽象概括的結果。教師通過第一層次由學生擺出了3個,列出加法算式2+2+2=6,再引導學生看算式回答:算式中的加數(shù)有什么特點?第二層次,教師由加法算式引出新的運算——乘法,說明3個2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第三層次,通過加法和乘法算式的比較,得出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層次是抽象出乘法的意義。在這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最后,寫出求46名學生的鉛筆總數(shù)的乘法算式,使學生已有的概念得到了及時擴展。整節(jié)課學生都主動地投入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動手操作,感知概念
下面是關于面積單位及其進率的教學片段
1.感知1平方分米
學生觀察:教師在黑板上貼的紙上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以這條線段為邊長,畫一個正方形。告訴學生,這個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l平方分米。接著教師用剪刀剪下這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貼在黑板上。
學生操作:剪出一個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樣子及大小。
2.感知1平方厘米
師:誰能第一個剪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生動手剪出了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后,要求他們說說是怎樣剪的。然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的樣子及大小。
師: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比一比,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及大小。
3.感知1平方米
師:誰能告訴大家,怎樣剪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學生說完,教師就把事先剪好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貼在黑板上,讓學生看一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和大小。
4.討論
什么叫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
【評析】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增加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在操作中獲得實物的表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里的教學片段,教師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真正理解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意義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并且印象深刻、記憶持久。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始至終,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主動積極的。
三、解決問題,運用概念
教“圓的認識”一課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如果是別的形狀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被這個司空見慣但從沒仔細想過的問題深深吸引住了,他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別的形狀不行,因為無法滾動,只有圓形無棱無角,好滾動,而且滾動起來平穩(wěn)。”有的反駁說:“橢圓形也可以,推土機、挖土機履帶的外形就是橢圓形的。”“是呀!既然橢圓形也可以,那為什么汽車的車輪不是橢圓形而是圓形的呢?”我趁勢追問,學生在高漲的學習熱情之中,思維狀態(tài)也變得異?;钴S起來,“橢圓形做車輪的車子笨重”“橢圓形車輪的車子跑不快……”學生的回答一個接一個?!澳敲矗箞A形車輪行駛既快又穩(wěn)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繼續(xù)逼問學生,在學生充滿迷惑與期待的眼神中,新一輪學習又開始了……
【評析】 對于圓的概念,很難用科學的語言讓學生明白,這時不如從生活的實例中挖掘素材,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問題,深入探究。所以,一開始我提出:“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個問題;接著讓學生思考圓的作用,我提出:“用其他的形狀做車輪可以嗎?”學生進一步理解圓的定義,對圓形產生濃厚的興趣;直到最后,我追問:“圓形的車輪行駛既快又穩(wěn)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學生對新概念充滿了期待,學習過程自然會很充實。當然,圓的教學還可以采用學生觸摸感知的方式來進行,不管怎樣,生活中的材料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最好的素材。生活給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給了學生理解、運用概念的空間。
概念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而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是發(fā)現(xiàn)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或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是創(chuàng)造的一種重要形式。現(xiàn)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fā)現(xiàn)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地說,發(fā)現(xiàn)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庇纱丝梢姡W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也是一種發(fā)現(xiàn)。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去理解數(shù)學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進行數(shù)學的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能力。
總之,數(shù)學應當寓于生活,讓學生感覺數(shù)學就在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xiàn)實世界中。只要教師將生活同數(shù)學緊密結合起來,課堂就會變得鮮活而富有情趣,學生就會學得興趣盎然、意猶未盡。生活柔化了數(shù)學的刻板和剛性,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shù)學的有趣、有情、有用。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沙城鎮(zhèn)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