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叫的時候,秋天也就到了。在鳴蟲中聲譽最高的當屬蟋蟀,秋風乍起時,自然的每個角落和縫隙似乎都可以充當這個昆蟲樂師的家。蟋蟀的種類約有二千四百種,包括樹蟋蟀、地蟋蟀、生活在地下的盲蟋蟀、帶刀的短翼短尾的蟋蟀。但最普遍的還是家蟋蟀和田野蟋蟀。這些深褐色到黑色不等的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nèi),或者生活在建筑物和垃圾堆中。它們?nèi)找锅Q叫。壽命一般僅有六至八周。
作為鳴蟲和斗蟲,蟋蟀在中國文化中的存在已經(jīng)有兩千年之久。這種傳統(tǒng)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唐代以前,人們僅僅是欣賞蟋蟀有力的曲調(diào)。唐朝時候,人們開始把蟋蟀裝在籠子里,欣賞這些小俘虜?shù)母?。對于鳴叫蟋蟀而言,人們欣賞它們感知自然的能力,通過它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隨著農(nóng)業(yè)社會的發(fā)展,這些感知開始顯露出植物、動物和氣候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這些關聯(lián)被人們理解之后,應用于農(nóng)業(yè)實踐當中。昆蟲往往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驚蟄”,意思就是“昆蟲的蘇醒”。這時,農(nóng)民就知道到了春耕季節(jié)了。鳴蟲中名聲最大的當數(shù)蟬和蟋蟀。在甲骨文中,“夏”就是取蟬的形狀。而“秋”則取蟋蟀的形狀?!对娊?jīng)》中有首詩這樣寫道:“五月,蟋蟀移動雙腿;六月,蟋蟀移動翅膀;七月,蟋蟀在田野里;八月,蟋蟀在庭院里;九月,蟋蟀在門邊;十月,蟋蟀進屋,爬在床下面?!保ㄒ蛞粫r找不到原詩,只好用現(xiàn)代漢語大概記錄一個印象)蟋蟀還有個名字叫作促織,意為催促人加緊紡織。當它在門內(nèi)鳴叫時,婦女們就要加緊紡織衣服,以備冬天的到來。蟋蟀與季節(jié)的關聯(lián),使人恍惚覺得,千年以來,鳴叫的是同一只不死的蟋蟀。
人們對鳴蟲的欣賞超越了它們美麗動聽的曲調(diào),擴大到對它們強大活力和有趣的生命周期的贊賞。事實上蟈蟈和蟋蟀都能產(chǎn)下數(shù)千枚卵,生命延續(xù)的重要因素就是盡量多留后代。在《本草綱目》中,蟋蟀被當成了一味壯陽藥,概因其生殖力旺盛的緣故吧。大多數(shù)鳴蟲在秋天開始歌唱,冬天死亡。作為秋天的象征,它們與孤獨、悲哀、人類命運的憐憫聯(lián)系在一起。從春秋時代,蟋蟀就成了幸運吉祥的象征。每當秋季降臨,星漢燦爛,古代的宮女們就把蟋蟀捉在金籠子里,放在枕邊,整夜聽它們清越的歌唱,以慰藉不被皇帝寵幸的寂寞。
曲調(diào)雖然動聽,但終有曲終人散之日。人們開始意識到蟋蟀生命之短暫,于是從明朝末年,人們開始人工養(yǎng)殖蟋蟀——把土放在罐子里,讓蟋蟀在里面產(chǎn)卵。冬天,把罐子放在炕上,每天澆點水,用布蒙上。夏初時節(jié),土里面開始騷動起來。一周后,白蛆般的幼蟲開始拱出土來。繼續(xù)澆水,用布捂好,用蔬菜喂養(yǎng)幼蟲。在腿和翅膀長成之后,它們的顏色將變深。一個月后,蟋蟀就開始唱歌了,秋天降臨,它們的歌聲日漸柔和,直到春天到來時死去。制作蟋蟀容器的材料有金子、翡翠、象牙、水牛角、動物骨頭、黃銅、堅果殼、竹子、蘆葦、黏土、葫蘆、陶瓷、塑料等。根據(jù)形狀,這些容器分為五大類:罐、籠、箱、管、瓶。
