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個階段性的課題研究,我發(fā)現合理地運用朗讀有助于構建情境課堂,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培養(yǎng),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主體參與,增強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就要樹立學生的主體觀念,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去學,主動去學,產生自我肯定的樂趣,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一種尋求愉快的增能活動,而不是教師在讓自己學,進而培養(yǎng)學生成為學習上自強自立的人。
1.把作者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課時,我總覺得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北大荒的景色”,如何讓我們南方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北大荒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錄像展示色彩絢麗、豐收在望的北大荒的秋景圖,而后,我便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作者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一篇課文《讓我們蕩起雙槳》是一首非常優(yōu)美的歌詞。“讓我們蕩起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我?guī)е⒆觽円槐楸榈刈x著,細細地品味,孩子們簡直喜歡極了!于是,我引導孩子們:“你們覺得還想寫些什么呢?我們也試著寫寫美妙的歌詞,好嗎?”
3.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lián)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二、認知生發(fā),積淀情感
生活實際是學生認知事物與體驗情感的源泉,客觀事物只有當它被人認識了的時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認知是情感的基礎。小學生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情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就應該組織學生先從認知訓練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欣賞品味,這樣才能積淀出真實的情感。
三、情境訓練,培養(yǎng)情感
沒有情境的教學如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學生不是容器,情感不應是被動地接受。作為審美接受的主體,其審美情感被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喚醒后,也必然會能動地去感知所要接受的對象,使身心沉浸于創(chuàng)造的情境和成功的欲望之中。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由于小學生的情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有關的課文情境,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繼而產生濃烈的情境感受并作用于自己的心理,學生受到強烈的情緒感染和熏陶,就非常容易地投入情境,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領悟能力和感受能力,使主體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激發(fā)、感染。
2.同情共鳴,觸景生情
許多文章所描述的境界,同學生的情感世界相融,是活生生的客觀世界的藝術再現,它們具有強烈的審美感染力。當學生在朗讀欣賞這些作品時,常會自然地進入作品境界。有的文章與學生的感情上有某種相似或一致,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四、內化吸收,升華情感
當學生汲取了生活或文章中的真情實感并把它轉化成一種美感的時候,它就能逐步地豐富學生的心理生活,提升他們的美感水平,豐潤他們的精神生活,純潔他們的心靈,積淀他們的道德情感體驗,逐步形成學生自己的道德標準,為他們將來能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創(chuàng)造美的未來打好基礎。
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才能讓學生讀出掌聲中凝結的對殘疾兒童的愛心,讀出“但愿人長久”中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讀出初春時節(jié)的新鮮與活力,讀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悅……動口、動心、動容去讀,讀出語文的美來,讀出文章中的情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鄒區(qū)鎮(zhèn)卜弋小學)