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睆男睦韺W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不僅會主動愉快地去接受它,還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所以,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這種欲望驅使下,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知識,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由此看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課堂為核心,以課文為例子,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這就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一次教研中,許老師在講《祝?!芬徽n時,一開始就給全班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上節(jié)課大家都看了電影《祝福》,它講的是關于一個勞動婦女被封建禮教吃掉的故事。那么大家想想,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為什么作者用‘祝?!@樣吉祥的詞匯作標題呢?”這種具有啟發(fā)性的提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中激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參與教學過程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tài)度,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錢學森說:“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睘榱藦娀Z文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我在上《荷葉圓圓》一文中,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文為劇本,以教師為導演,以學生為演員。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學生在角色表演中完成學習任務,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充滿光彩,使學生投入其中、樂在其中。
三、因人而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成功
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優(yōu)秀生,他們的基礎好、成績好,就應鼓勵他們不要滿足于目前的成績,而要設立更高的目標,使他們更上一層樓;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若給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讓他們一下子跟上或超過班里的其他同學無疑是十分困難的,不妨幫他們定一個更為實際的目標。本學期,班里的一個差生與許多優(yōu)生同時得到我的獎勵。同學們很不理解,說:老師,他總是考最后一名,為什么要獎勵他呢?我說:他現(xiàn)在的成績不是比上學期好很多嗎?難道不是一次極大的突破嗎?此時,這位同學第一次感到自己也可以成功,從而獲得了極大的信心和學習動力,以后的成績也在不斷地提高。由此可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比過去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從而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充滿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而不是灰心喪氣,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及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小學生天真活潑,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闭Z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引入“源頭活水”,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縮短課文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拓了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yǎng)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如在上《兩只鳥蛋》時,教師先與學生談話:同學們,如果你們放學沒有按時回家,爸媽會怎樣?同學們有的說爸媽會很著急的,有的說爸媽會到處去找的,有的說爸媽會到學校來找的?那如果你丟了呢?“爸媽會很傷心的,會比要了他們的命還痛苦?”好,那我們今天來學習《兩只鳥蛋》,看看這篇課文在講些什么,從中你又學到了什么?課文中的兩只鳥蛋被小朋友取走了,故事的背后情節(ji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引起了共鳴,既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活了學生思維,又豐富了課堂信息的容量,使學生感到“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五、情感共鳴,激發(fā)興趣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xié)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教學傾注的熱情,對教學內容的體驗,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以及教師心情的愉悅、興奮等。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的參與,整堂課就會如一潭死水,這就必然影響學習的效果?!拔恼虏皇菬o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一文的朗讀指導中,我懷著對雷鋒叔叔的崇敬與愛戴之情,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雷鋒在我們身邊的一舉一動,從中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豐富的表情動作、富有感情的語言、積極良好的情緒,都可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好學、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培養(yǎng)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性情、凈化學生思想,我想這也符合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浦縣古雷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