唐朝以降,斗蟋蟀才開始流行起來。這個傳統(tǒng)是從皇帝肇始的,并從此引出了許多與斗蟋蟀有關的悲慘故事。《聊齋志異》里講到,一個官吏用自己最好的馬換了一只蟋蟀,當他走開的時候,他的妻子掀開罐子偷看,不想那蟋蟀猛地跳了出來,被一只雞一口啄到了肚子里。妻子嚇得自盡了。等丈夫回來,看見妻子倒在那里,蟋蟀也不見了,也跟著自殺了。在上流社會,斗蟋蟀成了斗富比闊,他們往往是雇有經(jīng)驗的人來操作,自己則在一旁觀戰(zhàn)。下層民眾則用斗蟋蟀來賭博。清朝時曾有紡織大臣組織的秋天斗蟋蟀大會,別忘了蟋蟀的別名為“促織”啊,促進紡織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也有人偷偷地斗蟋蟀。
總體而言,人們相信蟋蟀的存在是好運的預兆。當然,蟋蟀也因為嚼壞衣服和東西而得惡名,有時會造成不小的破壞。但是詩人們似乎總是忽略它們不好的一面,他們用這些小生靈創(chuàng)造一種安慰人心的田園感覺。蟋蟀的歌唱對某些人是美的歌,對另一些人卻可能僅僅是噪音。這似乎全然依賴于聽者的心境而定,所謂境由心生吧。白居易的《聞蛩》這樣寫道:
聞蛩唧唧夜綿綿,
況是秋陰欲雨天。
猶恐愁人暫得睡,
聲聲移至臥床前。
冷雨無眠,天涯羈旅,蟋蟀偏偏不解離人愁緒,竟然挪到床邊來叫了,簡直是用一把小鋸在鋸失眠者的神經(jīng)啊。
就我所知的外國詩人中寫蟋蟀寫得最好的,當數(shù)英國詩人約翰·濟慈的《蟈蟈和蟋蟀》、美國女詩人艾米莉·迪金森的《蟋蟀在歌唱》。茲錄拙譯于此,以求博雅君子一笑。
《蟈蟈和蟋蟀》(約翰·濟慈,無韻)
大地的詩歌永不消亡:
當炎炎烈日把百鳥曬暈,
藏進涼爽的樹間,有一種聲音
卻在新割草場旁的籬笆間飄蕩;
那是蟈蟈的嗓音,它帶頭歌唱
在奢華的夏日,它的歡欣
永無止期;當它興頭已盡
就去怡人的草葉下安歇。
大地的詩歌永不終止:
在孤獨的冬夜,當嚴霜
凍出一片寂靜,從爐邊
響起蟋蟀尖聲的吟唱,而爐火漸暖,
那睡意朦朧的人恍惚又聽見,
是蟈蟈歌唱在綠草茸茸的山間。
《蟋蟀在歌唱》(艾米莉·迪金森)
蟋蟀在歌唱,
太陽在沉落,
工人們一個個,
把日子縫合。
淺草載滿了露水,
微光如陌生人一般佇立
手里拿著帽子,優(yōu)雅,新奇,
仿佛要留下,或是離開。
一片茫茫,如同一個鄰居,到來——
一個沒有臉孔沒有名字的智者,
一種和平,如同家中的半球——
就這樣變成夜晚。
方廳
自從搬到新家以后,早晨總是賴著不起來。也是,又不用坐班,不像以前,需要六點就起來趕通勤車。尤其冬天,天還沒亮,凍得躲在車站附近的小胡同里避風,有時通勤車還無故不來或晚來。晚上回來,也是天已經(jīng)黑了,兩頭不見天日的就那么過了好幾年。賴在寬寬的訂做的大床上,陽光從明亮的玻璃上透進來,曬得小腿暖融融的。老伴每天都是早早起來,我就在迷迷糊糊中聽著廚房里滋滋的油爆鍋聲、水聲和輕輕的走動聲,感覺那樣的踏實。方廳和臥室都是朝東的,所以早上的光線特別的充足,加之現(xiàn)在的塑鋼窗都很大,視線幾乎沒有什么遮攔。這樣體會著慵懶和安寧的感覺,往往就是太陽大放光華的時辰。早晨的清新化為一片忙碌。我更喜歡六點多鐘的陽光,清冷冷的,仿佛透明的水,蒙在萬物之上。而八點過后的陽光則顯得沉悶了,大概是熱度使然吧。方廳里的陽光最早斜射進來,一直延伸到大半個地板。有時我穿著睡衣,或者光著身子,坐在棕紅色的沙發(fā)上,觀察陽光一點點縮短,直到最后集中在方廳窗戶下約一米半的范圍,就不再移動了,這樣一直能持續(xù)很久。
