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一直是社會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對于教育的改革實質上是教育理念的改革。在我國目前的小學教育中,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工作辛苦,學生學習辛苦,但是對于知識的接受量和接收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新時代,面對著最新一輪的教育挑戰(zhàn),如何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能夠面對和應付各方面的困難,同時讓學生更好地接觸新知識的要求迫在眉睫。
一、教學理念概述
1.理念轉變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教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同時對于教學質量的要求也在日趨提高,而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教學的發(fā)展也有目共睹。解放以來,我國的教學理念基本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雙基教育”到“智能教育”,又到如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在“雙基教育”中,主要針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訓練、基本技能兩個基本素質進行提倡,這一模式的教育理念曾一度受到我國基礎教育課堂,尤其是小學課堂的推崇,然而這種以老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理念漸漸地與社會發(fā)展脫節(jié)。隨著世界新興技術革命的興起,我國的教育逐步向“智能教育”過渡,在這一階段,人們所掌握的信息與知識出現了“爆炸”的現象,這個時候,加強基礎、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成為教育界的主題,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適應力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而隨著信息社會的全面進入,教育也發(fā)展為一個復雜的社會活動,既涉及到教學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也提倡教學對于社會發(fā)展的貢獻。漸漸地,不僅是我國,整個世界都進入了“素質教育”理念階段。
2.現代化基本教學理念
現階段我國在教育上的主流思想基本以“素質教育”為主,包含了諸多的要素:教學目標上,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智力,使情感和邏輯都得到發(fā)展;在教學關系上,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發(fā)展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主要話題;教學內容上,除了課堂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外,更加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社會中學習更多的內容;教學對象上,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社會各界人員均可以對自身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學方法上,摒棄了千篇一律的師生問答形勢,而是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基于新教學理念下的教學管理研究
教育理念離不開教學管理,只有緊抓教學管理,才能夠將新型的教學理念更好地傳播和發(fā)展。
1.管理思想轉變
管理思想的轉變主要表現在“確定性思維”的發(fā)展。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教師需要排除一切對于課堂教學不利的因素,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這樣的安排首先能夠重視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同時要以實際行動為主,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
2.管理目標轉變
在管理目標上,人們在對課堂教學的研究中發(fā)現,一味地強調課堂效率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著重提出了“促進課堂生長”的說法。此時人們更加注意的是如何預防并排除學生的問題,而不是在事后進行補救和控制。這樣,不僅確立了學生教學的長遠目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和對社會的貢獻奠定了基礎。同時還能夠滿足目前學生的學習要求,一舉兩得。
3.管理方式轉變
在管理方式上,同樣要做到由“控制”轉變?yōu)椤敖涣髋c溝通”的轉變。這種管理方式的轉變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尤其是針對一些“問題”學生,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新時代小學教育的理念中,這種管理方式在于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讓學生樂于研究、善于研究。這樣的課堂管理環(huán)境具有前瞻性和預防性,是新課堂的必然要求。
三、新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方式
1.互動式教學理念
互動式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中老師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的認識,在這一轉變中,老師與學生在一個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中進行溝通,使師生在知識、情感、思想等方面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更好地完成了教學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包括信息互動、情感互動、思想互動等一系列過程,很好地啟發(fā)了學生的聯想空間,提高了創(chuàng)造能力,是新時代素質教育最有效的教育理念。
2.合作式教學理念
合作式教學是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意性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在老師與學生中可以展開,同時在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并能夠達到很好的默契。這種教學手段突出了教學的情意功能,在學生追求知識、情感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強調學生本體的合作意愿與各種動態(tài)因素,具有多元化特性;而在師生角色中,更加不拘一格,多種形式共同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的感情特性。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如何對學生進行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已經成了全世界的主題之一,因此,加強小學教育理念的轉變和建設,既突出了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還能夠反映出強烈的時代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邱才訓.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實踐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1999.
[2]楊毛.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管理[J].現代教育科學,2004.
[3]王偉偉,楊秀麗.互動式教學理念的新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5.
[4]王坦,高艷.合作教學理念的科學創(chuàng)意初探[J].教育探索,1996.
(作者單位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zhèn)龍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