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加大學生閱讀量,增加背誦篇目,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把握新的閱讀教學方法,成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新課題。只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搞好新時期的閱讀教學。
一、教師要善于引導和指導學生的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閱讀教學方面,不再搞過于繁瑣的講解分析,記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是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閱讀,個性化理解和感悟?!边@是新時期、新課標給我們的新任務。但傳統(tǒng)的講授之風仍然盛行,教師的教學任務是講深、講透,學生的學習要求是認真聽講,結(jié)果是學生的思維完全圍繞著教師打轉(zhuǎn)轉(zhuǎn),沒有一點創(chuàng)新意識,也缺乏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因此我們絕不能把基于成人經(jīng)驗的結(jié)論一股腦兒拋給學生,應允許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文化水平,更合理地理解文章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實際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過程,這種創(chuàng)造過程肯定不會完美,但這種過程畢竟是學生親身參與的,是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有些教師能深入鉆研教材,講得頭頭是道,但他們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經(jīng)驗的印記,如果這種理解和學生的閱讀背景有較大的距離,也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有些教師也進行了教學改革,但是如果教師堅持把自己的理解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唯一標準,那么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效果都不會令人滿意的。雖然教師這樣做很多時候是迫不得已的,但這樣做客觀上使學生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揣摩如何給教師所需要的答案上面,久而入之,學生思維就失去了獨立性。心理學認為,學生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的,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存在的,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要適當?shù)囊龑Ъ纯桑淳v。
二、指導學生多讀,獨立把握課文大意
這里的多讀并不是隨意地讀,而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多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比绾巫寣W生充分地讀呢?首先就要有時間上的保證,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多次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少講、多引導。在字詞障礙的問題解決之后,要求學生反復多讀幾遍課文,達到能夠讀通順,讀流暢。一句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
首先是學生讀詞,理解之后,老師讓學生試著依照各組詞語來復述各部分內(nèi)容,再把這幾組詞句連起來說一說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其次要教學時還可以都采用多種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想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不能撒手不管,應該在學生難懂的地方或是文章最關鍵的地方,進行必要的指導。
三、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并不是教師一布置就可以了,而是應該加強引導,因為對小學生來說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循序漸進。
1.要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閱讀的主動性
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誘發(fā)、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要多鼓勵學生閱讀,及時肯定小學生在閱讀中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快樂地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閱讀能力發(fā)展好的小學生多數(shù)對閱讀有著濃厚的興趣,樂于讀書;而閱讀能力差的小學生常常說他們討厭讀書,覺得沒意思??梢姡瑢﹂喿x的興趣直接影響著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2.開展課外閱讀,擴大中年級學生的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確實需要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完成的。
但相當一部分家長傾向于孩子讀好課本、讀好老師發(fā)的閱讀材料就行了,反對孩子讀小說、雜志等“閑書”,認為這是不務正業(yè)。其實不然。所謂的“閑書”不但不“閑”,反而可以讓小學生開闊視野,鍛煉小學生思維,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很好“課本”。另外還可以在班級建立讀書架除學校的圖書室外,每期開校,班里每位同學各捐1~2本讀本到教室,建立班級讀書架。這樣,全班孩子至少每個人都可讀到全班同學人數(shù)一樣多的書,利用班會課、課余時間,孩子們盡情閱讀,遨游于書海中。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閱讀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閱讀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練,只要是思想健康、文句通順的材料,就可以讓孩子依自己的喜好廣泛地閱讀。中年級段閱讀教學的基本思路,實際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基本思路的基礎上依文定教,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付諸實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 湖南省漣源市湄江鎮(zhèn)和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