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延新先生乙丑年自號舜耕山翁以來,畫風精變,佳作迭出。驚訝于先生于外人看來畫風成熟之時的大破大立,所謂舍得,言易行難。兩年以來,延新先生取法白石老人的工筆草蟲,在省內乃至全國學術界以及收藏界引起了極大關注。
今日再見先生,卻又看到精煉八大筆意的筆墨新作,以花鳥之題材,釋山水之宏圖,蓮花荷枝,青蛙流水,以舜耕山翁標志性的疏朗長線為骨,以浸淫五十余年的筆墨深蘊為肉,畫面高古拓達,風貌平實大氣。大開大闔所生發(fā)出來的氣象,在承繼傳統(tǒng)文脈中已經(jīng)明顯具有了現(xiàn)代之風。
延新先生作為山東著名花鳥畫家,有著他出身,師承,修為上的獨到之處,這些是其他畫家所不可復制的。在他的自述中我們知道,先生祖上六代生息于千佛山下佛山院街,是地地道道的老濟南。他秉承了典型的泉城品性:直爽拓達,愛憎分明。舉止言行中,都是齊魯之邦,泉城濟南的“范兒”。延新先生身上的這種“精氣神”是流淌在血液中,與生俱來的。這種精神貫穿他的作品,從布局到線條,從色彩到明暗,都給人一種開朗偉岸,大氣方物的觀感,如同泰山黃河給人的岳峙松濤,奔涌不止,尤其是近年的佳品精作,花鳥題材卻帶出氣勢磅礴的山水之勢,精神氣質上的無比契合,彰顯了他變法之后所取得的進步。從師承傳統(tǒng)來講,延新先生師承于希寧、岳祥書等諸位先生,精研深究,得他們的筆墨精髓與風骨,無論造型造勢造境,都已爐火純青。
除卻個人性格與師承上的先決條件,延新先生自身的天賦與努力也不可小覷。從藝五十余年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之余潛心研究齊白石、潘天壽、吳昌碩、八大山人等前輩名家,三十年前自于希寧先生處得到潘天壽的《聽天閣談藝錄》,并完整手抄,多加批注,如此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現(xiàn)在已絕難見到。正是因為多年積累沉淀,先生年逾七旬變法,畫風直取白石老人之神韻,如今效仿八大,形神兼?zhèn)溟g更有齊魯風骨,自成一體,于高齡顯新貌。
所謂大器晚成,必定厚積薄發(fā)。半生的積累歷練,醞釀出如今的筆墨華章,我們期待著延新先生帶給我們更多的憾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