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樣的學校什么學科都有后進生的存在。雖然這類學生在班級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學習進度。面對后進生,剛開始我是從思想入手,苦口婆心,反復強調,對方卻我行我素,同樣的錯誤不斷出現(xiàn)。后來有幸接觸到了華德福教育,學習了斯坦納的“十二感覺理論”,明白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很多是由于對自己的學習類型不了解造成的,更談不上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上課堂中教師又反復地運用了不適合該同學的學習類型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方法缺少靈活性,缺少個體學生的學法指導,這樣的學生最終就變成了所謂的“后進生”。于是我嘗試通過觀察后進生的學習類型來進行語文學習的查缺補漏工作,效果很好,并且這種對不同學習類型的觀察和施教也適用于其他層次的學生。可以說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類型是學習成功的第一步,而了解學生的學習類型并有意識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是教師教學成功的關鍵。
那么,什么是學習類型呢?人們接受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進行學習,要借助不同的感覺器官。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感覺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愛,有些人喜歡看,有一些人傾向聽,還有一些人習慣通過動手(或身體運動)來探索新知。不同感知覺類型的學習者,在學習上的不同的表現(xiàn)可歸結為以下三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要采用適合于自身特點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教師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也應各不相同,因此了解三種類型學習者的主要特點及教學中應該注意的相關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視覺型學習者及教學策略
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情形,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視覺學習型的學生喜歡安靜迅速地翻看圖畫或文字,喜歡看著對方說話并觀察對方的臉部表情和嘴唇動作。他們主要依靠所看到的東西來吸收信息并進一步理解,看到的記得多,聽到的理解得少,記得快忘得也快。他們形象記憶突出,能在腦子里構建出自己獨特的認知圖像。面對這種類型的學生,教師方面要求:盡量把學習材料轉換為圖表畫面形式;要綱目條理清楚、內容簡明扼要、板書恰當醒目;這種類型的學生位要適當調近講桌,便于其觀察圖片或教師的表情;分層次布置作業(yè),難以記住的內容要求其反復抄寫多遍;把要點編成順口溜、詩歌等形式指導其背記。學生方面要求:有意識地用彩筆在語文課本上勾畫重點或把重點用各種圖表表現(xiàn)出來;強化記筆記的意識,筆記中要加入一些圖像元素,如給重點畫邊框或隨機圖形,幾個同類要點可以采用大括號或樹型圖來排列,以便課后復習鞏固;每堂語文課后,要把零碎知識點和網絡式記憶相結合,畫成語文“記憶樹”;多遍復習,睡覺前將語文“記憶樹”在頭腦中放一遍“電影”;多次“遇見”,對某些需要記憶的東西可以用紙條形式放大抄寫和張貼在床邊、臥室墻上,隨時可見,也可在夜里熄燈后用手電照亮紙條內容加深視覺印象。
二、聽覺型學習者及教學策略
這種類型的學生說話速度慢,說話時不看對方的臉。以聽為主,聲音對他們來說有豐富的意義,善于用聽覺來獲取知識,傾向于以聽解說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凡是聽過的內容均能迅速而準確地記住,不會做的題目只要有個人給他念一遍或解釋一下,他就知道從何入手。教師要給這種類型學生提供幫助,和家長溝通提供物質輔助,幫助他們發(fā)揮特長。教學過程中,教師方面要求:盡量把一些學習材料轉換為聲音,多放一些優(yōu)質錄音;盡量把朗讀示范、課文講解、內容復述、話題討論、故事比賽等充分利用“聲音”效果的機會讓給這種類型的學生;分層次布置作業(yè)時要給這種類型的學生布置足夠量的聽力訓練或文章背誦;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多聽專題講座。學生方面要求:把新知識大聲清晰地朗讀出來;把重要內容通過各種途徑錄制成聲音反復地聽;進行課文角色模仿讀;向別人講述課文或與同學討論學習;多聽廣播提升聽覺認知的能力;在完成作業(yè)時允許輕音樂做背景。
三、動觸覺型學習者及教學策略
這種學習類型的學生是“淘氣包”,在課堂上,他們很難專心聽講,總在玩弄個什么小東西,肢體的某個部位隨時隨地隨意在動;描述某些事情時會手舞足蹈,表情豐富;不喜歡教師整堂課的講解和板書,被提問時不善于語言表達;精力旺盛,關注的東西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但情緒不穩(wěn)定,忽冷忽熱。這種動觸覺學習(有時也稱肢體學習)型,常被誤解為“多動癥”。這可能是最不適合我們今天的教育模式的類型了,后進生也以此種類型居多。他們能對電影里的動作情節(jié)記憶猶新,卻對人物的外貌和音效沒有什么印象??磿净蚵犝Z音學習新知識比較慢,一旦弄懂以后很難忘記。
參考文獻:
[1]艾伯特·索斯曼.十二感官The Twelve Senses.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04-12.
[2]芬瑟.學校是一段旅程.小學語文教學,2006-06-01.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官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