新房在六樓,方廳和主臥室面向大街,馬原的臥室向西。這樣的選擇也是我刻意為之的。詩人需要在鬧市區(qū)居住,以抵消內(nèi)心的寒冷。鬧市區(qū)的房子太貴了,而選擇在城市邊緣居住,既能享受到新鮮的空氣、窗下大街的車聲人語,又足以讓我們這些泡在文字里容易飄起來的人踏實下來。這也可算做一種平衡吧。方廳的面積是整套房子里最大的,大約有三十七平方米,馬原能和他媽媽在方廳里打羽毛球。夏天一進門就涼絲絲的,在外奔波的汗馬上就消下去了。因為是明廳,方廳里的溫度居然也分出了段數(shù),靠近窗戶的半段熱些,越向門口(朝北)越為涼爽。我曾想在窗戶下面安一張可以折疊的小床,或者是竹子的躺椅,陽光好的時候就躺那里曬曬太陽。后來比量了一下,太占地方了。干脆留著看風景吧。下雨的深夜,我有時就放著肖邦的“夜曲”,或是喜歡的傷感的蔡琴,關上燈,看雨從路燈上落下來,看偶爾有出租車濺著水花、尾燈紅紅地慢慢駛過。凄涼的安寧。我最喜歡待在方廳里了。白色的墻壁,紅色的落地窗簾,窗戶上還有一層綠色的薄窗簾,平時也不怎么展開的,都束在一起。棕色的地板和胡桃木色的一排五組的書架,平衡了屋子里的色調(diào),白色和棕色平衡起來,顯得敞亮而塌實。電腦桌也是深棕色的。如果沒有這些深色調(diào)的家具,方廳里的氣氛會顯得比較輕浮。方廳也兼具書房的功能。我的書和電腦(這是我家僅有的最貴重的東西)都放在方廳里。我會從早晨起來一直待到深夜,有時什么也不干,就坐在沙發(fā)上掃描一排排的書,每一本都是一個朋友,有的很熟悉了,有的只來得及交談上幾句,有的甚至還一直沒有打開。最喜歡看書封的顏色了,灰色的卡夫卡、藍色的博爾赫斯、黑色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有的就雜處在一起。我的閱讀面其實不算很寬,基本上還局限于外國詩歌、外國理論上面,小說很少,中國人的書幾乎就沒有,只有一格的古典作品。就是這么窄的范圍,這輩子幾乎已是無法全部讀完了。想來不由得想起一個故事,說是東方的一個皇帝想獲得智慧,就命令一群賢士去把人類全部的知識收集起來。三十年過去了,學者們用駱駝載回來五千冊書,皇帝就吩咐他們?nèi)嚎s。十五年后,書來,五百卷,就又命令他們?nèi)嚎s。又過了十年,書成了五十本。然而皇帝老了,連看這幾本書的精力也沒有了。他讓學者們再次壓縮,要在一本書中提供給他人類智慧的更改。學者們又苦干了五年,可是這時皇帝已經(jīng)氣息奄奄,連這僅有的一本書也不能看了。有時我想,如果我只有時間讀一本書,那么我要如何選擇呢——在我,當然非《圣經(jīng)》莫屬了??删褪恰妒ソ?jīng)》我也無法全部看完,尤其是那些儀式的細節(jié),看了也記不住的,只能跳讀。
關于方廳,我在沒有方廳的時候曾經(jīng)夢想過這樣的一個方廳:
它應該是朋友們談話的地方
它應該有很小很小的杯子
和很大很大的椅子
一扇門通向灑滿陽光的平臺
另一扇通向漆黑溫暖的臥室
陽光不能直接照亮它
黑白方格的地板
也不需要燈光
裝飾空白的墻壁
那里有絲綢柚子的香氣
凌亂的書,喝剩的酒
和許多不必說出的話
客人直接落座,不用脫鞋
不用向誰致敬
它應該屬于老年,屬于私生活
公開的部分,是詩人和死亡搏斗后
暫時休憩的內(nèi)部廣場
有紙折的麻雀散步,剝啄
有偉大先人的肖像,目光嚴肅
現(xiàn)在看來,許多想象都沒有落實,比如黑白方格的地板就是一例。記得裝修時我曾半開玩笑地建議老婆,運來一車白色的細河沙,鋪在方廳里,也不用鋪地板了。再比如進屋不用脫鞋一說,是萬萬辦不到了。為什么我會向往那樣一種不用脫鞋就可以進的方廳呢?有個很簡單的原因,我是汗腳,穿襪子也廢,經(jīng)常是有洞的,有時大腳趾頂出個窟窿,就左右互換接著穿。這樣,到別人家里脫鞋就很尷尬。至于“凌亂的書”,也未必凌亂了,它們都規(guī)規(guī)矩矩待在書架里,等待有緣人的手輕輕翻開呢。方廳里還缺什么呢?徐元正大哥曾經(jīng)建議我們買一套喝茶的茶幾,是那種木頭雕刻的,老婆去商店找了找,太貴了,也太占空間了。況且我是個生活上不太有情趣的人,根本不懂茶中真味。