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學會學習。
《誠實與信任》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我已經(jīng)是第二次進行公開教學展示了,再次研究心里裝著學生,站的起點不同,思考的角度也就不同。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常常在想,像這樣說明道理的文章,究竟應該怎樣使用教材才能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幫助呢?學生需要從教材中得到什么?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吹饺藗?yōu)榱艘恍┈嵥榈男∈虑椋H人、朋友之間反目成仇;鄰里、路人之間為解決糾紛,消耗大量的精力、時間,關系冷漠,真難看到人間的真情所在。
《誠實與信任》一文中呈現(xiàn)的事情與現(xiàn)實生活相差甚遠,怎么讓學生接受,才能彰顯教育的功能呢?作為教育者,我有時真感到教育的蒼白。
然而,我們又必須努力做點什么,做些自己能夠做到的。于是我決定就從文本與生活的矛盾處入手,從大家喜歡的揚州電視欄目《今日生活》談起。在感嘆日常生活中為解決一些小矛盾消耗大量的精力、時間、人力、財力中,引領學生提出疑惑——課文中的一場糾紛為什么如此輕松愉快地就解決了?聯(lián)系課題進行推測,學生推想可能是和誠實與信任有關系的。
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感受到正是因為誠實與信任才令一場糾紛只需一個電話就解決了,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不正是我們作為現(xiàn)代人要努力去追求的嗎?向善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里,學習的意義也就顯現(xiàn)了——原來學習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精讀課文就得在學生的認知困難之處助學生一臂之力。深入研究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誠實和信任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誠就沒有信,反之沒有信也就沒有誠。文本中,“我”主動承擔責任,并與對方聯(lián)系,希望能夠賠償對方的損失,對方在感受到“我”的誠實后,相信了“我”,原諒了“我”。其實這只是其一?!拔摇敝鲃訉⒆约旱穆?lián)系方式留給素不相識的對方,這需要勇氣,這種勇氣來源于“我”對車主的絕對信任,我相信對方是一個講道理的人;來源于我相信世間是美好的,是充滿真情的,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于是感嘆:誠實與信任比金錢更重要。而這一點無論對教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是難點。其二,學生理解誠實就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如實向車主承認自己打碎了車子的反光鏡,希望賠償——生活中學生接觸到的誠實就是這樣的。而對“我”主動承擔責任,不怨天不怨人的行為也是一種誠實的表現(xiàn)卻難以理解。
面對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我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幫助他們學習。
一是角色置換:讓學生代“我”給車主留字條,待學生進入情境后,提出自己的擔心:你將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留給陌生的車主,你不怕被敲詐嗎?這一追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情感的沖突——人善良的本性與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輕信別人的教育相矛盾。于是,學生更加感動文中的“我”相信世間是美好的,是充滿真情的,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感動的同時心靈也受到了洗禮——對傳統(tǒng)教育觀念“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產(chǎn)生了沖擊。
二是在側面描寫中體會“我”的誠實。在學生先找出了對我的直接描寫后,又引導學生思考“我”的誠實還表現(xiàn)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交代天氣情況,為什么要寫明小紅車停得超出了停車線?這樣,學生既體會到“我”的誠實還表現(xiàn)在主動承擔責任、不怨天、不怨人的高尚行為中,同時也得到另一種信息——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
三是感知語言,分角色練打電話。本課雖然文字樸實,卻洋溢著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要充分落實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運用朗讀感知語言才能有所悟。第四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都是寫“我”和小紅車主人間的對話。在引導學生感悟人間真情時,為了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讀好人物對話,我設計了角色想象的環(huán)節(jié):
“同學們,第二天的早晨,當小紅車主人來到汽車旁,看到自己心愛的汽車的反光鏡被撞壞了,他會怎么樣?可當他轉眼又看到這張紙條又會怎么想呢?”
出示:車主來到自己的車旁,看見反光鏡碎了,他_________??僧斂匆娪晁⑾碌淖謼l,他______________。
學生當時能夠從人物的神情和語言去思考,自覺地將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的經(jīng)驗運用到學習之中,獲得新的知識。
正是有了上面的情感鋪墊,對于這一段的學習,學生不僅有個體的閱讀,更重要的是在分角色對話中揣摩人物說話時的心情、語氣,在模擬當時的對話情境中,增強了對這段文字以及對于“我”和那位小紅車主人真情的體悟。在這一過程中,有了教師的引領,學生拾階而上,理解和情感在得到提升和發(fā)展的同時也習得了閱讀的方法。
總之,借助教材凸顯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熏陶、知識的形成,在閱讀的語言實踐過程中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方法的習得。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西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