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羅琳筆下的霍格沃茲實際上也是歐美校園的縮影。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是了解歐美校園文化的一個窗口。
19年后,國王十字車站前,曾經(jīng)的好朋友又在9又4分之3站臺前相遇。然而這一回,他們是作為父母,送各自的孩子去霍格沃茲上學。
這樣的鏡頭不知道讓多少哈利波特的粉絲們既欣慰又感傷。十多年前的那些小巫師長大了,當年看電影的孩子們也長大了,青春被鎖在了同樣回不去的校園中,溫暖而令人懷想。
魔法媽媽J·K·羅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塑造了一個令人向往的魔法學?!舾裎制?,在許多孩子心目中,這個神秘、有趣而又充滿溫情的地方幾乎是完美校園的代名詞。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羅琳筆下的霍格沃茲實際上也是歐美校園的縮影。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是了解歐美校園文化的一個窗口。
魁地奇與體育傳統(tǒng)
最近刮起的“游學風”讓許多孩子有了近距離感受國外校園文化的機會。而在國外“游學”半年以上的孩子無一例外地提到一個現(xiàn)象:在國外,校園體育明星往往會成為學生中的領袖,而文化課上的優(yōu)等生反而沒有那么搶眼。
“魔法三人組”里,赫敏無疑是文化課成績最好的一個。老師一有提問,她總是最積極地舉手回答。哈利的眼鏡破了,只有她懂修補咒語。關(guān)于霍格沃茲的事情,她早就在《一段校史》上面看到過。然而,這個中國意義上的優(yōu)秀學生卻并不是學校里的驕子,相反她因為自己父母麻瓜的身份常常遭到其他同學的捉弄和嘲笑。而反觀在學校里混得最風生水起的哈利,第一節(jié)變形課遲到,第二節(jié)魔藥課答不上問題,唯一值得稱道的是飛行課上展露出的運動天賦。然而就是這種運動天賦,足以使哈利成為魁地奇比賽上最奪目的新星。
“幾所中學之間的比賽,城市報紙會進行報道。我們學校的籃球隊很弱,收官戰(zhàn)被打成21比0,但是主力球員在學校仍然受追捧?!北本┦腥逯袑W生王捷峰在完成了美國、加拿大的半年游學后說,在美國高中,他真切感受到學校、甚至整個社會對體育的重視?!皩W校足球隊一個墨西哥裔學生成了‘射手王’,現(xiàn)在已經(jīng)直接被名校錄取了,記者每天追著他采訪,問他到底要去哪所大學。”
歐美高校有著源遠流長的體育傳統(tǒng)。國外畢業(yè)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曾擔任過學校球隊隊長、帶領球隊拿過某某大獎往往會為求職者加分不少。美國前后好幾任總統(tǒng)都曾是大學里的體育明星,比如老布什和小布什都是耶魯大學棒球隊的成員,老布什還曾經(jīng)是棒球隊的隊長。
有趣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批“留學生”——留美幼童也曾遇到同樣的文化差異。而這些孩子們則很快融入了當?shù)氐男@生活,詹天佑、梁敦彥等人還組成了一支棒球隊,因為在一場公開比賽中獲勝而受到追捧。
回到哈利波特劇中,有人分析,赫敏沒有嫁給哈利的一個原因是赫敏“從來不打魁地奇”,某種程度上說,赫敏不如哈利優(yōu)秀。另一個佐證是,最后嫁給哈利的金妮,在電影的第六部中幾乎成了學院魁地奇球隊的“副隊長”,儼然是哈利重要的左膀右臂。當然了,她也必然是學校的風云人物,一個歐美意義上的優(yōu)秀學生。
分院帽與團體文化
“你也許屬于格蘭芬多,那里有埋藏在心底的勇敢,他們的膽識、氣魄和豪爽,使格蘭芬多出類拔萃;你也許屬于赫奇帕奇……”
這首著名的“分院帽之歌”是所有哈利迷耳熟能詳?shù)?。這頂磨得很破、打著補丁而且臟得要命的帽子是每年入學儀式上當之無愧的主角。帽子會根據(jù)你的性格、才華等等決定你會被分到哪個學院。每個學院都有屬于自己的學院文化,性格、興趣相似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的成長和發(fā)展之路能夠相互參考、借鑒。
在歐美的基礎教育理念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興趣點,以便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優(yōu)勢。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受到尊重。就像霍格沃茲的四個學院,勇敢豪爽的學生去霍格沃茲、智慧博學的人在萊文克勞、充滿野心的人去史來哲林、踏實忠誠的人到赫奇帕奇。四個學院沒有好壞之分,所學的課程和授課教師也基本一致。