正如《紅樓夢》里說到喝茶,一杯方為品,兩杯則為解渴的蠢物了,三杯就簡直是飲驢了。我喝茶就純屬飲驢的那伙的。如果說以后還想添置什么的話,那就是要放個可以折疊的沙發(fā)床,可以躺在上面看書,下班累了可以直接奔過去一倒,朋友來了可以睡在上面,成雙成對的也能睡得下。也許是少小離家,父母又過世得早,我非常喜歡人多,有時就算這個八十三平方米的房子除了兩張正式的床睡三個人(也就是主人三口)到底能睡下多少人——主臥室的地上能睡兩個,馬原屋的地上能睡一個,方廳則至少能睡八個人。我和大哥說過好幾次了,哪年過年,大姐、二哥、大哥和我四家都在哈爾濱過,也住得下的。想想大姐在克山,二哥在長春,哪里有這么容易的機會呢?朋友們慢慢了解了天性孤獨的我其實很愛熱鬧,一來朋友就高興。所以,在搬家后曾不是特意地和朋友們聚會了一次,有十幾個人。鋼克和老宋、老韋不是貓在臥室里聽音樂,就是在廚房里喝茶。玉林、志偉他們就在方廳我的電腦桌上打撲克。幾位女士坐在窗臺上閑聊天。我雖然不擅待客之道,甚至都想不起給人添茶,心里卻非常溫暖。人生苦短,古希臘詩歌《幸福四要素》中說得好:“人皆有死,最重要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天生性情溫和,第三是有一份并非來之不義的財產(chǎn),第四是有一批朋友歡度春光。”
杯中失落的美麗
冬天,坐在我的“半壁江山”里,想一些細小的事,被紅紅的爐火感動的時候,我總覺得外面黑暗的原野上,有一個白發(fā)紛披的老人攜壺奔走,忘記了風雪,忘記了世界,甚至忘記了自己,只在一種迷離中執(zhí)著地感受生命存在的詩意。他兀然而醉,恍然而醒,斜倚青石,一瞬間與充沛于田地間的浩然之氣融匯貫通,瞥見永恒的美麗。我想,他一定來自魏晉年代的一片竹林,狂狷氣度,恢弘情懷,在夢與醉中體驗永恒,在詩與酒中品味人生。這是真正的飲者??上КF(xiàn)在的人們,已少有這樣深諳其意的了。
由于社會文化積習的舒服,我知道自己已不可能這樣如此徹底地只為自己生存了。我無法走到曠野中去,那里孤獨、寒冷,我只能坐在墻壁之間,和朋友門一起飲酒、談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同時傾聽著風聲和那白首飲者踉蹌的腳步。
如今喝酒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又有幾人從中品出了生命的滋味?尤其在那種杯觥交錯的應酬中,酒已經(jīng)異化為水。杯中蕩漾的已不是糧食的芳香和情意深湛的光芒,而是血、眼淚、汗水或別的什么。借酒澆愁或以酒為功利媒介的,都是糟蹋了酒。如此美妙的尤物如今我卻看到人們皺著眉喝毒藥一樣灌下去。那些魏晉狂人如若得見,定會頓足嘆息。作為中國文化精神之要義的酒,已確確實實在那些幢幢幻影艷艷笙歌中墮落了,成了權欲的股掌玩物。我想起我置身其中的一次酒會。當那位因工作中受到些冷遇的人借酒勁發(fā)牢騷時,有人卻提議要這位“詩人”助興,朗誦一首,我脫口說出了柯勒律治的幾句詩:“我承認你們的一般規(guī)律,所有的詩人都是傻瓜,而你們也恰恰證明了,所有的傻瓜都不是詩人?!蹦莻€人咂咂厚唇,搖搖肥腦,說:“不明白,不明白,這不是鳥朦朧月朦朧嗎?!蔽抑挥袕娹嗯?。自那次以后,誰也休想再讓我在酒桌上念詩了,不勝酒力的我寧可多喝幾杯。詩,和酒的命運何其相似,都已被異化、玷污了。
在這樣的日子里,我只能回到自己內(nèi)心,坐在墻壁之間,在透明清澈的杯中,看到火焰從那平靜的液體中沖騰,而在那火焰之上,將繚繞著詩歌獵獵的鼓翼之聲。作為一個人,我為自己還能如此純潔地飲酒而驕傲,因為其中融合了我們所有生的美麗與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