在歐美,如果需要將學生編成不同的班或組,學生的性格、特長和興趣一般是劃分的基礎,而不像國內(nèi)的某些學校完全用成績來編班,學校將優(yōu)勢資源全都集中在幾個班級里。
除了日常學習之外,歐美的校園社團活動也十分豐富,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有些志同道合的孩子甚至還可以一起申請一個新社團。
學校認為社團活動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在社團里不僅可以發(fā)展特長,也可以學習社會交往、學習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許多在國外游學的中國孩子往往只選文化課,不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寄宿家庭或?qū)W校老師則往往會鼓勵他們做出合理的選擇。
歐美的學校十分注重校園內(nèi)團體文化。每個學院、班級或社團都有自己的口號、活動,還有十分符號化的標志、衣服顏色,甚至有自己的節(jié)日和歌曲。比如美國克林頓中學就有一個“溫暖擁抱節(jié)”。這一天每個學生都會在胸前掛一只毛線球,看到認識的朋友就擁抱一下,并彼此交換一段毛線,纏在自己的線球上。一天下來,每個人的毛線球都變得色彩繽紛。而線球色彩最豐富的孩子,也會最有成就感,因為那表明他有很多朋友。還有一些學校的宿舍是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分,每個宿舍樓有自己的活動和獨特的文化。
魔法課與素質(zhì)教育
霍格沃茲招收的是11歲左右的孩子,學制7年,實際上相當于國內(nèi)的初中和高中。而所謂的魔法則可以類比籠統(tǒng)的“知識”。那么在這樣的學校里,魔藥課、黑魔法防御術(shù)之類無疑是學生們的“主課”。學生們畢業(yè)的條件也主要與這幾門課掛鉤,至于“普等巫師測試”考核,也可以類比一下我們的中考和高考。
不過即便有著普等巫測的壓力,霍格沃茲的課程設置依然多姿多彩。包括飛行課、魔法史、占卜課、天文課、保護神奇生物課、古代如尼文等等,而且至少在影片中,孩子們幾乎很少的時間是在學習所謂的“主課”,而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魁地奇比賽、舞會之類的體育或社交活動中。
去國外游學的中國孩子在選課時往往偏重文化類課程,而國外的老師和校長則常常建議他們應該平衡學習和社交時間。在周末或者假期,學校也往往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的社會活動,甚至帶著學生們到警察局、醫(yī)院等處體驗真實的職場,啟發(fā)學生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未來真正的興趣所在。
在霍格沃茲學校里,即便是學習“主課”,也絕不死記硬背。就拿黑魔法防御課來說,雖然老師在7年內(nèi)幾乎年年更新,但幾乎所有老師都嚴格執(zhí)行“實驗+實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直接演練,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倒是魔法部派來的“討厭的”烏姆里奇,采用了一種十分不被欣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抄書、背書,然后參加普等巫測考試。在歐美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常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處參觀考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實踐。而待在教室里死記硬背的方式則根本不受待見。
在哈利波特大結(jié)局電影中,當伏地魔帶領食死徒向霍格沃茲發(fā)起進攻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老師的帶領下拿起了魔棒,與黑暗勢力展開了殊死搏斗。而按照羅琳設置的年齡來看,這些學生都還是不折不扣的未成年人。歐美文化中,孩子們很早就被要求獨立生活,也較早承擔社會責任。國外的孩子常常很小就出去兼職打工,也對社區(qū)事務、慈善事業(yè)有極強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